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说“宽容”
“宽以待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宽容具有强大的感化力。
我国战国时代,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于是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一下触怒了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廉颇。他扬言说“吾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退让宽容的态度。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维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引车避匿”,而是来个“两虎共斗”,在那种形势下,势必给国家招来灭顶之灾,后人对他的赞誉,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包容万物的气量和美德。
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建府第时,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双方都仗着自己家人在朝廷为官,互不相让。当地官员也惧怕各家势力,无法公断。张英家人给他修书一封,让他出面干预。张英接信后,当即赋诗一首答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信悟出其中道理,当即让地三尺,以示不争。对方了解此事后,也觉惭愧,也让地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的由来。
张英的做法不仅教育了家人,也感化了对方,退让三尺,海阔天空。他的做法对我们不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吗!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肯擦。女售票员给了他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你看姑娘做得多好啊!如果她不这样做,而是硬逼着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缺乏这种胸怀和气度,遇事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譬如在大街上骑车,一不小心撞了别人;乘公共汽车,人多拥挤,不注意踩了别人的脚。这时不是你说对不起、他说没关系,而是互逞一时之愤,用不能形诸笔墨的语言,恶语相侵,进而大打出手,终至两败俱伤。朋友,好好想一想,何必呢?为什么遇事不退一步呢?为什么对别人不宽容一下呢?
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宽容是有原则、有限度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当有人侵犯党和人民的利益之时,应挺身而出,绝不能姑息养奸,苟且偷安。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就是对宽容气量的赞美。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请从文章中摘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文中主要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请仿照给出的例句,概括出其它两个事例:                    , 张英“让地三尺”感化邻居,                  。 (3分)
文中倒数第二段的议论强调的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你能用上一句名人名言或谚语俗语谈谈你对宽容的理解吗?(不超出100字)(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倒挂的油画

金建云

①我家的餐馆开在美院边上,美院的师生常常来餐馆吃饭。我的父亲是个很优秀的厨师,他不懂艺术,但是一直很尊重这些搞艺术的人。

②父亲眼中似乎只有两类画家:一类是成功的,另一类是怀才不遇的。成功的画家常常请客,在餐馆里提前存上一笔钱,吃完饭就拂袖离去;怀才不遇的画家都喜欢赊账,偶尔还掉账单的一部分,然后继续赊账。

③陈是个怀才不遇的画家。有一天,陈吃完饭后,找父亲借钱。他说自己的母亲病危,他非常想去见她最后一面。父亲想都没想就帮他出了机票钱,嘱咐他立刻打的去机场,千万不要留下终身遗憾。

④一个月之后,陈重回餐馆吃饭。他对父亲千恩万谢,一定要送他一幅画。父亲指着餐馆墙壁上挂满的画说:“你看,很多有困难的学生都以画抵账,我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画了。过去的事情你不要放在心上,尽管来吃饭就是……”

⑤陈恳切地说:“这幅画不是为了抵账,而是为了报恩。我陪伴在母亲身边看着她咽气的时候,最感谢的人就是你。你让我没有留下终身遗憾,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就画了这幅油画。您务必要收下,否则我……”

⑥父亲终究不忍拂了陈的好意,便把这幅画带回了家里。这是一幅抽象派的油画,几团大大的色块,深浅不一,形状莫名。由于客厅、卧室墙壁上都有了装饰品,所以父亲把这幅画挂在了厕所里。于是,我们家人如厕的时候都可以欣赏这幅画了。

⑦厕所靠东,朝阳温暖的光线常常落在这幅画上,色块隐隐浮动,凸凹有致。我们越看越觉得奇妙,不知不觉脑中就会出现很多美丽的联想。母亲说她每次注视这幅画的时候都会想到她的家乡,想到漫天彩霞和她少女时候的梦;父亲说他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无法送终,那种挥之不去的哀愁也浓缩在浮动的色块中了……

⑧后来,父亲把这幅画从厕所请到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父亲常说陈能画出这么伟大的作品,让我们这一家“粗人”都为之感动,有朝一日他会大有出息的。果然,没过10年,陈成为我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之一。他的画开始被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据说市面上每幅画已经卖到了百万元。陈还是常常带朋友来我家的餐馆吃饭,他早就不赊账了,还常常请父亲喝一杯他自带的洋酒。相识于贫微时的感情,不用太多的言语,一颦一笑中就能看懂。

⑨有一天,陈忽然说想看看当初送给父亲的画:“这么多年来,那仍是我这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父亲将他带到了家中,一进客厅陈就大叫起来:“你把我的画挂颠倒了!”

