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分布图。该城市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南船北马,七省通衢”。 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焦柳铁路线,穿过该城市多采用高路基(如图二)或公路涵洞的方式。读图完成下列小题。该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 B.气候 |
C.铁路交通 | D.水运 |
在当时条件下,铁路线穿过城区设计成高路基或公路涵洞的形式,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为( )
A.形成立体交通,对城市交通干扰小 | B.防城市内涝 |
C.阻止行人穿行 | D.夯实地基,防止地面下沉 |
中高纬度地区东西走向山脉的南北两侧,由于光照时间长短不同,出现了明显的温度差异,即阳坡温度高于阴坡。读中纬度某内陆地区等值线图,回答下面各小题。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所在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位于北半球的阳坡 | B.甲、乙位于南半球的阳坡 |
C.丙、丁位于北半球的阳坡 | D.丙、丁位于南半球的阳坡 |
若a为12℃等温线,则乙地气温的数值可能是()
A.6℃ | B.8℃ |
C.9℃ | D.10℃ |
下图中O为南极点,MA为晨昏线的一段,图中阴影所示地区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回答下面各小题。有关该图的正确说法有()
A.MA线是昏线 | B.M点的经度是180° |
C.太阳直射60°E | D.太阳直射23°26′S |
由图示信息可以判断()
A.A点的地转偏向力大于M地 |
B.0点正值观察极光的好时机 |
C.该日太阳直射点向南运动 |
D.该日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30° |
下图中弧PQ为晨昏线的一段,且与P点所在的纬线圈相切于P。读图,回答下面各小题。某游客到达图中Q点时,当地地方时为16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此时游客刚好看到日出②此时北京的白天逐渐变长
③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④此时是观察南极极光的最佳季节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根据上题的结论,关于Q、K两地的说法,可信的是()
①这天日出时间Q地比K地晚②过Q点的PQ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经度为180°
③任何时候K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均大于Q地④K地与Q地的日影朝向刚好相反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下图是地球公转位置与速度关系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有两点处于二至日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地球由甲位置向乙位置移动时,成都的同学可能穿上较厚的毛衣 |
B.当地球由甲位置向乙位置移动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
C.当地球由丙位置向丁位置移动时,北京的日出越来越早 |
D.地球由丙位置向丁位置移动时,正值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 |
下面是某地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面各小题。该地的经纬度是()
A.76°S,120°W | B.66.5°S,120°E |
C.86°S,120°E | D.80.5°S,120°W |
在图中M至N时间段,太阳位于()
A.东南方向 | B.东北方向 |
C.西北方向 | D.西南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