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第7题,2分)
品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按要求回答问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元和二年秋,李贺携此诗求见韩愈。“黑云”“甲光”两句便打动了韩愈,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开头两句。(可从意境、修辞、情感等角度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闲来垂钓碧 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浅层次阅读理解(共35分)
【诗歌天地】请你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15-16题。(共7分)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颈联中“”“”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春的妩媚动人;“”“”描绘出春的发展变化,突出早春的勃勃生机。
诗的尾联中有一个词语直抒作者胸臆,请找出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诗歌鉴赏。阅读《浣溪沙》完成小题。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七字既点出了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
B.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
C.“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沉郁、悲凉的羁旅之情。 |
D.尾句反用白居易《醉歌》“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的诗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
.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
B.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作者说的人生之“再少”,就是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 |
C.全诗用浅俗的语言,但“浅浅语亦觉不凡”,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语意,并使其蕴含韵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积极和高亢的情调,千百年来更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
D.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
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共5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
.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