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我国作出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的决策,并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列为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支柱。这一决策的经济意义是( )
| A.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
| B.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格局 |
| C.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区域间同步发展 |
| D.提高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
南怀瑾先生在30多年前曾预言:一个国家的科技落后了,可以很快迎头赶上;一个国家的经济衰落了,也能补救。唯独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复存在了,也就是意味着亡国后,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复活了。上述材料表明
| A.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决定作用 |
| B.文化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
| C.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
| D.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民族文化的竞争 |
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土尔扈特蒙古部族重返祖国的壮举展现了
| A.蒙古民族的凝聚力 |
| B.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 |
| C.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
| D.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
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汉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B.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
| C.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 D.继承性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 |
胡锦涛主席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协商会议发表演讲时讲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为人们提供了全面理解今天的启示,也为人们提供了正确开创未来的钥匙。回顾和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总能给人以教益,深化人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这说明
| A.重视历史经验有益于创造光辉的未来 |
| B.了解了历史就能促进今天的发展 |
| C.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规模宏大 |
| D.史书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
《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一份统计结果不能不让人对汉字的规范化使用担忧:2006年某电视台春节晚会,出现了28处汉字使用错误,平均每十分钟就出现1次差错。我们之所以重视汉字的规范化使用,是因为
| A.汉字内涵丰富 |
|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
| C.汉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
| D.汉字使用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