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表示:“富疆之镱,全籍铁路交通,拯宜从速兴筑。”不久辞职,全力从事铁路建设,接受了“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铁路督办职务。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成立时,又亲自担任会长。1918年秋,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修建10万英里铁路的计划。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B.孙中山是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先行者 |
C.铁路是最普及、最受青睐的运输方式 |
D.近代中国开展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
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
B.引导个体手工业者的互助合作 |
C.对民族资产阶级剥削加以限制 |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缓和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B.减少农产品出口,稳定国内市场 |
C.提高农产品质量,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
D.提高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利益 |
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 B.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
C.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
(原创)下列措施或目标体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严重脱离苏联实际的是
A.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 B.“20年建成共产主义” |
C.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 D.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
1918年苏维埃政府发布命令,宣布苏维埃共和国成为一个军营;苏维埃政府对于居民的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由政府统一实行调配制。内战时期在交换和流通方面,基本取消了市场关系。这表明苏维埃共和国正在实施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市场经济体制 |
C.农业集体化运动 | D.社会主义工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