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从母亲到妻子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我对朋友这么说过。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故事,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洪水成灾,却没有滴溅到我唇上。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的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魄散,被西潮淘空。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台湾是妻子,因为我在这岛上从男友变成丈夫再变成父亲,从青涩的讲师变成沧桑的老教授,从投稿的“新秀”变成写序的“前辈”,已经度过了大半个人生。几乎是半世纪前,我从厦门经香港来到台湾,下跳棋一般连跳了三岛,就以台北为家定居了下来。其间虽然也去了美国五年,香港十年,但此生住得最久的城市仍是台北,而次久的正是高雄。我的《双城记》不在巴黎、伦敦,而在台北、高雄。
我以台北为家,在城南的厦门街一条小巷子里,“像虫归草间,鱼潜水底”,蛰居了二十多年,喜获了不仅四个女儿,还有廿三本书。及至晚年海外归来,在这高雄港上、西子湾头一住又是悠悠十三载。厦门街一一三巷是一条幽深而陷秘的窄巷,在其中废过有如壶底的岁月。西子湾恰恰相反,虽与高雄的市声隔了一整座寿山,却海阔天空,坦然朝西开放。高雄在货柜的吞吐量上号称全世界第三大港,我窗下的浩淼接得通七海的风涛。诗人晚年,有这么一道海峡可供题书,竟比老杜的江峡还要阔了。
不幸失去了母亲,何幸又遇见了妻子。我的慈母生我育我,牵相我三十年才撒手,之事便由我的贤妻来接手了。没有这两位坚强的女性,怎会有今日的我?大陆与海岛更是如此。所以在感恩的心情下我写出《断奶》一诗,而以这么三句结束:
断奶的母亲依旧是母亲
断奶的孩子,我庆幸
断了嫘祖①,还有妈祖②
海峡虽然壮丽,却像一柄无情的蓝刀,把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将伤口缝合。母亲与妻子不断争辩,夹在中间的亦子亦夫最感到伤心。我究竟要做人子呢,还是人夫,真难两全。无论在大陆、香港、南洋或国际,久矣我已被称为“台湾作家”。我当然是台湾作家,也是广义的台湾人,台湾的祸福荣辱当然都有份。但是我同时也是,而且一早就是中国人了:华夏的文明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怎么当都当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然而今日的台湾,在不少场合,谁要做中国人,简直就负有“原罪”。明明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这矛盾说来话长,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取材于余光中《母亲到外遇》)
【注】①螺祖:传说中黄帝的妻子:“螺”读léi。②妈祖: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信奉的女神。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二段从土地、人民、历史、文化方面抒发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厚乡情。
B.作者“在诗中狂呼着、低呓这中国“,是因为始终不忘中华文化的血脉根源。
C.作者的女友受西方文化影响改名玛丽,无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菩萨蛮》。
D.作者借《双城记》表明台北、高雄是生命中重要的两个城市。他早年不得志,寂寞蛰居台北,晚年在高雄过上了称心的生活。

E.文章以“鲜明的胎记“为喻,生动地表明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与祖国祸福相依荣辱与共。
解释并分析下面的语句在文中的意思。
①断了螺祖,还有妈祖
②明明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
文中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联系全文谈谈这两个比喻的含意。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远山
严阵
⑴在我的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⑵晴朗的日子,当我在晨光澄明间第一次打开窗子,我会发现,它是在一片无边的浅蓝中的一缕静悄无声的黛青,而在黄昏,当我最后一次把窗子关上以前,映入我眼帘的它,却是一道朦胧的神秘的金紫。
⑶当风雨如晦云飞雾涌时,我虽然看不见它的影子,但我知道,此时此刻,它依旧守在那儿,默默地静静地无怨无悔地守在那儿,因此在看不到它的时候,从一直涌到我窗口的风云的气息中,我却能感受到它的另一种美,那种既无黛青又无金紫而却是不用任何一种颜色表达的看起来并不存在而实际上却分明存在着的令人只能无穷的意会到的那种美,那种并不为人发现的美。
⑷我惊异于初冬季节的一个早晨,当一夜小雪过后,在片云不见的蓝空的边际出现一弧柔美的银色曲线的时候,我真的惊愕于它的绝妙,那在万花纷谢千树凋零的季节显现出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淡薄和不可思议的清远。
⑸我曾到过黄山、泰山、庐山和峨眉。可是,我所有见到的,却只能是见到,我所有登临的却只能是登临。于是我在兴高采烈过后,渐渐感悟到:人生的一览无余是多么地让人追索永世,而又是多么地令人感到可怕。
⑹而远山却不。
