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运 河
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輓①,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而总名曰漕河。
永乐四年,成祖命平江伯陈瑄督转运,一仍由海,而一则浮淮入河,至阳武,陆輓百七十里抵卫辉,浮于卫,所谓陆海兼运者也。海运多险,陆輓亦艰。九年二月,乃用济宁州同知②潘叔正言,命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浚会通河③。会通河者,元转漕故道也,元末已废不用。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至是复之。由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泗出泗水县陪尾山,四泉并发,西流至兖州城东,合于沂。汶河有二:小汶河出新泰宫山下;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岭南,又出莱芜原山阴及寨子村。俱至静丰镇合流,绕徂徕山阳,而小汶河来会。经宁阳北堈城,西南流百余里,至汶上。其支流曰洸河,出堈城西南,流三十里,会宁阳诸泉,经济宁东,与泗合。
南旺者,南北之脊也。自左而南,距济宁九十里,合沂、泗以济;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余里,无他水,独赖汶。礼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坝东平之戴村,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南北置闸三十八。又开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五十里至寿张之沙湾,以接旧河。其秋,礼还,又请疏东平东境沙河淤沙三里,筑堰障之,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济运。又于汶上、东平、济宁、沛县并湖地设水柜、陡门④。在漕河西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柜以蓄泉,门以泄涨。纯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至永乐十四年,运道以定。
(选自《明史·志第六十一<河渠>》,有删节)
【注】①輓:wǎn,运输。②同知:明清时指知府的副职。③会通河:明朝将聊城临清县会通镇以南、徐州茶城(或夏镇)以北的一段运河称会通河。④陡门:用以蓄泄河水不同性状的闸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会通河开逮:等到 |
B.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极:到达 |
C.自汶上袁家口左徙徙:改道,转向 |
D.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济运济:渡过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 | B.西流至兖州城东,合于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 |
C.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 | D.柜以蓄泉,门以泄涨 |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作《师说》以贻之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宋礼等人“浚会通河”措施的一组是
①由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
②经宁阳北堈城,西南流百余里,至汶上
③南北置闸三十八
④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馀里,无他水,独赖汶
⑤在漕河西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
⑥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成祖开始建都城北京,从东南转运粮饷,水陆并用,依照元人的旧例,水路采用海运。会通河开通后,就全靠河运了。 |
B.永乐九年二月,朝廷采纳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计策,命令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三人疏通元末废弃不用的会通河。 |
C.洸河是汶河的一条支流,在宁阳堈城西南方向,汇合宁阳的多个泉流后,流出三十里,经过济宁东面,又与泗河汇合。 |
D.南旺是当时会通河南北水流分流的最高点,称为水脊。宋礼采用白英的计策,在东平戴村筑坝拦水,使汶水全部流到南旺。 |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至是复之。
(2)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岭南,又出莱芜原山阴及寨子村。
(3)纯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释秘演诗集》序 [宋] 欧阳修
①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②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③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④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⑤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⑥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狎:亲昵 |
B.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高:高尚 |
C.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适:享受 |
D.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胠:打开 |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
B.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
C.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
D.于其将行,为叙其诗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不评说秘演诗作,却叙述秘演平生,抒写了友朋间深厚情谊和人生盛衰感慨以及奇士贤豪不为时用而终致困死的郁闷之情。 |
B.本文显著特色是层层铺垫、步步映衬。用自己渴望交结“智谋雄伟非常之士”之心情为石曼卿作铺垫,接着叙石曼卿,后又用秘演来陪衬石曼卿,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
C.作者从石曼卿、秘演两位“奇男子”一生遭际慨叹人生盛衰沉浮。叙石曼卿离世后秘演“漠然”欲前往“东南”,实际上蕴含着自己对亡友的深沉怀念之情。 |
