材料一:根据2013年8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提供的信息测算:人口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大概到“十二五”结束的时候,我国消费规模能达到30万亿以上,2020年有可能接近45万亿或者50万亿。城镇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生活、升学、就业,能带来7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
材料二:近年来,农业部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让农业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需要政府构建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使人才、资本等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对创新的积极作用;需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政策,完善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制度;需要健全创新法治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讲话时指出: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败斗争无退路,“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全党必须牢记,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惩治腐败是为了赢得党心民心。由于腐败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如果管一阵放一阵、严一阵松一阵,反腐工作就将半途而废,因此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反腐败必须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必须赢的较量,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开弓没有回头箭。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才能让农业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3)结合材料三,运用我国的政党制度相关知识,谈谈反腐败的意义。
视点一:早餐一块黑面包、几块糖、一杯豆咖啡,午餐和晚餐外加一两碟菜,这是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苏联政府提供给国际友人的最高饮食待遇。当时苏联人民的饮食水平就更低了。
视点二:1921年五一劳动节到来时,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喜悦心情,纷纷走出家门,上街狂欢。
视点三:1921年苏俄大旱,1922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自1923年整个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简要回答:(1)视点一和视点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三个视点中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哪些重大意义?
2005年3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规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 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 力,实现和平统一”;“‘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国家就是运用强制力量为社会谋福利的组织:
新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历史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到1971年:新中国被排斥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之外,为恢复在联合国的 合法席位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从1971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与大批国际组织建立、恢复了友好合作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经济组织。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有什么重大意义?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表达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资金、技术和行动透明度等问题上的共识。某校高二(1)班同学商定开展以“关注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1)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使用在给社会发展、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在此背景下,人们提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
理论探究: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哲学依据有哪些?(至少两条)
(2)一网友在新浪网载文指出,低碳概念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就是:节,顾名思义,即节能,如何节能?通过提高效率来节能;减,即减少排放;替,即替代能源;吸,即通过植树造林来达到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要实现我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节、减、替、吸”上下功夫。
建言献策:结合材料,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发展低碳经济提3条以上建议并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