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生物ß细胞重组激活技术”是我国“973计划”糖尿病专项科研工作研发的世界首例攻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最新技术。ß细胞正常分泌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这一技术将大量完全分化的成年细胞以受控方式变成能分泌胰岛素的ß细胞,开创了彻底治愈糖尿病的新篇章。这说明( )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②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世界上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发现联系的意识
④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也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偏离了社会实践的需要,理论创新就失去了意义。”上述论断体现的哲理有( )
①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④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这一认识主张之所以是正确的,是因为( )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更正确 |
B.认识过程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C.事事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对月亮的了解越来越多。我国业已启动的探月工程,将实现炎黄子孙千年奔月梦想,进一步掀开神话中“嫦娥”的神秘面纱。这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科学理论是推动实践发展和检验实践的标准
③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④事物的性质和状态随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改变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诗经·卫风·伯兮》描写一位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她吟唱道:“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哪里能得到谖草,栽种在北檐之下)?”谖草即萱草,传说面对萱草可以忘忧,故又名忘忧草。民间还有一传说:妇女怀孕时,在胸前插上一枝萱草花就会生男孩,故萱草又名宜男草。萱草俗名黄花菜。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萱花作为观赏植物“无一验取,植此同于种菜,为口腹计则可耳。至云对此可以忘忧,佩此可以宜男,则千万人试之,无一验者。书之不可尽信,类如此矣”。这表明书本上的观点( )
①其真理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②用来指导实践是不成功的 ③是不可盲目相信的
④影响到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A.人的实践活动 |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
C.人的先知先觉 |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