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图2是一个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3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相互内在关系是 。
(2)图1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充: 、 。
(3)若图2中的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戊的数量会 。
(4)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 kg。
(5)图3中的C和B1+C1+D1可表示桑树和蚕用于 的能量。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同化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如甲图A所示),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酶抑制剂是与酶结合并降低酶活性的分子,其中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传点结合,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乙图表示不加抑制剂、加一定量的竞争性抑制剂、加一定量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后反应速率变化与底物浓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曲线a表示没有酶抑制剂存在时的作用效果 |
| B.曲线c表示在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下酶的活性降低 |
| C.曲线a、b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是酶处于饱和状态 |
| D.竞争性抑制剂与该酶催化的底物化学结构相似 |
下图为某同学在研究离体小鼠肝脏细胞物质输入和输出时所作的曲线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如果横坐标代表时间,则纵坐标可代表细胞内某物质的积累量,到达P点的原因可能是该细胞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该物质 |
| B.如果横坐标代表底物浓度,则纵坐标可代表某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的速率,到达P点的原因可能是细胞膜上载体数量有限 |
| C.如果横坐标代表O2浓度,则纵坐标可代表某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速率,到达P点的原因可能是催化有氧呼吸的酶活性达到最高 |
| D.如果横坐标代表底物浓度,则纵坐标可代表某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速率,到达P点的原因可能是细胞提供的能量有限 |
下列现象能说明细胞膜组成成分的是
①甘油等脂溶性物质更容易进出细胞
②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时间过长会导致动物细胞通透性改变
③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的培养液培养动物细胞,能在细胞膜上检测到有放射性
④适当升高温度可使得细胞膜运输效率提高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列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的有
①红细胞吸收K+②人红细胞吸收葡萄糖③甲状腺细胞积累碘离子④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子的重吸收 ⑤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分子的重吸收⑥DNA聚合酶进入细胞核⑦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 A.①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④⑦ | C.①③⑤ | D.②④⑤⑦ |
下表为甲同学用某浓度KNO3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所测得的数据,下图为乙同学用另一浓度的KNO3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所绘制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所用溶液浓度要大于乙同学 |
| B.甲同学实验进行到8分钟时质壁分离达到平衡,滴加清水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
| C.乙同学在实验进行到T1时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此时细胞液浓度一定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
| D.乙同学在实验进行到T2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此时细胞液浓度一定等于外界溶液浓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