⑺它永远不会让那一抹黛青变成真实的绿树芳草,它永远不会让那一道金紫变成具体的茅屋桑田,它也不会让那迷蒙的烟雨变成可以听得到可以看得见的小溪和池塘,它同样也不会让那一弧银白变为崚嶒岩石和凋落的园林。
⑻那是你吗?我从我的打开的窗口远远地望着它。没有握手。没有面对面的看清脸上的每一条深深纹络。它给予我的,只是一个遥远的模糊的微笑,只能靠朝思暮想去补充的微笑。
⑼那是你吗?它有时只是蓦然一现随之便销声匿迹。我知道它是在它在的地方,但我希望那云,那雨,那雾,那雪,一直笼罩着它,只给我留下一个第六感觉的空间。
⑽那是你吗?只和我隔着一扇门,只和我隔着一条路,只和我隔着一个季节,只和我隔着一片云也似的流年。我依稀地看到你。没有点头,没有摇头。没有承袭,也没有许诺。那是永远的不缺陷的缺陷。那是永远的不圆满的圆满。
⑾我曾经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真的走进你的你,我便会失去你留给我的那一缕黛青,那一缕永远无法解释的黛青。我也会失去你展示在我视觉里的那一抹金紫,那一抹永远无法猜测的金紫。同时,我也会永远失去你隐入轻云薄雾中留给我的那种感觉,那种虚虚的无比神秘的,仿佛在初雪轻掩的荒原上留下的一行似曾相识的时而消失时而复现的脚印的感觉。我也会失去你出现在天际线上的那一弧银白,那永远也无法代替的至纯至圣的梦影。
⑿我曾经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你那远山的所有的魅力,便会在了无距离了无界限之间顷刻消失,而与此同时,你便不再是我的远山,而却是别人的远山了。
⒀距离是什么?距离是一个空间。距离是什么?距离是一个时间。因此,人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之外,才有可能领略到某种真正的完美,并有可能将它永远收入你终生的美丽的珍藏之中。
⒁在我的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选自2003年12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6.作者说:“那是永远的不缺陷的缺陷。那是永远的不圆满的圆满。”这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17.请结合文章的有关段落,举例赏析作者是怎样将描写、抒情、说理融为一体的。
18.作者感悟到“人生的一览无余是多么地让人追索永世,而又是多么地令人感到可怕”。你同意吗?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
谈“中国式文化创新”
吴 炫
从某种程度上说,除了饮食文化、琴棋书画这些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今天的文化已不能占领世界市场,“中国元素”也只能是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不是现代中国的文化元素。而缺乏除饮食文化以外的精神和思想文化影响世界,中国就不可能承担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大国的责任;缺乏现代文化创造,中国就不可能参与世界现代进程、在重大世界问题上发出独特的声音从而赢得全球的真正尊敬。
不错,中国今天已经是经济腾飞的大国了,但这不等于中国已经是文化上可以“创新、生产、出口”的大国了。而经验告诉我们,不能使文化创造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不仅经济发展会缺乏文化创新引导而不稳定,而且会使人们只能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之间徘徊,导致“价值迷乱”,这就不可能对世界产生文化性的影响。因为世俗化地“满足于现实性富足”的中国人,和有宗教精神支撑的可以超越富足的西方人,背后是两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所以西方有“对抗和超越现实”的文化,而中国文化则是《易经》八卦图的“在现实中的整体性”来谈自己的人生努力,所以如何让中国人“不满足于富足”,是一个中国现代原创性哲学命题。同时,既然是“创新”,那也意味着我们不可能从中国道家“淡泊欲望”和儒家“君子喻于义”、“知足常乐”的观念中,提取能引导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为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均是从“抑制”、“轻视”、“淡泊”个人欲望出发来对待富足和享乐问题的,而不是从“尊重个人欲望”和“人生还有不同于欲望满足的另一种努力”出发来引导人们“不在意欲望”的。所以,“中国式文化创新”不仅需要我们对西方各种人文观念进行“中国改造”,同时也需要对中国传统人文观念进行“原创性改造”。
也许有学者会说,理论不需要区分东方还是西方,只要有用就行。而我认为笼统地说“有没有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西方形式主义理论在中国产生了“新潮文学”,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产生了巴金的《家》,但这样的有用,却不能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代表去影响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所以鲁迅、巴金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亚洲或本土,中国的“新潮文学”更是走不出中国。如此,依附西方原理的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也就不具备与西方对话的资格。所以上述创新也就不能揭示出真正的“中国问题”。中国古代文化确实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性所强调的“尊重个体”、“尊重生命力”、“尊重创造力”是脱节的,所以很难进入现代人的现实生活。推而论之,中国的《易经》确实具有现实性、对应性、和谐性、整体性的神秘特点,但儒家的《易传》只是对它的一种解释,中国历史上还有柳宗元这样的不同于儒家“天人合一”的“天人不相预”的解释,这就说明今天的“中国式文化创新”还可以改造儒家的观念,建立起不同于儒、道的对《易经》的解释,如此,“新儒家”不触动儒家基本观念的“解释之创新”,就需要进行批判性对待。这样的工作,才是“中国式的文化创新”的应有之意。
