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怕冷
松树爷爷年纪大,风吹雪打都不怕。青竹弟弟节节高,风吹雪打叶不掉。我们年龄小,风吹雪打锻炼好。
(1)这一小节有______句话。     
(2)短文中讲到______、______和______不怕冷。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标点符号的争吵》回答问题
一天,字典公公的家里发生了一场争吵。一群小伙伴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挑起争吵的是感叹号。他洋洋得意地说:“我表示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数我最重要!”
小问号首先不服气,他尖着嗓子说:“哼,要是没有我,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一下又惹恼了小逗号:“是我把句子断开,表示了句中的停顿,不然,人们就得一口气读下去。再说,要是没有我,句子的意思也不能明确呀!”
句号自以为水平最高,不容分辩地说:“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我作总结,话就说得没完没了。”
字典公公制止了这场争吵,说:“孩子们,你们都很重要,少了哪一个,文章的意思都不能清楚明了。我希望你们不要只强调个人的作用,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把事办好。难道这个道理你们还不懂?”
我是文字小医生(改错字)。
面红耳翅( )不容分瓣( )
不可开胶( )团洁合作( )
惹脑( )桑子( )
小小联络员(连线)。
句号引起读者的思考
逗号表示文章的总结
感叹号表示句中的停顿
问号表达的感情最强烈
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阅读《磨刀不误砍柴工》回答问题
古时候,有个老公公,他有两个儿子,哥哥叫阿力,弟弟叫阿智。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邻  古时候,有个老公公,他有两个儿子,哥哥叫阿力,弟弟叫阿智。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邻居都夸这两个孩子长得好,长大都会有一番作为。老人也用心关注着他们的成长。
  几年后,他们长高了。老人想考考他俩,就从集市上买回两把未开刃的斧头。老人对他们说:“今天我买回这两把斧头,明天你俩上山砍柴。要各砍各的,看谁砍得多,回来得早。”
  第二天,兄弟俩按父亲的吩咐,各自行动了。
  阿力想,要砍得快,砍得多,就得抓紧时间,他拿上斧头、扁担和绳子就匆匆上山了。到了山上,他拼命地砍呀,砍呀……因斧子太钝,连砍几十下都砍不倒一棵小树,不多时,就累得腰酸背痛了。
  阿智拿起父亲买的斧头,看斧刃厚厚的,就赶紧到井边去磨,不久,斧头就磨锋利了。他也拿上扁担、绳子上山去。到了山上,他抡起锋利的斧头,几下就砍倒了一棵小树。不多时就砍了两大捆。太阳刚刚偏西,他就背着沉重的柴回家了。阿力呢,直到太阳下山才背着不多的柴回到家里。
  老人看到兄弟俩都回来了,走过去看看他俩的柴,又看看他俩的斧头,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两个,上山早、花力气大的是阿力,下山早、砍柴多的是阿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这是因为阿智磨了斧头,这就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啊!孩子们,今后做事,不但要卖力气,还要多动脑筋呀!”
用“√”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抡起(lún lūn) 一模一样(mú mó) 差别(chā chà) 斧刃(yìn rèn)
把下列能搭配的词语用直线连起来。
长得  又快又多
累得  腰酸背痛
砍得  一模一样
买回  时间
按照  斧头
抓紧  吩咐
听了父亲的吩咐,阿力是怎样做的?请在文中用“_______”画出来。阿智又是怎样做的?请在文中找出来。

你是怎样理解“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的?

阅读《海滨的夏夜》回答问题
 这是一个迷人的海滨的夏夜。
  夕阳西下,天空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霞光染成了红色,它比天空的景色更壮观。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闪烁着,滚动着,使人赞叹。
  夜幕降临,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浅红。当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高而远的天空便出现了启明星。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夺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那一片片灯光,它们从半空中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流动的珍珠。
  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我会填词语。
(  )的夏夜  (  )的晚霞  (  )的天空
(  )的光辉  (  )的珍珠  (  )的沙滩
这篇短文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表现这种顺序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我会用“△”标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阅读《没有双手的塑像》回答问题
不少人都知道“断臂维纳斯”的雕像举世闻名,可是否知道在法国巴黎的艺术馆里,也陈列着一尊世界艺术珍品——失去双手的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的雕像。说起这尊雕像的来历,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巴尔扎克是法国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逝世后,法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他,请当时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塑一座巴尔扎克像。罗丹接受这个任务后,为塑这座像伤透了脑筋。因为巴尔扎克其貌不扬,身材又矮又胖,头大肚圆,这样的形象如何塑造呢?罗丹经过反复的思考,决定不掩盖巴尔扎克身体的弱点,而着重表现这位伟大作家的精神美,把刻画的重点放在巴尔扎克的脸部。
罗丹为了雕刻这座像,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原定一年半完成,结果整整地花去了七年的时间。巴尔扎克的雕像诞生了。只见他身披宽袖长袍,双手叠合在胸前,昂着一颗硕大的脑袋,额纹紧皱,两眼注视着前方,目光中带着深深的思考,好像在构思一部新作,酝酿一个细节,述说一个生活的哲理….一雕塑完工后,罗丹叫他的几个学生来欣赏。几个学生一踏进工作室,立刻惊呆了。一个学生说:“上帝啊,只有上帝才能创造出如此完美、如此生动的双手!”另一个学生说: “是啊,这双手简直像活的一样,无与伦比啊!”罗丹听着听着,眉头皱起来了。突然,他顺手操起一把斧子,“咔嚓”砍掉了雕像的两只手。看着学生惊讶的目光,罗丹解释说:“我要着重表现的是巴尔扎克的脸部,但是,你们一进门,就被这双手吸引住了,说明这双手比他的脸部更突出。只有砍去这双手,才能突出巴尔扎克的脸部!”
可惜,罗丹的想法和行为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大家纷纷指责他,法国作家协会也不要这座塑像了。然而,罗丹却始终认为自己是对的,他坚信,有一天,人们会认识这座塑像的价值的。果然,罗丹逝世后,人们重新发现并认识了这座塑像,把它敬放到巴黎艺术馆。每当后世的人们站在雕像前瞻仰着巴尔扎克的风采时,无不为罗丹的独具匠心由衷敬佩。
本文说的是“没有双手的巴尔扎克像”,为什么文章开头要写“断臂维纳斯”?

“耐人寻味”的意思是:
罗丹接受塑造巴尔扎克像后,为什么伤透了脑筋?

罗丹为巴尔扎克塑造的像是怎样的?

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像的双手砍去?

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双重否定句,并将它改为反问句。

阅读《南海明珠》回答问题
在辽阔的南海上,有四个群岛:东沙、西沙、南沙和中沙,它们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祖国的神圣领土。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在南海的西北面。它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蔚蓝色的海面上。人们称它们为美丽的“南海明珠”。
西沙群岛是我国鱼产丰富的渔场,这里出产许多珍贵的海产:有一尺多长,四斤多重的大龙虾;有五六斤重的海参;有五颜六色的热带鱼;还有一种大得出奇的海贝,连壳带肉有四百多斤重,劈开它的壳,可以做两个浴盆呢!每年四月到六月,大量的海龟,来到海滩上产卵。
西沙群岛还是鸟的天堂。白天,千万只海鸟飞到海面上捕捉鱼虾。晚上,它们从四面八方飞回海岛栖息。天长日久,岛上留下厚厚的鸟粪。鸟粪可以提炼制药用的原料,又是最好的天然肥料。
组词。
颗()篮( )渔( )圆()
棵( )蓝( )鱼()园()
短文中第________自然段描写西沙群岛是我国丰富的渔场,这里出产的珍贵的海产有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