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氯气的制备以及氯、溴、碘的非金属性比较实验,充分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装置D的活塞,将装置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观察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2不能与NaCl溶液反应置换出氯气 |
B.装置B中可盛放水吸收氯气中的HCl气体 |
C.装置E下层呈现紫红色 |
D.装置E中有机试剂层呈现紫红色,能说明非金属性Br>I |
一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盛有A、B组成的混合气体,从状态1自发反应到状态2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则该反应过程〔A(g)+B(g)══2C(g)〕是()
A. 放热反应
B. 吸热反应
C. 对外界没有做功
D. 内能不变
不能用来说明金属X比金属Y还原性强的是()
A.把X-Y合金置于潮湿空气中,X先腐蚀 |
B.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 |
C.X能从Y的盐溶液中把Y置换出来 |
D.电解X和Y的盐的混合溶液,阴极上先析出Y |
用惰性电极电解pH=6的CuSO4溶液500 mL,当电极上有16 mg铜析出时,溶液的pH约为(设电解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阴极上无H2析出)()
A.1 | B.3 | C.6 | D.9 |
四个电解装置都以Pt作电极,它们分别装着如下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电解一段时间后,测定其pH变化,所记录的结果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
电解质溶液 |
HCl |
AgNO3 |
BaCl2 |
KOH |
pH变化 |
减小 |
增大 |
不变 |
增大 |
已知:①C(s)+1/2O2(g)══CO(g) ΔΗ1="-110.35" kJ·mol-1
②CO(g)+1/2O2(g)══CO2(g) ΔΗ2="-282.57" kJ·mol-1
③C(s)+O2(g)══CO2(g) ΔΗ3 则ΔΗ3等于()
A.+172.22 kJ·mol-1 |
B.-172.22 kJ·mol-1 |
C.+392.92 kJ·mol-1 |
D.-392.92 kJ·mol-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