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推进科技创新,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等等。这些措施的依据是( )
①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我国在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④财政具有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可以算出2014年M国A商品的售价是
M国 |
A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
价格高于价值 |
单位商品销售价格 |
2013年 |
8小时生产4件 |
5% |
315元 |
2014年 |
8小时生产6件 |
2% |
? |
A.204 B.214.2 C.306 D.321.2
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主要是
A.要自觉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 |
B.要抓住机遇,努力促成质变 |
C.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
D.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
依据“巴纳姆效应”,人往往具有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星相学”正是钻了“巴纳姆效应”的空子,让部分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平均描述”的陷阱。从哲学上看,这些中学生
A.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
B.看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转化 |
C.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
D.否认了矛盾特殊性决定事物的特殊本质 |
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小分子硫醇一直以来被视为消除生命体有害物质的“清道夫”。日前,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它们除了具有清除毒害的保护性功能,还具备“导演”抗生素精密合成的建设性功能。该发现揭示了以硫醇化学为核心的林可霉素生物合成机制,改变了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传统认识,为设计和创造新型人造“生命细胞”并在“细胞工厂”中实现含糖单元的新型生物基化学品的“生物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这说明了
①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传统认识被推翻
②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认识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③人类可以在对小分子硫醇的新认识的指导下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物质
④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新认识为设计和创造“生命细胞”奠定了物质基础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