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个尊贵的称呼
在塞北农村老家,父亲叫“大大”,多少年了,一直这么叫。然而有一天,我突然觉得,这个叫法是那么土气。
事情还得从邻居家说起。邻居家的男人在城里上班,妻儿都跟着去了,平时很少回来。
我9岁那年,中秋节前夕,邻居一家回来了。父母过去,嘘寒问暖说了好长一阵子话。我怯生生地站在他家门口,往里张望。那家的儿子同我一样大,只是长得白,一副城里人的模样。
当时,他的手里拿着一串晶莹黑亮而又水灵的东西,正一颗一颗揪着吃。什么东西呢?我不住地咽着口水。我走前一步,怯怯地问:“你吃的是啥?”那儿子眼皮也没抬,说:“葡萄,我爸爸给我买的。”平生里第一次知道,有一种水果叫葡萄,也第一次听到“爸爸”这个称谓,就像那串葡萄一样,水灵,润泽,剔透,浑身透着香气。在一个小孩子看来,“爸爸”可以为自己买来从未见过的葡萄,“爸爸”有城里人的洋气和富贵,“爸爸”才是父亲最好的名字。
后来,我疯狂迷恋小人书。恰好父亲到后草地换粮,要路过县城。我央求父亲:大,你给我买一本小人书吧。我故意把“大”叫得亲切些,好让父亲高兴。父亲没说什么,随口就答应了。每天,我站在村口的高坡上盼着父亲回来。好容易熬到了,我小心翼翼帮着父亲卸了车,喂了牲口,然后,心怀忐忑,问父亲小人书的事情。哪料,他很生硬地扔出一句“回来的时候,书店关门了”,然后头也不回,就进屋吃饭去了。院里,只剩下我,两眼蓄着泪。
高考后的那一年暑假,我一个人去大同打工,说好一个月后就回来,但是一直到秋天,迟迟不见我回来。母亲急了,说把我丢了,一天到晚惶恐得不知道该怎么好。父亲却显得很轻松,说,没事,你就放心吧,准是包工头还没给他算了账,一时半会儿回不来。说归说,父亲晚上睡不着,不停地翻身。白天,没事就到坡顶上望一望,看大路的尽头,会不会有一个瘦小单薄的身影突然出现。有时候,太阳快落山了,他还要去望一趟。回来后,他和母亲谁也不说话,只是不停地叹气。
那一年,我回来后,母亲抱着我哭了好长一阵子。父亲呢,在一旁看着我,只是傻傻地笑。很少做饭的他,那天破天荒地对我说:“儿啊,你想吃什么,大大给你做!”仿佛是第一次做父亲,他把“大大”两个字拉得长长的,洋溢着说不清的骄傲、自豪和幸福。然后,他捋起袖子,和面,做饭,进来出去,把锅碗碰撞得叮当作响,那是一种说不出的悦耳。
父亲最后的那一年,病重不治,从医院回来,完成一个穷人对生命的最后仪式:等死。那时候,家里穷得一分钱也拿不出来,而我还在上学。在父亲的心底里,他觉得,把更多的可能和希望留给他的儿子,才是必要的选择。于是,直到他死,尽管疼得不断呻吟,也没有向我抱怨过一句。
老家有一个说法,人去世的时候,儿女若都守在身边,叫“有儿有女”。临终,父亲看着我和姐姐守在他身边,他说:“大大也算是有儿有女的命,这一辈子,知足了。”说完,他苦笑了一下,眼角淌出豌豆大的两滴泪来。那一刻,我感觉,我的心里潮水一般涌过一样东西,那是我的泪水。泪,淹了心。
现在,我的儿子管我叫爸爸。当然了,还有好多孩子,他们并不管父亲叫爸爸。但,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渐渐学会明白,这个抚养你长大的男人,人生背后有着说不完的苦辣酸辛。无论是大大,爹,爸爸,还是其他称谓,其实,他们都属于一个尊贵的名字:父亲。文章1—6自然段围绕着父亲及称呼,写了哪三件事?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父亲最后的那一年,病重不治,从医院回来,完成一个穷人对生命的最后仪式:等死。文中第五段写到“说归说,父亲晚上睡不着,不停地翻身。”请用第一人称写出爸爸此刻的心理活动。(不少于30字)
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位儿子眼中的父亲,请你对文中“父亲”这一人物作赏析。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 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 “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过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爱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澜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 1980年中就曾出现过 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 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一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爱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结合内容给文章拟个合适的标题《》
