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滇西北的鹰
杨春山
⑴ 在地处边地的滇西北,阳光不知疲倦地映照着红土高原,也映照着每一个村庄和山寨。有了明媚的阳光,红土高原的村庄和山寨就拥有了斑驳的色彩和浑厚的表情。碧蓝如洗的天际,是红土高原对外亮出的金字招牌,上面写满了“纯澈”“清新”“圣洁”这些词语。偶尔掠过的几丝浅云,仿佛是看到天空太寂寞,刻意为它增添的点缀,在游移之中,不经意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⑵ 鹰是高空的舞者。飞翔时,它有着优雅的身姿和从容的倩影。滇西北的天空,以特有的气度接纳了鹰的飞翔。这样洁净而开阔的天空,为鹰的飞翔提供了敞亮的舞台。而鹰也用锐利的目光守望着乡土,有了飞翔的鹰,红土高原的庄稼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⑶ 滇西北的鹰是寂寞的。它们从不呼朋引伴,总是特立独行,有时俯冲,有时滑翔,用强健的翅膀为滇西北的天空增色。
⑷ 滇西北的鹰是高傲的。它们栖居于峭壁,隐身于丛林,锐眼和利爪的完美结合,让它们能够坦然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自食其力的飞鹰,也就拥有了在滇西北自由翱翔的底气。它们从不需要在污浊的尘世里,用哀怜的目光,去获得果腹的食物,这就成全了鹰的高贵。
⑸ 滇西北不缺乏陡峭的山岭。而鹰的一生,就是与峭壁互相依恋而又不停搏击的一生。从它们羽翼未丰之时起,就开始在悬崖边一次次地练习飞行。千摔万跌之后,才会拥有一对傲视蓝天的翅膀。滇西北不缺乏激情的江河。鹰用优雅的身姿,在浩渺的江面上纵横,用无尽的孤傲衬托着江的孤傲,一升一降,时缓时急之间,鹰用它的飞翔,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⑹滇西北的鹰,喜欢和乡村厮守在一起。在乡村上空飞翔的鹰,不时发出几声鸣唳,清越,苍劲。鹰的呼啸,经常穿越了时空,抵达了人们的内心。儿时,每当看到天空中的飞鹰,我就会赶快跑到后园里,去守护家里养着的那几只小雏鸡,生怕它们被凶猛的鹰抓到空中。多年之后,看到天空中的飞鹰,我仍然会对它产生一种敬畏。它的坚毅、勇猛、担当,让它在我眼中幻化为神灵的替身。鹰是离天最近的鸟,是红土高原上的精灵。
⑺看到飞鹰,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鹰猎。看到这些自然界中的骄子,在人类的驯养之下,消磨了锐气,涣散了眼神,无精打采地站在人们的手臂上,我的心里就会掠过几丝忧伤。鹰的舞台是天空和草原,鹰的战场是丛林和乡野,鹰的归宿是悬崖和峭壁,但人们的手臂,却囚禁了它们冲天的梦想,让它们的翅膀,紧紧收缩在了一块块肉食的诱惑之下。这是鹰的悲剧,也是飞翔的悲剧。很多民族都曾经驯养苍鹰,作为捕捉猎物的臂膀。而我认为,没有哪一只鹰不想拥有自由的飞翔。它们的呼吸和畅想,都只能在广阔的天空展现。被驯养得乖巧异常的鹰,已经丧失了空中勇者的称号。还是把自由还给飞鹰吧,“左牵黄,右擎苍”的场景,就让它深深的隐藏在典籍里。
⑻拥有了飞鹰的滇西北,让红土高原平添了几份狂野的气息。奔涌的江河,茂密的丛林,莽莽苍苍的横断山,只有接纳了飞鹰,才会变得更加完美。那些野向日葵灿然开放的山坡,让鹰的飞翔拥有了更加斑斓的底色;那条曲折漫长的茶马古道,让鹰的飞翔拥有了更为精彩的传奇。
⑼ 选择用文字来表达与诉说,就是为了把自己历练成一只飞鹰。在凶险的环境里千锤百炼,在寂寞的日子里自我折磨,从而获得一对矫健的翅膀。然后,在山崖之间,在乡野之上,以从容的心态翱翔。遇到不平之事,用劲利的俯冲,涤荡弥漫的雾霾;遇到可赞之景,用清越的鸣唳,唱出高亢的歌声。
