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1935年英国一次群众性的和平投票结果。表格所示社会现象
| 投票项目 |
投赞成票人数 |
占总投票人数 |
| 赞成全面裁军 |
1050万 |
91.3% |
| 赞成准备在必要时采取经济的非军事制裁 |
约1096万 |
95.3% |
| 赞成准备在必要时甚至采用军事制裁 |
约683万 |
59.3% |
A.反映了当时欧洲已陷入全面战争
B.表明了英国民众排斥一切战争的和平信念
C.体现了英国主导国际联盟的事务
D.说明了英国实行妥协外交有一定社会基础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
|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
|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这种久受崇敬的衣服,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下列人物及其历史活动符合马克思这句话内容特点的是
| A.李鸿章洋务运动 | B.康有为维新变法 |
| C.孙中山辛亥革命 | D.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
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
| A.学习科学技术 | B.仿行西方制度 |
| C.导实业救国 | D.创办新式教育 |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 A.《海国图志》 | B.《孔子改制考》 |
| C.《天演论》 | D.《变法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