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元朝以来,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有二、三十个少数民族中实行土司制度。土司管理各自的民族,职务世袭,但是需要中央政府批准。土司在内部自行征收赋役,仅向中央政府进贡少许银物。土司自有法令,对属民生杀予夺,中央政府不予过问。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产生仇恨和战争。清朝雍正年间,开始了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改革进程,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任免的流官。清朝改土归流的具体做法是:清政府采取了集中力量打击强大不法的土司;从大土司集中地区开始,后及其它地区;以及武力威胁与安抚相结合等办法。改土归流的善后措施:第一,对革除土司妥善安置,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第二,选派合适人选充任新
设流官。第三,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管理。第四,禁革各种旧制陋规。第五,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
———摘自吴永章《论清代鄂西的改土归流》等
材料二: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为了巩固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中央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取得了平息武装叛乱的全面胜利,为西藏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受到很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顺利进行。……第二步是进行土地改革。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当时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并把这些财产、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全部分给了农奴和奴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藏民主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
材料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黄遵完等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其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
哲学家张申府认为民主政治就是一种与人为善,尽其在我,各得其所的政治。他晚年还说:“西方各国的宪法内容最初乃导源于天赋人权说,天赋人权说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可知天赋人权自为吾家旧物,遗留于海外二三百年之久,今可知游子还乡矣。彼西方既采入儒家言以建民主,吾何为不可以西方民主还之于儒家乎?”
——摘编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因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据整理自《通向工业化之路》
材料二法国的煤、铁资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距离,而且,1871年,铁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削弱了法国的地位。法国工业传统上专门生产极不适合机械化和大量生产的奢侈品。此外,劳动力供应受到限制,因为行会力量很强大,农民们又不愿意离开土地,尤其是在革命期间分配土地之后。不过,工业化确实逐渐影响了法国,特别是在法国北部——在阿尔萨斯一洛林以及里尔、鲁昂和巴黎的周围地区。……到1914年,法国并未像比利时、英国或德国那样彻底工业化。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52年以后法国蒸汽机的使用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台所学知识,简析法国到20世纪初没有彻底实现工业化的原因。
材料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亦称密折。明朝及清初制度,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要经通政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通常在皇帝审阅之前其内容已为外界知晓,致使上奏人不便畅所欲言,下情不能完全上达,而且往来周转,耽误时间。自康熙时起,开始出现奏折这一新的文书形式,上奏人撰写奏折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奏折起初的用途,主要是让一些在外公干的近臣汇报地方情况和官民舆论,皇帝阅后在原折上朱批发回,顺便交代新的任务。
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扩大奏折的使用范围,规定内外大臣对属于机密、紧急的事务均可先以奏折上闻,然后再写题本作为正式报告。奏折撰写人不仅包括高级官员,一部分中下级官员经皇帝批准后也获得了此项权力。按照雍正的要求,他们对政务利弊、吏治勤惰、上下级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计、地方风俗各方面事务,凡有重要问题,不必等到完全核实,即可先在奏折中“风闻”上报。为加强保密性,对奏折的缮写、呈递过程都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如有违犯要受到严厉处分。这样奏折逐渐成为清朝最重要的官文书,题本、奏本则变成例行公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从康熙到雍正时期奏折制度的主要变化。
(2)依据材料,简析奏折制度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事纪
1931年9月18日 |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
1936年12月9日 |
一二九学生运动 |
1937年8月13日 |
八一三事变后淞沪会战开始 |
1937年9月22日 |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1943年11月 |
开罗会议召开 |
1945年7月 |
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
1944年春 |
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
1945年8月8日 |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 |
1945年8月15日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材料二……英九在此重申,我们今后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并秉持四月十二日在博鳌论坛中提出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寻求共同利益的平衡点…… -----2008年马英九就职演说
……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也都同样尊崇国父孙中山先生。我们不能忘记国父“天下为公”的理念,以及自由、民主、均富的建国理想……
-----2012年马英九就职演说
(1)根据材料一大事纪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中国人民最终能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先生“建国理想”的实践成果。分析有利于当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权力监督采取过的举措。分析这些举措不能保持持久威慑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用什么原则实现了“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解决了当时美国哪些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