第1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每项答案不超过5个字)
第3段中与“它们”相照应的一个词是。
第3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第5段举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A.人们对晕有浓厚的兴趣。 | B.晕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
C.晕可以分为“短晕”和“长晕”。 | D.并不是所有的晕都有风雨之兆。 |
第⑥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依次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晕的?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描摹色彩 解说概念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
B.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记述实验 划分种类 |
C.描摹色彩 记述实验 解释成因 划分种类 |
D.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
七月初,赤日炎炎,我们却裹上了棉大衣。
面前是一条地道。越走越深,越走越黑,越走越冷。阴风不知从何处吹来,刺入骨里,令人从心底发出阵阵颤栗。
这是日本军队的一个秘密工厂,建于20世纪的30年代。在东北的中苏边境,这样的日军秘密工事共有15处。那年月,他们占领了东北,苦心经营了这批工事,准备进攻苏联。我们走进的这一个,建在内蒙古海拉尔市地下,称作“海拉尔军事要塞”。
海拉尔要塞的真实面目,至今仍未全部探明。因为它太大、太深了。罗瑞卿、陈锡联等我军高级将领亲临视察,感慨万千。军方专业人士评价说,海拉尔要塞地下工事之完备、建筑之复杂、规模之庞大、施工质量之高,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一流的军事工程,称得上是一个“步兵、炮兵、工兵、防化兵、装甲兵等合成兵种永久性的防御要塞”。
走在这阴暗的千米隧洞时,我犹如跌入历史的死角。经过那些冰冷的洞窟,我触摸到了战争、阴谋和死亡,还闻到了血腥和狼子呼吸的气息。
我看到每一个房间门口上方都写着规整的汉字。这些汉字简约、清晰,充溢着古意,写着“栖”字的,是士兵的宿舍;写着“诊”字的,是医务所;有“患”字的,是病房;有“信”字的,是通讯站;“炊”字下面,是食堂所在;“将”字所标,是将校休息室……
看着这些汉字,我灵魂间有一种莫名的震颤。
这就是那个与我们“同文同种”的民族!这就是那个对我们的历史、书法、饮食和茶艺充满了敬意和热爱的民族!他们写着汉字,用着汉字,心里想的却是灭绝汉族!
站在这些汉字下面,我似乎来到了一支日本军团的前面,他们强悍而野蛮,好战而阴险,野心勃勃而又充满心机。如果说,强盗也有宁馨儿,那么,海拉尔要塞就是日军的宁馨儿。你看,这里暗道无数,机关相连,四通八达;这里屯兵居将,灭火退水,可攻可守;这里设施齐全,储备充足,久居无虞……
海拉尔要塞和所有日军秘密工事一样,都是在枪口威逼下,中国老百姓用生命去筑就的。仅此一地,日军就征集了数万名中国劳工。工程延续了4年,中国人的死亡也延续了4年。每天,都有累死、病死和被打死的劳工,被日军装上汽车,运到海拉尔河北岸的沙地里掩埋。地下的工事一天天延伸,沙地尸骨便一天天堆积。工程结束时,日军为了保密,竟将活着的劳工集中起来,用机枪全部射杀!
在海拉尔河北岸,人们发现有数具尸体的肩胛骨,被铁链穿在一起;还有的尸骨,口眼大张,这明明是被活埋前,我们的同胞在挣扎,在怒吼……中国劳工中,只有一个名叫张玉甫的男子冒死逃出,其余数万青壮年,都活活死在了日军的机枪声中!
“万人坑”,这就是海拉尔的“万人坑”。江南有这样的“万人坑”,中原有这样的“万人坑”,东北也有这样的“万人坑”。日军何其凶残,我们同胞的生命在其眼中,又何其低贱!在异族的枪口下,他们如蚁,如草,顷刻间,数万生灵化为白骨之山!
走在这没有尽头的隧道里,我心里燃烧着一团火。对于日军的仇恨,我从没有今天这样深刻与新鲜。尤其令我难解的是,大海对面,至今有人拒不承认这段侵略史的存在!这样的邻居,你能放心吗?
好在,这地下的死亡工程可以作证,这海拉尔河北岸的累累白骨可以作证!
走出黑暗的隧道,来到草原的蓝天白云下,我感到有些眩晕。我猛然想到,我们是不是有些麻木了?开着丰田轿车,用着东芝冰箱,享受着三菱空调,在惬意中,我们是不是遗忘了什么?我们这一代尚且如此,下一代、再下一代呢?曾被日寇奴役的中国人,很需要上上课,很需要有历史来敲打敲打。
海拉尔,就是这样一个无言的课堂。为什么文章开头强调“七月初,赤日炎炎,我们却裹上了棉大衣”?
