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
物质 |
所含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H2 |
HCl气体 |
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
B |
NaCl溶液 |
Na2CO3 |
加入适量稀盐酸 |
C |
CO2 |
CO |
通过灼热的Fe2O3 |
D |
CaCO3粉末 |
KCl |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下列关于该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燃烧前后蜡烛的质量没有改变 |
B.蜡烛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 |
C.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减少的质量与消耗氧气的质量之和 |
D.燃烧前蜡烛的质量与消耗氧气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之和 |
下列各项中,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数目 ④分子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⑦物质的种类
A.①②⑤⑥ | B.①②③⑤ | C.①②⑤⑦ | D.③④⑥⑦ |
下列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鲜牛奶变质 | B.粮食酿成酒 | C.钢丝球刷碗 | D.煤炭的燃烧 |
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某些质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 |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锌粉 |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
向一定量氢氧化钠 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
![]() |
![]() |
![]() |
![]() |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
B.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
C.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
D.t2℃时,将甲、乙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析出的固体一定大于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