D.通常的序跋文以评论为主,但本文却以叙事、写人、抒情取胜,可谓别具一格,真正表现了作者散文摇曳多姿、情韵悠长的“六一风神。”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仁愿,华州下邽人。有文武材。武后时,累迁殿中侍御史。御史郭弘霸者,称后乃弥勒佛身,又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请以武承嗣为皇太子,邀仁愿联章,仁愿正色拒之。后王孝杰为吐刺军总管,与吐蕃战不利,仁愿监其军,因入言状,孝杰坐免,擢仁愿侍御史。
万岁通天中,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自图先锋当矢石状。武后叹曰:“御史乃能如是乎!”擢为右肃政台中丞,诏仁愿即叙其麾下功。仁愿先问承景破敌曲折,承景实不行,所问皆穷。仁愿劾奏承景罔上,虚列虏级。贬为崇仁令,以仁愿代为中丞,检校幽州都督。
默啜寇赵、定,还出塞,仁愿以兵邀之,贼引去,矢著其手,武后遣使劳问,赐药注傅。迁并州都督长史。神龙中,进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长史。会谷贵多盗,仁愿一切捕杀,胔积府门,畿甸震慑,无敢犯。先是,贾敦颐尝为长史,有政绩,时人为之语曰:“洛有前贾后张,敌京兆三王。”
三年,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去,引兵踵击,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度而南。时默啜悉兵西击突骑施,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唐休璟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仁愿固请,中宗从之。表留岁满兵以助功,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擒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里而远。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初建三城也,不置壅门、曲敌、战格。或曰:“边城无守备,可乎?”仁愿曰:“兵贵攻取,贱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拒,敢回望城者斩,何事守备,退忸其心哉!”后常元楷代为总管,始筑壅门,议者益重仁愿而轻元楷。
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帝为赋诗祖道,赏赉不赀。迁镇军大将军。睿宗立,乃致仕。加兵部尚书,禀禄全给。开元二年卒,赠太子少保。
仁愿为将,号令严,将吏信伏,按边抚师,赏罚必直功罪。后人思之,为立祠受降城,出师辄享焉。
(选自《新唐书》第四十六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京兆三王 敌:抵得上 |
B.表留岁满兵以助功 表:奏章 |
C.岁损费亿计 损:节省,节约 |
D.赏罚必直功罪 直:相当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张仁愿“有文武材”的一组是( )
①仁愿正色拒之 ②因入言状,孝杰坐名
③劾奏承景罔上,虚列虏级 ④夜掩其营,破之
⑤请乘虚取漠面地 ⑥号令严,将吏信伏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仁愿为人正直,做殿中侍御史时,御史郭弘霸称武后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为了讨好武则天,请求让武承嗣做皇太子,想联合他一起上表章,被他严词拒绝。 |
B.张仁愿做事坚持原则,吐刺军总管王孝杰与吐蕃作战失利,身为监军的张仁愿及时入朝说明情况,王孝杰获罪免官;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时欺罔皇上,虚报敌人首级,被他弹劾,贬为崇仁县令。 |
C.张仁愿作战勇敢,与默啜作战时手部负伤,武则天赐药并派人慰问;代沙吒忠义任朔方军总管时率兵追击入侵的突厥兵,并夜袭敌营,打败了敌人;后人思念他,为他立祠祭祀。 |
D.张仁愿很有战略眼光,在突厥军全部西进的情况下,坚决请求乘虚夺取漠南土地,并筑起三座城堡,以便断绝突厥南侵的道路,在唐休璟的支持下,中宗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刘大山[注]书
[清]戴名世
去年春正月,渡江访足下,留二宿,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足下
固不自信,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法度,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回秦淮,将欲
检箧中文字,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
今年冬,有金陵门人欲刻仆古文于板。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
罪,而门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俟其刊成,当致一本于足下。其文皆无绝殊,
而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惟足下细加择别,摘其瑕疵,使得改定,且作
一序以冠其篇首,幸甚!幸甚!
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二十
年来,搜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而仆以为此古今
大事,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风露,息虑屏气,乃敢命笔。而不
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良可悼叹。同县方苞以为
“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子是也。”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
奇,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
秦淮有余叟者,好琵琶,闻人有工为此者,不远千里谒之,学其术。果大工,号南中
第一手。然以是倾其产千金,至不能给衣食。乃操琵琶弹于市,乞钱自活,卒无知者,不
能救冻馁,遂抱琵琶而饿死于秦淮之涯。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然而琵琶者,夷
部之乐耳,其工拙得丧,可以无论。至若吾辈之所为者,乃先王之遗,将以明圣人之道,
穷造化之微,而极人情之态,乃与夷部之乐同其困踬颠倒。将遂碎其琵琶以求免于穷饿,
此余之所不为也。呜呼!琵琶成而适以速之死,文章成而适以甚其穷。今足下欲效仆之所
为,是又一余叟也。然为余叟者,始能知余叟之音,此仆之所以欲足下之序吾文也
(有删改)
【注】刘大山:作者挚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见:通“现”,展示 |
B.摘其瑕疵摘:指出 |
C.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奇当:相称 |
D.穷造化之微穷:探求 |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的文章人多是愤世嫉俗的作品,害怕因文字而获罪,不想让门生刻印。 |