(本文有删改)
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经济发展如果缺乏文化创新引导就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B.中国的“新潮文学”走不出中国,证明了西方的理论对中国是无用的。
C.“中国元素”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D.只有用饮食文化以外的精神和思想文化影响世界,中国才有可能承担以天下为已任的文化大国的责任。

E.作者认为,中国尚未走出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之间徘徊的“价值迷乱”,因此还不能对世界产生文化性的影响。
13.下列有关《易经》的理解,不符合文本意思的一项是

A.《易经》具有现实性、对应性、和谐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B.《易经》体现的中国文化主张个人要从现实中的整体性来进行人生努力。
C.《易传》是儒家对《易经》的解释,其观点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
D.柳宗元反对儒家学说,将《易经》解释为“天人不相预”,认为“天”和“人”没有关系。

14.根据文本内容,概括中西文化的不同表现。
15.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进行“中国式文化创新”?请简要概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夜宿乌镇
朱希和
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倘佯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安徽文学》2008.11有删改)
19.作者笔下乌镇“古朴的幽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0.文中儒雅的长者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21.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22.作者为“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而伤感,但也有人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则短评,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徐迅雷
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0周年。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这是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遗言,非常精确地说明了今天的纪念意义。
今天,一些空乏的口号式发泄,又翻卷起来,颇有些“四海翻腾云水怒”的味道,比如网民的“铭记三十万,谢绝日本人”、“抵制日货”、“日本人真不是东西”等等。把70年前战犯所犯下的罪行,拿今天的“日本”“日本人”来“替罪”,犹如“先人犯罪、孙辈罚跪”,这多么荒谬。今日日本人当中也有右翼和极右翼,但我们一些狭隘民族主义者,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是右翼分子,不区分右翼与其他日本人的不同,就像不区分今天日本百姓与过去日本侵略军的不同一样。
一万次发泄抵不上一次证据的发现。我们需要的是精准的研究,而不是空乏的口号。73岁的张宪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是厚大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一书主编,他还担负着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重任大责。史料先后已出版了两批,共55卷,3000万字,这是南京学界数十位学者共同参与、历时7年完成的一项庞大工程,是在调查了中国、日本、美国、德国、丹麦等国家的历史史料后的血汗结晶。大屠杀证据的发掘研究,是认识历史真相的过程;我们就应该做这样扎实的具体的工作,而不是泛泛地光顾着说“30万”的数字。
没有具体的、扎实的证据,就难以真正教育他人、启发自己。“我们最终会出到第80卷,收集到的证据、史料越来越多。”张宪文说,“我就不信,把这些书摆到日本首相的办公桌上,他还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我想,“第80卷”不该是“最终”,今后要一直研究发掘下去;“日本首相”也要区别这个那个,有的首相根本就不会“不承认南京大屠杀”。
历史不是木乃伊。今天要挖掘的是历史“木乃伊”,而不是不做具体的史料搜集研究工作,只会漫天发泄;否则,我们自己就会成为活着的“木乃伊”。对于当今日本右翼的行动,我们应该以行动对行动、用证据对谎言。右翼导演水岛悟,最近弄了部电影《南京真相》(The Truth of Nanjing),号称自己对1937年日本军队占领南京的历史进行了“彻底的研究”,他得出一个“非常准确”的遇难者数字:零。对于水岛悟的这一切,你痛骂“日本人真不是东西”有用吗?