答:如何理解文中第一处画横线语句的含义?
答:文中第二处画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对于日军的仇恨,我从没有今天这样深刻与新鲜。”句中加点词“深刻”、“新鲜”,应如何理解?
答:读了本文,你对题目“无言的课堂”有何认识?请简要分析。
答:
父亲的那座山
我从山里走来。在那遥远而贫瘠的山区,茫茫的天空下,横卧着几个古老的小村。每当夕阳西下,那层层叠叠的山啊,便将一座座小土房顶上袅袅的炊烟,将那牛背上牧童幽幽的柳哨声,扯得好远好远。小时候,父亲常常牵着我的手,一路讲着动人的故事……
读山,便是读父亲。
小时候我最爱做的梦是关于山的梦。父亲说,我咿呀学语的时候,便悄悄溜出父亲的臂弯,磕磕绊绊地蹒跚在大山的小路上,可是从来没有走出父亲的那双眼睛。当我玩累了,父亲就大步走过来,双手抱起我,亲昵地吻我,用硬硬的胡子扎我,痒煞人。这时,我就会温顺的偎依在父亲的怀里撒娇:“爸爸,那是什么?”“是山。”“山那边是什么?”“是天空。”“天空下面是什么?”“又是山。”“大吗?”“大哩。”……我用两只手卷起来,捂住嘴学父亲粗犷雄浑的声音向大山说:“大——哩——”
读山,便是读父亲。
在我的记忆里,农村的生活呆板而平淡,是很苦的。每天早晨,父亲一声如雷般的吆牛声惊醒了太阳,迎着那火红的血球走向田野,走出一幅希望的风景;每天黄昏,父亲的锄锨磕碰硬土块的声音溅出星星,惊起月亮,父亲才踏着黄昏的脚步,扛着那银白的湾沟犁铧走向村庄。本应是疲惫的,但父亲却没有一点倦意,尽管父亲脸上的皱纹如一座座有沟有壑的山脉。
读山,便是读父亲。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童年在父亲的甘露滋润下遥遥远逝。我长大了,要到山外面去,因为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更丰富的世界等待我去了解,去探索。送我启程那天,父亲紧握着我的手说:“孩子你去吧,我等着你干大事业……’’走过一道道山梁,父亲把我送出了山的怀抱。当我转身向父亲道别时,我望见父亲高大的身躯铸成一座山的雕塑,那慈爱的目光变成父亲给我的永久的期待。
读山,便是读父亲。
山的希望是容易满足的,父亲的希望也是容易满足的。那年冬天,父亲送衣服来,他瑟瑟地站在每块砖头都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省重点中学的校园门口,我对着我的那些浑身都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老师和同学们理直气壮地宣布:这是我的父亲。父亲回去后便心满意足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在昏黄的灯光下,折射出他的大半辈子艰辛,大半辈子或忧或喜,或悲或乐,或甜或苦的记忆,大半辈子山里人的幸福……
读山,便是读父亲。
我从山里来,是山赋予我一颗美好的心灵,是山给我风骨支起一个生命,是山给我灵性造就一种性格。读山,便是读山的目光,山的气质,山的情怀,山的希冀。
啊!读山,便是读父亲。试说明本文的行文线索和主要内容。
为什么说“读山,便是读父亲”?
试说明加横线的词“瑟瑟”的表达效果。
“我从山里来,是山赋予我一颗美好的心灵”其中“好的心灵”指的是什么?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写了父亲的性格。你认为哪些内容最使你感动,请略加说明。
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
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
预报阴雨
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预报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色。
“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低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空气湿度大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收缩,这是报告有雨。空气干燥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打开,这是预示天气即将由阴雨转为晴朗。大雨到来之前,气压急剧下降,水面上的压力减小,这时河底的青苔就会浮出水面,因此农谚云,“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预报气温
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气温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气温若降低到15℃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气温下降到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气温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5月B版,有改动)。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是什么?
本文的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其作用。
请结合全文内容揣摩文题《植物“气象员”》的妙处。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乙)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甲段“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
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 | B.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
C.假山的堆叠,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技术。 | D.假山的堆叠,既是艺术,更是技术。 |
乙段中“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
A.追求人工美 | B.追求对称美 | C.追求自然美 | D.追求人工美和对称美 |
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由高到低 | B.由外到内 | C.有具体到抽象 | D.由总说到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