⑽ 苍天眷恋着边地飞鹰。给它一对利眼,就是要让它用敏锐的目光,捕捉人间的卑污;给它一双利爪,就是要让它用冲天的豪情,撕裂尘世的丑恶;给它一个尖喙,就是要让它用无穷的力量,叼取世间的虚伪;给它两只翅膀,就是要让它用坚定的信心,搏击生命的极限。作为一只边地飞鹰,应该拒绝被奴役,拒绝被豢养。牧人的手臂,不应该是边地飞鹰的舞台;喂来的肉块,不应该是边地飞鹰的美食。
⑾ 边地飞鹰,只能以浩瀚的天空为背景,只能以苍茫的山岭为舞台,哪怕撞向山崖,也要用绝美的姿态,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冲刺,体现出生命的壮美与凄凉。在红土高原上盘旋的边地飞鹰,用真诚的守望,让这里的庄稼更加丰美;在红土高原上翱翔的边地飞鹰,用自由的舞姿,让这里的山河更加雄壮。
⑿ 在神秘的滇西北,我读懂了边地飞鹰的情怀,也愿意成为一只边地飞鹰,伴随着这里的山河、乡野、庄稼自由飞翔,摒弃丑恶与奴役,留下一地豪情一路高歌。
(选自2014年2月 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请简要分析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
请赏析文章第(10)段划线的句子。
文章第(12)段说“我读懂了边地飞鹰的情怀”,请联系全文,分析边地飞鹰有怎样的情怀。
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3分)
发芽的心情
林清玄
⑴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收获水蜜桃。
⑵昨天采摘时还青涩的果子,经过夜的洗礼,竟已成熟了。面对它们,可深切地感觉到生命的跃动,感受到每一株果树都有使果子成长的力量。我小心将水蜜桃采下,手里能感觉到沉沉的重量,以及那充满甜汁的质地。捧在手中的水蜜桃,白里透红,饱满莹润,像极果树的心。
⑶待我们把果园中的果实采摘完毕,果农们并不因此就放了假,果园主人还是每天到园子里去,做一些剪枝除草的工作,尤其是剪枝,听说光是这一项,就会影响到明年的收成。我四处游历告一段落,有一天到园子里帮忙,目见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就在不久前还果实累累的园子,这时全像枯去了一般,不但没有了果实,连过去挂在树枝尾端的叶子也都凋落净尽。
⑷“真没想到才几天的工夫,叶子全落尽了。”我轻轻叹息。
⑸“当然了,今年不落尽叶子,明年就长不出新叶,没有新叶,果子不知道要长在哪里呢!”园主人说。
⑹然后他带领我在园中穿梭,手里拿一把利剪,告诉我如何剪除那些已经没有生命力的树枝。他说没有剪枝的果树,明年固然能长出许多果子,但所有的果都会长得不好,为了结出更好的果,母株总要有所牺牲。
⑺我们在忙碌的剪枝除草中终于迎来了春天。
⑻其实说是春天还嫌早,因为天气依然冰冷如冬。我到园子去的时候,发现果树像约定好的一样,几乎都抽出绒毛一般的绿芽,那些绒绒的绿昨夜刚从母亲的枝干挣脱出来,初面人世,每一片都像透明的绿水晶,抖颤地睁开了眼睛。我看到尤其是初剪枝的地方,芽抽得特别早,也特别鲜明,仿佛是在补偿着母亲的阵痛。我在果树前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好像也感觉到了那发芽的心情。那是一种向上的心情,只有在枝干的最深处才能探知。
⑼我无法抑制心中的兴奋与感动,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园子里去,看那喧哗的芽一片片长成绿色的叶子,并且有的还长出嫩绿的枝桠,逐渐在春风中转成褐色。春天原来是无形的,可是借着树上的叶、枝上的芽,我们竟能触摸得如此真切!
