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年表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将下面世界历史某时期的年代标尺示意图补充完整(注:B.C.是公元前的缩写,共3分)。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实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号大化)颁布改新诏书,改革开始。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是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日本港口,要求谈判通商,否则立即向日本开战。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并于第二年推翻幕府统治,之后,开始改革。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世界历史》(八上、九上)和百度百科
(1)A. B.
C. (根据材料,将对应内容分别填入即可,3分)
(2)根据上述年代标尺内,请计算我国封建帝制延续多少年?
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变化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探究问题。
材料一: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从17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代了封建势力,获得了政治统治权,颁布了《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等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献,以法律形式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博爱思想;通过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艺术空前繁荣。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新领导人”是怎样学习西方文明以“增强了民族力量”的。举例说明19世纪末日本又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你认为推动日本改革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2)据材料二,谈谈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综上改革和革命史实,能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07年,日本政府决定派遣隋使,恢复与中国断绝一个多世纪的国交。前后共派遣隋使4次,派遣唐使19次。
材料二: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1)材料中说的是什么改革?
(2)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日本成功实行这一改革反映了日本民族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看图
图一图二
材料二:在世界文化的贡献方面有这样一种说法:“希腊人的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脚。”
读后请回答:(共10分)
(1)阅读材料一,判断图一是指帝国,图二是指帝国。
(2)从这两张图中可以发现在地理位置上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在宗教上又有什么不同?
(3)这两个国家的文化成就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至少两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房屋倒塌,压死了房主的儿子,建造这所房屋的人得拿自己的儿子抵命。”
材料二:“‘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自己的劳动,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则使整个世界动摇。”
材料三:西周初年周天子采取了一系列制度用以维护统治,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但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王室势力日益衰弱。
材料四: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尼罗河是上天赐予埃及的赠礼。”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息息相关。
(1)材料一应出自哪部法律?它是由哪一个国家的国王颁布的?这部法典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制度?依据材料,由高到低排列出上述四个阶层的社会等级?
(3)材料三反映了西周初期采取哪两种制度来巩固统治、维持秩序?
(4)试用史实说明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息息相关?
阅读下面的材料:
材料1:“不要同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你就再把左脸送给他打;有人抢你的外衣,你就再把内衣送给他拿去。”
材料2:“他是真主,是独一的主。真主是万物所仰赖的。他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
材料3:“人生一切的苦恼,其根源在于人有欲望;要消除痛苦,必须修行,消灭一切欲望。” 请回答:
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三大宗教?完成下列表格:
材料 |
名称 |
创始人 |
创立时间 |
创立地点 |
经典 |
1 |
一世纪 |
《圣经》 |
|||
2 |
麦加 |
||||
3 |
公元前六世纪 |
古印度 |
佛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