记住仇恨是容易的,而记住历史却很难。在新开张的餐馆门口挂个虚张声势的“日本人不得入内”是容易的,让你去搜集发掘验证一条具体的日军屠杀证据却迈不动腿了。理性的战争史观,是将战争的责任锁定在具体的战犯身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却是以空洞的国家名称作为发泄对象。遥想当年,梅汝璈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东京审判,历时两年半,在“坚持死刑处罚”等关键问题上,做了大量细致艰苦的工作,最终在法官表决中,以1票之差赢得“坚持死刑”,从而使东条英机等7名战犯被判处绞刑。如果不是在“证据与法理”上面进行大量扎实具体的工作,只晓得空喊口号、发泄情绪、表达仇恨,会有这样的结果吗?
不区分具体的对象,煽动莫名其妙的仇恨,这属于一种“爱国贼”,以为自己是爱国,其实把自己祖国的老脸都丢光了。狭隘民族主义者,本质上就是通过损害他人的“手段”,达到最终自残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害人害己”。这许多年来,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蔓延,这是怎么纵容出来的?值得我们理性地反思。
记住历史,是为了将来不让悲惨的历史重演,是为了现在避免怒火中烧自焚、焚他。如果只记住仇恨,悲惨历史就有重新发生的可能。“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经历过南京大屠杀苦难的李秀英老人都有这样睿智的认识,相比之下,今天的我们真应该感到汗颜。在当今的和平时代,要温和、理性、开放的爱国主义,还是要狂热、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是国家的选择,是民族的选择,也是个人的选择。
6.对第五段中三个加点的“木乃伊”在文中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不是木乃伊”与“今天要挖掘的历史‘木乃伊’”相同。
B.“历史不是木乃伊”与“我们自己就会成为活着的“木乃伊””相同。
C.“今天要挖掘的是历史‘木乃伊’”与“我们自己就会成为活着的‘木乃伊’”相同。
D.全不相同。
7.对文中所有事例的目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谢绝日本人”“抵制日货”“日本人真不是东西”等“先人犯罪,孙辈罚跪”的现象,为了说明盲目的仇恨是根本不区分对待历史与现实的狭隘民族主义的泛 滥。
B.列举张宪文编辑史书的事例,说明空泛的口号是无用的,扎实有力的史实才能教育他人,启发自己,才是反击日本右翼分子的有力武器。
C.举水岛悟所拍电影的事例,意在说明谎言是需要行动来戳穿的,而那些空洞的言论在别人精心编造的谎言前毫无用处的。
D.举梅汝璈的事例说明理性的战争史观,是将战争的责任锁定在具体的战犯身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却是空洞的国家名称作发泄对象。
8.通读全文,对“记住历史,不要记仇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味空喊“铭记三十万,谢绝日本人”“抵制日货”、“日本人真不是东西”等口号,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发泄,是记住了仇恨,而不是记住了历史。
B. 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场战争发生的原因及造成的灾难,就是为了将来不让悲惨的历史重演。
C. 在今天,正确的民族主义应当是区别对待历史与现实,区别对待日本人民与极少数日本右翼分子,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两国关系,着眼于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发展两国关系。
D. 记住历史就是应当记住那段历史,以那段历史为耻,警钟长鸣,时刻提防日本的再次入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
伦敦交响,年轻没错
迈上北京保利剧院的指挥台,为两个小时后的正式演出排练,丹尼尔·哈丁抬腿脱下左脚鞋子,作势要敲打面前的乐谱架。指挥台下,伦敦交响乐团100多位乐手大多埋头调弦试音,只有几个人注意到他的顽皮,笑着看他。他把鞋穿回去,“嘘嘘嘘——”
还是这招管用,剧院顷刻无声。
去年秋季,1975年8月31日出生的哈丁正式成为伦敦交响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
在还没获得这一任职,但业界已经传开消息的时候,哈丁上了《BBC音乐杂志》的封面。偶像气息十足的大幅照片一旁,醒目标题是:“丹尼尔·哈丁,红得太早?(TOO MUCH T OO YOUNG?)”