⑽我离开农场的时候,春日和煦。园子里的果树差不多都长出整树的叶子,但是有两株果树却没有发芽,枝桠枯干,一碰就断落,他们已经在冬天里枯死了。
⑾果园的主人告诉我,每年冬季,总有一些果树就这样死去,有些树当年还结过很好的果子。他想不出什么原因,只说:“果树和人一样,也是有寿命的,奇怪的是果树的死亡没有一点征兆……”
⑿“真是奇怪,这些果树是同时播种,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受到相同的照顾,种类也一样,为什么有的到了冬天以后就活不过来呢?”我纳闷。
⒀我为这个问题失眠了。“是不是有的果树不是不能复活,而是不肯活下去呢?或者说在春天发芽也要心情,那些强悍的树被剪枝,他们凝神蓄势等待来春的发芽;而比较柔弱的树被剪枝,则伤心得失去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心情。树,是不是也有心情呢?”我这样反复地问自己,知道难以找到答案,因为我只看到树的外观,不能了解树的心情。
⒁多年以来,我心中时常浮现出那两株枯去的水蜜桃树,尤其是受到什么无情的打击时,那两株原本无关紧要的树的枯枝,就会从我的心中撑举出来,而我果然也没被冬寒击败,我走进了更为绚烂的春天。
(据原文,有删改)请写出第⑼段中“喧哗”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
第⑻段中,作者在果树前感受到一种“发芽的心情”。请分点陈述原因。
作者在第⑵段中对采摘下来的水蜜桃进行了细致描写,有何用意?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
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什么?
周朴园:留着你养老。
鲁侍萍:(苦笑)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
周朴园: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不过——
鲁侍萍:你不要怕,你以为我会用这种关系来敲诈你么?你放心,我不会的。大后天我就带着四凤回到我原来的地方。这是一场梦,这地方我绝对不会再住下去。
周朴园: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
鲁侍萍:什么?
周朴园: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
鲁侍萍:你?(笑)三十年我一个人都过了,现在我反而要你的钱?
周朴园: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
鲁侍萍:(停一停)我,我要点东西。
周朴园:什么?说吧。
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周朴园:你想见他?
鲁侍萍:嗯,他在哪儿?
周朴园: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顿)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鲁侍萍: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我不会那样傻的。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也是不愿意认我的。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周朴园:侍萍。
鲁侍萍: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请结合选文揣摩人物心理,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哪个词应当读重音。
(1)你来干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指使你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文中划线处舞台说明“笑”的含义。
戏剧主要是借语言来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请结合选文中至少两处语言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我国,大家对绿色食品的的概念已不再陌生。所谓“绿色”,并不是指食品的颜色,而是特指无污染的优质食品。这类食品在种植、生产过程中经过良好处理,被严格要求限量使用甚至是不准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从最初的原料产地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以及最后的产品外包装,都有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特定要求及规范。
如果你认为绿色食品的要求就已经颇为严格,那么,有机食品的生产规范和要求则可以称得上苛刻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绿色食品只是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个过渡。
有机食品并不是像字面含义那样属于化学中的有机、无机范畴,而是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来自于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不使用基因工程产物的生产体系。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和加工的、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都属于有机食品。所以,我们看到的有机食品不仅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等,还包括相关的调料、糖果等。
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其原料及产品必须来源于有机农业,人们在农作物种植及其生长过程,乃至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规范中禁止使用的人工合成物质,像我们非常“痛恨”的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防腐剂、添加剂、保鲜剂、色素等,都被排除在外。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也造成了有机食品的高价格。在有机农场里,几乎看不到现代科技的影子,一切都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在栽种之前,土壤必须连续3年未施用过违禁物质;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是有机肥,绝不允许使用催熟物质,所以果实的采摘周期相对也要长一些。与之相呼应的,则是一个很原始的产量,比起普通种植方法,有机生产方式生产的食品产量较低;因为像除草剂之类的化学物质被禁止使用,所以有机农作物只能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力成本。饲养的畜禽,同样享受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吃着有机饲料,在“广阔”的天地中任意奔走,而不是被关在狭小的笼子里,也不食用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得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少而贵。
