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 A.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 
| B.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 C.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 
| 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 自耕农·地主 | 
   佃农 | 
   工场主 | 
   商人 | 
  |
| 占总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 
|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 
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 
|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 
丝织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ǎ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盛浙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 
| C.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 | 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 
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
 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
 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④秦楚两地商业发达
| A.①②③ | B.①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