3个月前,哈丁刚刚在伦敦巴比肯音乐厅指挥了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出。英国媒体对这位从欧洲大陆回来的年轻同胞一点也不客气。乐评人安德鲁·克拉克对这场演出尤其是《马勒第九交响曲》相当不满意,他在《金融时报》上向哈丁发难:
“再给哈丁20年,他没准能令人信服地拿出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我相信哈丁会越来越好,可是让l00多人的乐团从欧洲大陆飞过来弄这么场演出,有点开玩笑了。他应该跟三流的交响乐团多摔打摔打,再出来现眼……”
乐团的气哈丁也受过了:2005年在法国,他指挥巴黎歌剧院交响乐团排演莫扎特歌剧《女人心》,排练了一场,他被迫甩手走人,因为乐团根本不愿受他的指挥。
“大家总是说我的年龄。”哈丁说,“可是他他们好像忘记了好多大指挥家首演时都很年轻:富特文格勒20岁首演,祖宾·梅塔头一回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时候也才23岁。交响乐团担心的并不是指挥的年龄,而是他的能力和自信。站在一支交响乐团跟前,要是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就更不可能相信了。当然,演奏完了,你又得有足够的谦虚,回头去质疑自己所有的要求。”
哈丁头一次指挥职业乐团也还不到19岁。17岁的时候他拉同学组成乐团,自任指挥排演了勋伯格的《月迷彼埃罗》,还把演奏录音带寄给了西蒙·拉特。西蒙·拉特当时担任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他把哈丁叫到伯明翰,想看看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是谁。
“他说我们的演奏比他一星期前在柏林指挥的还要精确。”哈丁回忆,“可他又说,你们显然完全没有理解。”
在年龄问题上,西蒙·拉特是哈丁再合适不过的老师。19岁还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上学时,西蒙·拉特就获得了约翰普列尔国际指挥大赛的第一名,25岁他就出任伯明翰的首席指挥;他自己在事业初期也没少遭受英国媒体的冷嘲热讽。他们曾经戏称他作“拉特宝宝”。
2005年,统领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20年的里卡多·穆蒂退位,哈丁指挥了新演出季的揭幕首场,莫扎特的歌剧《伊多梅纽斯·克里特王》。他获得了长时间喝彩,而歌剧院后台把门的乃至新闻办公室的人都还不认得他。
事实上哈丁的面孔显得比实际年龄还“嫩”。有记者当众问到英国媒体对他的苛刻批判,他语气立刻急促起来,显得很没城府。这个时候倒是乐团的演奏家站出来“保护”他:“他是我们请来的。”
2008年,指挥家柯林·戴维斯80周岁,他将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英国作曲家詹姆斯·马内利的一整部全新交响乐作品。老指挥新作品组合,或许更体现出乐团的另一种“年轻”。
有103年历史的伦敦交响乐团,其实并不似大多外人想象的那样“古老”,除了古典音乐,他们还做很多很年轻的事情。比如他们专门开了一个手机铃声网站,音乐爱好者可以付费下载乐团演奏的音乐做自己的手机铃声,MIDI铃声1.5镑一首,和弦或真音铃声3镑。听听下载排行榜,你就知道古典乐离我们一点不远。网站很注重经营,最新的007电影上映时,头条推荐铃声是伦敦交响乐团曾经演奏的007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也是伦敦交响乐团很早开始做的,1941年他们就为影片《魔影袭人来》演奏音乐,现在他们最著名的电影音乐作品包括《星球大战》系列、《哈里·波特》系列、《魔戒》系列,甚至王家卫的《2046》中的一首曲子也有他们的伴奏。他们的身影也始终在流行音乐当中出现,从披头士的《佩珀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直到迈克尔·杰克逊的《真棒》和《颤栗》。2002年,他们还为电子游戏《古墓丽影6:黑暗天使》演奏了全部游戏背景音乐。
乐团成立自己的唱片厂牌LSOLIVE之后,于2005年与苹果公司的ITUNES网站合作,把已出版的所有交响乐唱片放到网站上供付费下载,这也是古典音乐厂牌里的头一家。麦克道尔介绍说,经过统计,网上下载人数是传统唱片消费者的3倍,他们有了很多“新听众”。
伦敦交响乐团中国巡演的首场演出非常成功。丹尼尔·哈丁说起话来常显得紧张,但音乐是他的无人之境,他强调整体流动性的指挥风格,身形很轻松。加演一而再再而三,最后的曲子果然是《星球大战》电影主题曲,现场气氛热烈到极点,最后一个音符,他已经把指挥棒扔进了乐手席。丹尼尔·哈丁和伦敦交响乐团一块儿证明了一件事:年轻没错。
19.在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出“伦敦交响”的“年轻”的?
答:
20.“在年龄问题上,西蒙·拉特是哈丁再合适不过的老师”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答:
21.“丹尼尔·哈丁和伦敦交响乐团一块儿证明了一件事:年轻没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22.哈丁的艺术路途给人鼓舞,激人奋进。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年轻?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