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NaCl溶液,旋紧瓶盖,振荡 |
塑料瓶变瘪 |
CO2能与NaCl反应 |
B |
50℃时,将17gKCl固体加入50g蒸馏水中,完全溶解后缓慢降温 |
降温至20℃时开始有晶体析出 |
20℃时,KCl的溶解度为17g |
C |
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再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 |
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 |
氧气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 |
D |
点燃从导管放出的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
该气体是CH4 |
下列变化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木炭燃烧后质量变小了 |
B.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了 |
C.3g氢气和32g氧气混合点燃,生成的水蒸气是35g |
D.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Mg+O2![]() |
B.CH4+2O2![]() |
C.2H2O=2H2↑+O2↑ |
D.CO+Fe2O3![]() |
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质量(g) |
6.4 |
3.2 |
4.0 |
0.5 |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
2.56 |
7.2 |
0.5 |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质量(g) |
6.4 |
3.2 |
4.0 |
0.5 |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
2.56 |
7.2 |
0.5 |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质量(g) |
6.4 |
3.2 |
4.0 |
0.5 |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
2.56 |
7.2 |
0.5 |
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
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若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为了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某同学采用燃烧法除去一瓶空气中的氧气,下列物质中适宜选用的是
A.铁丝 | B.木炭 | C.蜡烛 | D.红磷 |
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
B.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
C.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