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除去CaO中的CaCO3 |
滴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
B |
鉴别硝酸铵和氯化钠固体 |
分别取等量的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的为硝酸铵 |
C |
检验盐酸中是否含有硫酸 |
滴加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硫酸 |
D |
分离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
溶解,过滤,蒸发滤液;洗涤、干燥滤渣 |
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氧化铜的颜色是黑色 | B.酒精有挥发性 |
C.白糖易溶于水 | D.汽油能燃烧 |
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司马光砸缸 | B.凿壁偷光 | C.火烧赤壁 | D.铁杵磨成针 |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
A.研究自然界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和根据需要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
B.化肥、农药、合成药物、开发能源、创造新材料、保护环境 |
C.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 |
D.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
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古时候,人类发现并利用了火这一与化学有关的现象 |
B.原子论和分子论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
C.道尔顿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
D.现在,化学家已能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探索 |
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
X |
Y |
Z |
W |
反应前质量/g |
10 |
2.2 |
16.2 |
0.9 |
反应后质量/g |
a |
4.4 |
8.1 |
1.8 |
根据上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X、Z是反应物,Y、W是生成物
B. a=15
C.反应中Y、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2:9
D. Z为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