B.方苞认为写文章是困窘之人的才能,文章奇特,境遇也奇特。对这种说法,作者并不认同。 |
C.在这封信中,作者反复请刘大山为自己的文章写序,主要是为了让他了解自己的心志。 |
D.作者以秦淮余叟学成琵琶却陷于困境来比况自我的遭遇,流露出自己对不平世道的愤恨。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父大通。从梁将王琳归于齐。后复谋还江南,事泄,伏诛。由是宝常被配为乐户。因而妙达钟律.遍l八音。造玉磬以献于齐。又尝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初,沛国公郑译等定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日:“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因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上从之。宝常奉诏,遂造诸乐器。
太子洗马苏夔以钟律自命.尤忌宝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乐者,皆附之而短宝常。数诣公卿怨望。苏威因诘宝常。所为何所传受。有一沙门谓宝常曰:“上雅好符瑞,有言征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就胡僧受学.云是佛家菩萨所传音律,则上必悦。先生所为,可以行矣。”宝常然之,遂如其言以答威。威怒日:“胡僧所传,乃是四夷之乐,非中国所宜行也。”其事竟寝。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人问其故,宝常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将尽。”时四海全盛,闻其言者皆谓为不然。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将死也,取其所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
(选自《隋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尝与人方食尝:尝试 |
B.其声率下郑译调二律率:一概,都 |
C.皆附之而短宝常短:说坏话 |
D.其事竞寝寝:停止不用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万宝常音乐才能的一组是
(1)妙达钟律,遍工八音
(2)宫商毕备,谐于丝竹
(3)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4)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
(5)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
(6)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A.(1)(2) | B.(3)(5) |
C.(4)(6) | D.(2)(5)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万宝常曾和别人吃饭时,谈起了音乐,当时手头没有乐器,他就用筷子敲击手边的餐具和各种杂物,奏出的音乐,其和谐动听不亚于一支丝竹俱全的乐队,使大家十分赞赏。 |
B.隋文帝开皇初年,沛国公郑译修定了宫廷中的乐谱和有关音乐礼仪的规章制度,文帝召见宝常,问他郑译修订的音乐如何,宝常说那音乐是亡国之音,并极力反对。 |
C.万宝常创作的乐曲,旋律十分清新淡雅,他的大部分乐曲都流行开来。他认为太常所演奏的音乐哀伤淫糜,预示着天下不久就要大乱。后果然如此。 |
D.万宝常出身于地位低贱的乐户,一生不得志。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受到权势派的压抑,不得为世所用,他本人也就在病饿中离开人世。其大部分著作也因疾愤而付之一炬。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顺治八年进士,授江西宁都知县。土瘠民贫,清泰、怀德二乡久离寇,民多迁徙,地不治。请尽蠲①逋赋以徕之,二岁田尽辟。县治濒河,夏雨暴涨,城且没。水落,按故道疏治之,自是无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必达曰:“古有保甲、义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王守仁破宸濠尝用之矣。”如其法训练,得义勇二千。及贼前锋薄城下,营将邀必达议事,曰:“众寡食乏,奈何?”必达曰:“人臣之义,有死无二。贼本乌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已而复率众来攻,巨炮堕雉堞,辄垒补其缺,备御益坚。会援至,贼解去。或言于巡抚,县堡砦②多从贼,巡抚将发兵,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官军有自汀州还者,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自倾橐③计口赎之,询其姓氏里居,护之归。
县初食淮盐,自明王守仁治赣,改食粤盐,其后苦销引之累,必达请以粤额增淮额,商民皆便。卒以粤引不中额,被论罢职,宁都人哭而送之,饯贻皆不受,问道赴南昌。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忽夜半有数十人持兵逾垣入,曰:“宋爷安在?吾等皆宁都民。”拥而出,乃得脱。
既归里,江西总督董卫国移镇湖广,见之,叹曰:“是死守孤城者耶?吾为若咨部还故职,且以军功叙。”必达逊谢之。既而语人曰:“故吏如弃妇,忍自媒乎?”褐衣蔬食,老于田间,宁都人岁时祀之。越数年,滇寇韩大任由吉安窜入宁都境,后令④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选自《清史稿》)
注:①蠲(juān):免除。 ②砦:通“寨”。 ③橐(tuó):口袋。④令:宁都县令。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清泰、怀德二乡久离寇离骚者,犹离忧也 |
B.会援至,贼解去项羽解而东归 |
C.巨炮堕雉堞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
D.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 于是乃使以马属太官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
B.宁都人哭而送之余扃牖而居 |
C.必达以义勇横击之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D.吾为若咨部还故职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江西宁都条件恶劣,清泰、怀德两乡寇患频仍,百姓生存艰难,许多人迁离家乡,宋必达到任后,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 |
B.耿精忠反叛,响应者甚众,势力很大。当叛军攻至宁都时,地方上的营将不知所措,然而,宋必达却镇定自若,沉着指挥,终于化解了危机。 |
C.宋必达因擅自要求百姓改食淮盐,被朝廷罢职,然而,百姓仍然十分爱戴他,纷纷赠送礼物,要为他饯行,他一概不受,体现出两袖清风的高洁品质。 |
D.宋必达的宁都保卫战影响深远,江西总督对他极为钦佩,甚至想要帮助他官复原职,但宋必达委婉拒绝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
译文:
⑵后令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