⑩我们一家人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原来当年他忘记了签名,而我们都是些看不懂抽象画的“粗人”。陈取下画,转过来,郑重其事地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他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哪一天你缺钱了,打电话给博物馆,他们会送钱上门并千恩万谢的。”

⑪父亲很认真地说:“这幅画已经是我家的宝了,看了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有了感情。我虽然是个粗人,但是绝不会卖艺术和感情的。”

⑫陈高兴地拍了拍父亲的肩膀说:“老哥,你真是我见过的最有文化的厨子。这幅画在你手里,真是值了。”

⑬于是,这幅画就继续留在了我家的墙上。只是,我们一家人还是喜欢扭头来欣赏它颠倒过来的样子,就好像它本来就该如此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很多鱼龙混杂的现象,我越来越感觉到父亲朴实话语中的真谛﹣﹣一个人风雅与否,不在于他是否懂得艺术和美,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敬畏和尊重的心。

(1)请梳理小说情节,将下面的情节发展图补充完整。

  画→收画和挂画→  画→正画(把画扶正)

(2)小说第七段写我和父母面对油画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这部分在文中有何作用?

(3)小说中的父亲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分析。

(4)小说结尾写道:“一个人的风雅不在于他是否懂得艺术,而在于他有一颗尊重和敬畏的心。”请问:这里的“风雅”与“一颗尊重和敬畏的心”有何关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健康阅读势在必行

①唯有书香能致远。健康阅读可以熏陶我们的心灵,可以涵养我们的气质和自信,进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我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而今,全民阅读工程也被列入“十三五”文化重大工程之一。

②然而,数字化时代,阅读陷入了令人尴尬的境地。

③随着数字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们的阅读的数量的确远高于过去,但阅读的质量正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年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一位网友这样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一度沉迷于手机阅读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包含许多冷门,无厘头……我整天抱着手机,乐此不疲,浪费时间而不自觉,有时一直熬到大半夜。”这种阅读就是一种碎片化浅阅读。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好像吸收了很多信息,其实更多的是信息占有了你,你失去了自我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可能。”当下流行的碎片化浅阅读,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加剧了社会浮躁。

④而健康的阅读应该是形与神,心与思的对话。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所说:“阅读能够使人充实,明理,智慧是一个人成长的阶梯。阅读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⑤那么,在碎片化浅阅读风行的当下,该如何重塑健康的阅读呢?

⑥首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会造成我们知识结构凌乱、松散,坚持整本书阅读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更完整、更优质,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质量和思维水平。其次,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都可以从经典开始。蜜蜂采蜜,要采花蕊中最精华的部位,读书也同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一个时代人类思想的精华。最后,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学校和社区要积极开展读书交流会,图书展览,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搭建阅读的平台,营造阅读的氛围。

⑦我们相信当深入阅读,经典阅读得到落实,全民阅读得以实现。我们的阅读会出现更加健康的局面,到那时,阅读也将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自觉。

(根据李志雄《重构我们的阅读生态》改编)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即标题:现康阅读势在必行。

B.本文第①段回答了健康阅读“是什么”的问题。

C.本文第③段,从现实层面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健康阅读的问题。

D.本文第⑥段回答了健康阅读如何进行的问题。

(2)文中第③段网友的话和余秋雨的话分别是为了说明什么?

(3)对于健康阅读。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请分条概括。

(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话各概括一条阅读建议。

材料一:英国作家罗斯金说:“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

材料二: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说:“为试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一个小地方。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像我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妈说,那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镇。很小很小的一个镇,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走到那条街的尽头,转个弯,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女孩的面容。我心疼了。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身边那些孩子不明所以然,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了一起。等李暖暖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上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吧。”她摇头,很坚决地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她爸。结果,她就来了,但她来后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学校,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是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是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学校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等在那里,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孩子们英语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她妈让拿的。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着拿鸡蛋给她。她以为鸡蛋都是大人让拿过来的,直到有一天,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第二次给她鸡蛋,而男孩的奶奶找到了学校告状,说孙子偷家里的鸡蛋。这时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个男孩叫路生,早早就没了父母,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那天,她抱着那个脏兮兮的男孩放声大哭。在牛奶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隐藏在心底23年的爱心,被34个鸡蛋瞬间唤醒了。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第二天,李暖暖把我送到车站。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说:“越多越好,没钱给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李暖暖,她认真了,她在认真地过着她现在的生活。我知道有一天,李暖暖会离开那里,回到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可是回来的,已经不会再是曾经的李暖暖。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呵呵地笑,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摘自《中外文摘》,有删改 )

