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表”,回答下列问题:
年 份 |
出生率(‰) |
死亡率(‰) |
年 份 |
出生率(‰) |
死亡率(‰) |
1949 |
36.0 |
20.0 |
1985 |
21.0 |
6.8 |
1957 |
34.0 |
10.8 |
1995 |
17.1 |
6.6 |
1965 |
37.9 |
9.5 |
2000 |
14.0 |
6.5 |
1975 |
23.0 |
7.3 |
|
|
|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绘出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折线图。
(2)1949年—1957年,我国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75年以后,我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65年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其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目前属于哪一种人口增长模式_________________
读“我国北方某城镇周围农业布局图”, 如果在A、B、C、D四处发展棉花、果林、蔬菜和乳牛生产,完成下列问题:(共12分)
(1)A处宜发展①生产,理由是②。
(2)B处宜发展③生产,理由是④。
(3)C处宜发展⑤生产,理由是⑥。
(4)D处宜发展⑦生产,理由是⑧。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2分)
(1)判断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说明理由。
(2)从区位选择的角度,分析农场在P农田种植花卉的有利条件: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2) 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
1975~2001年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统计
灾害类型 |
非洲 |
美洲 |
亚洲 |
欧洲 |
大洋洲 |
各类型统计 |
气象类灾害 |
11.9 |
19.0 |
27.1 |
10.0 |
4.3![]() |
72.3 |
地质类灾害 |
0.9 |
3.7 |
7.8 |
2.7 |
0.9 |
16.0 |
生物类灾害 |
6.7 |
1.2 |
3.1 |
0.5 |
0.2 |
11.7 |
各大洲统计 |
19.5 |
23.9 |
38.0 |
13.2 |
15.4 |
100 |
注:表中数据为各大洲各类灾害发生次数占全球总次数的比重。
(1)亚洲发生次数在各大洲中居首位的灾害类型是什么?世界上发生频次最高的灾害类型是什么?
(2)非洲和大洋洲的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的比重在各大洲中的比重较小,试分析原因。
(3)非洲的生物灾害发生的次数所占比重较大,试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