自问世以来,有机食品就伴随着“更营养”、“更健康”的修饰语,事实上,针对这些描述词语所引发的争论也一直非常激烈。支持者认为用这种原始耕种方式的食品保留了食物的原汁原味,自然更有营养,而采用现代方式生产出的食品,必定会有农药残留,即使在安全标准内,积少成多,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机食品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反对者则认为,并没有充足科学证据表明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更安全,而且有机食品产量低,费用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绿色食品特指无污染的优质食品,并不仅指食品的颜色,所以判断食品是否为绿色食品,不能凭借其颜色进行判断。 |
B.绿色食品在种植、生产过程中经过良好处理,被严格要求限量使用甚至是不准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 |
C.绿色食品的要求相对于有机食品的生产规范和要求来说宽松了些,从某种程度上说,绿色食品只是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个过渡。 |
D.绿色食品各个环节的生产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从最初的原料产地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时性食品加工,甚至最后的产品外包装都必须符合特定规范。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机食品中的“有机”不属于化学中的有机、无机范畴,而指是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有机”。 |
B.有机食品种类繁多,不仅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等,还包括相关的调料、糖果等。 |
C.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在农作物种植及其生长过程,乃至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人工合成物质。 |
D.有机食品支持者认为,由于有机食品是原汁原味的,自然更有营养;由于不使用农药,没有农药残留,自然就更安全,更健康。 |
下列说法不属于“有机食品少而贵”的原因的一项是()
A.有机食品生产标准高、要求严。 |
B.有机农场中的农作物生长、成熟的周期较长,产量较低。 |
C.“物以稀为贵”,更何况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更营养,更健康,价格高是顺应市场营销一种策略。 |
D.由于种植、养殖过程中化学物质被禁止使用,只能采用人工方式,增加了人力成本。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须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虚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要等到跟他们订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的哥哥了。 ……
我订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简直穿不坏。不久以后,我到国外去了一趟。
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这一次,他起先真的不认识我了。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心里有些烦闷;“你做的靴子好极啦!看,我在国外时差不多一直穿着这双靴子的;连一半也没有穿坏呀,是不是?”
他细看我这双俄国皮靴,看了好久,脸上似乎恢复了镇静的气色。他把手放在我的靴面上说:
“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
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那双靴子非常合脚。
“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我回答说:“劳神,劳神!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可以做时新的式样。你的脚恐怕长大了吧。”他非常迟缓地照我的脚型画了样子,又摸摸我的脚趾,只有一次抬头看着我说:
“我哥哥死掉了,我告诉过你没有?”
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实在叫人难过;我真高兴离开他。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晚上靴子送到了。我打开包裹,把四双靴子排成一排;然后,一双一双地试穿这几双靴子。一点问题也没有。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在那双城里散步穿的靴子口里,我发现了他的帐单。单上所开的价钱与过去的完全一样,但我吓了一跳。他从来没有在四季结账日以前把帐单开来的。我飞快地跑下楼去,填好一张支票,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一个星期以后,我走过那条小街,我想该进去向他说明,他替我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但是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统马靴。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纵观全文,谈谈小说标题“品质”含义?
选文中开头段划横线对格拉斯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试分析下列句子,看看它们各表达了“我”怎样的心理?试做简要分析。
(1)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
(2)我真高兴离开他。结合作品内容,谈谈造成格拉斯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面题目。
暮雪
韩少华
下雪了。守在小桌子旁边的那个老者,还揣着手,眯了眼睛,望着窗外;任凭那些打完电话的,把四分硬币放在桌角,看也不看一眼。傍晚,信息高潮过去了;就剩下小伙子,一把抄起话筒,开始拨号。
“K—,K—,K—,K—,K—,K—。”
老者还是眯了眼睛,望着窗外。
“喂……是我呀……甭管友谊俱乐部,民族宫;也甭管用乐队的,用录音机的,只要有迪斯科舞票,给哥们儿弄两张,就齐啦……”
老者的眼光凝住了——窗外,从纷纷的雪花中间,现出个人影来;衣着,体态,面容,都朦胧着;只见一片玫瑰红,正透过飞雪,轻轻地飘来。老人目不转睛——那片玫瑰红,眼看飘到门前了。
“什么?还得等?……得,谁让咱好这个呢……等你的信儿!”