(1)阅读全文,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第一段单句成行,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很好的悬念,也为主人公后来的性格发展奠定了基调。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了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关怀体贴,也清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C.文章后面李暖暖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感觉被这里拘禁,而是想向父亲求援,给当地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D.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2)本文题目为“34个鸡蛋”,请分析“34个鸡蛋”这一情节的设置在全文中的作用。

(3)阅读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分析其表达作用。

①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②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4)小说描述了主人公李暖暖的支教经历,她的性格也因支教而发生了很大变化,请简要概括她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下则议论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语文学习要下苦功夫

①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学习语文,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

②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语文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③鲁迅在学生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1000万字的宝贵财富,从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④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风格,并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句,因此讲话、写作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⑤毛主席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是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因此他的文章常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⑥至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

⑦显然,大凡善于运用语文工具的人,无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练。谁怕下苦功,谁就学不好语文。

⑧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一要苦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二要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甲】。三要苦思考。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末了,还要苦修改,【乙】。基础差的,不要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练、苦思、苦改。当然,“苦学”决非“蛮学”,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探求语文的规律才行。

⑨谁不想让自己的语文学习园地里硕果满枝呢?那就让我们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吧:“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习的,非下苦功不可。”

(1)下面两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两处摘出来的,如果要归还原处,【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A.抱着“新诗千改姑心安“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和练习。

B.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文章第⑥段在论证上的作用是  

(3)文章结尾引用毛主席的教诲,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一)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

①通过模仿太阳的热核聚变反应,中外科学家们正在建造人类首颗“人造太阳”。“人造太阳”计划,由欧盟、中国、美国等7大经济体联合打造,已历经30余年,预计2019年建成,2050年商用。

②上月底,中国承担生产和设计的首个超大部件﹣﹣脉冲高压变电站(PPEN)首台主变压器,已运往“人造太阳”设施的建造地法国。随着各类设施逐渐完工,人类离建成首个“人造太阳”的目标越来越近。

③为什么要制造“人造太阳”?这和人类长久以来的能源危机有关。现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发展,人类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据测算,人类最多还能用两三百年的自然能源,即使核能也只能用数百年。

④此外,像煤、石油这些能源的燃烧还会引发温室效应、酸雨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核电站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是核裂变(能量产生过程与核聚变相反),所需原料稀有,产生的废料也没法安全处理,还可能产生核泄漏。

⑤不光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子孙将从哪里弄这么多能源呢?科学家们带着这个惊恐的问题,把目光投向了核聚变。天空中的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变体,几十亿年为人类提供了光、热。那太阳是怎么做的呢?

⑥简单来说,当两个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新原子核时,大量电子和中子能够逃离原子核的束缚,带来巨大能量。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据测算,1千克氢燃料经过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至少可以抵得上4千克铀燃料或1000万千克优质煤燃料释放的能量。

⑦要提取它们,方法也十分简便,成本也很低。我们从海水里舀一升水,其中就含有0.03克氘,它就可以产出约300公升汽油这么大的能量。地球上的海水能提取45万亿吨氘,它们都聚变的话,能保证人类上百亿年的能源消耗。

⑧而且核聚变非常干净,因为聚变就是把两个氢核放在一起,当温度到了上亿度以后,它们就会聚合在一起,除了产出能量,其余产出的氦是一种清洁无害的元素。

……

⑨前苏联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名为托卡马克的环形容器。通过让混合了氘、氚的气体悬浮在一个像面包圈一样的环中,然后不断加热,等达到了上亿摄氏度以后它就产生核聚变,并输出大部分能量。

⑩按照设计,“人造太阳”计划的反应堆设施总重量是埃菲尔铁塔的3倍,占地面积有60个足球场加起来那么大。这个反应堆建成后,能够把上亿摄氏度、由氘氚组成的“火球”约束在体积达837立方米的“面包圈”中,产生50万千瓦的聚变功率,持续时间达500秒。50万千瓦热功率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热电站的水平。

⑪截至目前,中国科学家已经攻克了采购包任务中遇到的所有技术难关。该计划两任总干事对中方的评价是“中国在采购包的研发、生产方面领先于各方”。

(选自2016年5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1)通读全文,概括“人造太阳”的优点。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氢燃料经过核聚变反应后能释放巨大的能量。

B.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中黑体字“约”可以删去,因为这样就将约数变成了确数,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C.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子中,“火球”和“面包圈”形象地说明“人造太阳”的结构和外形特点,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D.选文结尾引用“人造太阳”计划两任总干事的权威评价,回扣了文章的标题,强调了中国在该计划中的突出贡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