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党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
B.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
D.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
陆游在被贬外放时写下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毛泽东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却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同样题为《咏梅》,但诗人眼中的梅花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这说明()
A.人们对梅花的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不同的 |
B.对梅花的认识,会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
C.由于面对不同的事物,不可能得出相同的认识 |
D.审美情趣和吟咏时心绪的差别,使梅花具有不同的品格 |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连续七次发射成功,这体现的认识论的道理()
A.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
B.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
C.我国已成为科技强国 |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用木马车送梁,而不用汽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就是变不出一辆坦克车,这是因()
A.小说中的描述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
B.古代文学家思想保守,不能联想到现代的事物 |
C.意识的反映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
D.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
“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
A.客观唯心主义 | B.主观唯心主义 |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D.辩证唯物主义 |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其含义是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和前提 | B.哲学对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
C.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 D.科学因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