一阵寒气,滑进门来。小伙子挂上电话,在靠墙那条板凳上坐定,闭目养神。那话筒让一只小巧的手,给轻轻地拿了起来。
“K—,K—,K—,K—,K—。”
号盘拨得轻灵,娴雅。话筒,让那只纤手举着,像一枝奇怪的黑色的花。
“喂!”语音,那么轻,那么柔,“是你呀,还是一个人值班?……没事儿——就因为没事儿,才想跟你聊聊……”
小伙子睁眼了。借着窗口映进来的雪光,一个姑娘的侧影依稀可辨。那面容,白,润,冷,让人不能不想起大理石;只是那双眼睛,在望望窗外飞雪的那一瞥间,还闪着光亮。
老者神色不动。小伙子却把眼睛渐渐睁大了。
“复试了,没什么希望……即兴小品还可以。亏了你的那位指点有方……成败无所谓。可你们俩够朋友……当然,咱们仨,聚一聚——在哪儿?‘老莫儿’‘新侨’,还是‘国际’?由你定……”
小伙子的肩膀,慢慢离开了他一直倚着的墙。
“妈妈来信了。她在伯尔尼天堂广场的塞沃伊饭店下榻的……嗯,‘塞沃伊’意思是‘卷心菜’……挺土的一个名字吧?可它是全瑞士顶有名的一家贵族化饭店……西方就这样儿,最贵族的,跟最土气的,常揉在一块儿,形成一种奇特的和谐……”
小伙子还坐在那儿,身子,却不觉倾着了。
“妈妈信里说,巴黎‘卡丹时装研究中心’在圣诞节前夜发布了预测,说‘1984年春季,风靡于整个西欧的女性服装用色,将是以淡淡的丁香紫为主导的变奏色调、多层次色调’……怎么样,要一件吧?……唔,这容易,让妈妈无论托哪位信使叔叔,搭国际班机,给你捎回来呗……”
姑娘说着,随手撩了撩从额头散下来的一绺柔发。
“别生气,你去年春天那件红的,颜色太正了……对,浅丁香紫的魅力就在不那么正,不那么单一,也不那么清晰;穿在身上,就像走在早春的晨雾里似的——美,也就在这儿了……什么?‘谬论’?听着,傻丫头,别林斯基说过,‘艺术不是数学,它越模糊,就越美’!……”
小伙子不知不觉地,站了起来。
“来年么,还要考,还要!……唉,上次复试,糟就糟在了独白上。你的那位本来让我读蔡文姬……对,就是那段;可我觉得太陈旧了。这次么,哦,你先听听好了……”
说着,姑娘微昂起头,望着窗外,低声诵读起来:
“‘快快跑过去吧,踏着火云的骏马,……让阴沉的暮夜赶快降临。展开你密密的帏幕吧,成全恋爱的黑夜!遮住夜行人的眼睛,让罗密欧悄悄地投入我的怀抱’……”
小伙子好像微颤了一下,却还留在原地。
“哦,对不起……我一读朱丽叶,就激动得难以忍耐,……唉,人生,人生也不过就那么回事……可我,还是得一天一天地这么过……抱歉,好朋友,再见了……”
姑娘略低着头,把似乎是两个二分硬币,匆匆地放在桌角上;随后,一转身,任凭长长的玫瑰红头巾披在肩头。又一阵寒气,滑了进来。
“唉……”老者似乎无所动,只长叹了一声。
“她。她是几号几楼的?”小伙子盯着那背影,问。“不知道。”
“她们家里,是干什么的?”“不知道。”“那……那她这是……”“反正是每逢星期六这个点儿,她准来——交给我四分钱,跟她自个说上十分钟的话儿……”
“跟,跟自个儿?”小伙子话音凝在暮色里。“嗯,全北京直拨电话,号码儿都是六位数的;她呢,每回都只拨五个。”
窗外,那片玫瑰红,渐渐隐到纷纷的飞雪中去。雪地上,竟仿佛没留下什么痕迹……
一九八四年春于西湖龙井寺(有删节)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标题是“暮雪”,“雪”在文中共有三处点扣:开头“下雪了”;姑娘到来时,“纷纷的雪花”“飞雪”;尾段姑娘离开再次点“雪”。 |
B.小说多次写到老者的眼光,两次“眯了眼睛,望着窗外”,姑娘来时“眼光凝住了”“目不转睛”等描写侧面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动人。 |
C.小说刻画姑娘多用正面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姑娘与众不同的魅力。 |
D.小说语言带有京腔京韵,最具特点的是儿化音和地方语词的运用,比如“信儿”“事儿”“甭”“得”等,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
E. 小说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公共电话站,借助出现在这个电话站的两个人物来完成情节的戏剧性转折,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主题。小说有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请从小说中寻找相关的伏笔,并作简析。
“小伙子”这个形象有何特点?对于刻画“姑娘”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那位姑娘虽然举止怪异,却是一个颇有内涵、不弃梦想的美丽女孩,作者对她是持肯定和同情态度的。而有人却认为那位姑娘是一个虚荣浅薄之辈,是作者的批判对象。你赞同哪种看法?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