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东部沿海到中国西部地区,不少省份纷纷放缓了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不再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而是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关注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经济生活》依据。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和政府的多次会议中,文化建设都被高度重视。新时期,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当代中国应如何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近年来,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出现了“用工荒”,一些企业难以招到所需要的农民工。“用工荒”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就“用工荒”问题,三位同学各抒己见。小张认为,“用工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一定程度上“慌”了企业,企业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小王认为,“用工荒”与劳动力价格太低有关,企业只要大大提高工资,“用工荒”就能迎刃而解,也没有什么可“慌”的。小周则认为,“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只要让“看不见的手”继续发挥作用,“用工荒”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说明面对“用工荒”,政府应如何履行其应有的职能?(14分)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
材料一:日本在地震、海啸及核泄漏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通过一切传播手段向公众传
递如何避灾减灾、安全自救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知识。在此之前,作为多地震国家,防震知
识和自救手段也是日本日常学校、社区和媒体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
材料二:由于公众对自身安全状况的忧虑、以及相关核知识的匮乏,造成了一场起始于谣言
的恐慌性抢购。危机之后,我们深刻反思:要注重教育,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长期
坚持的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
不重视教育。
材料三: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中讲到:世界的文化是多样的,国家的社会制度也是不
同的,但是我们认为这都不妨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相学
习和借鉴。在这方面,我曾经在新加坡就讲过,开放包容,国家才能富强。
(1)与日本国民在地震之后的冷静与坚毅相比,我国国民“听风就是雨”的表现值得反思。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我国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
的战略地位。
(2)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谈谈材料三给我们的启示。
某省统计局提供的最新资料显示:“十五”期间,随着民用汽车特别是私家车的
快速发展,全省持有驾照的人员呈快速增长之势,去年全省又有53.2万人拿到汽车驾驶执
照,汽车驾驶员总数接近400万人,目前全省平均两个驾驶员就拥有一辆民用汽车,学车、
买车、开车逐渐成为一种生活和消费新时尚。
“十五”期间,我省民用汽车特别是私家车快速发展,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