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唐宰相九龄弟九皋之后。父咸,举进士、贤良两科。浚四岁而孤,行直视端,无诳言,识者知为大器。入太学,中进士第。靖康初,为太常簿。张邦昌僭立,逃入太学中。闻高宗即位,驰赴南京,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驾幸东南,后军统制韩世忠所部逼逐谏臣坠水死,浚奏夺世忠观察使,上下始知有国法。迁侍御史。
时乘舆在扬州,浚言:“中原天下之根本,愿下诏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拂宰相意,除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未行,擢礼部侍郎,高宗召谕曰:“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卿勉留辅朕。”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浚度金人必来攻,而庙堂晏然,殊不为备,力言之宰相。黄潜善、汪伯彦皆笑其过计。
建炎三年春,金人南侵,车驾幸钱塘,留朱胜非于吴门捍御,以浚同节制军马,已而胜非召,浚独留。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浚命守臣汤东野秘不宣。未几,傅等以檄来,浚恸哭,召东野及提点刑狱赵哲谋起兵讨贼。
时傅等以承宣使张浚为秦凤路总管,浚将万人还,将卸兵而西。浚知上遇浚厚,而浚纯实可谋大事,急邀浚,握手语故,因告以将起兵问罪。时吕颐浩节制建业,刘光世领兵镇江,浚遣人赍蜡书,约颐浩、光世以兵来会,而命浚分兵扼吴江。上疏请复辟。傅等谋除浚礼部尚书,命将所部诣行在,浚以大兵未集,未欲诵言讨贼,乃托云张浚骤回,人情震詟,不可不少留以抚其军。
后因病而去,孝宗震悼,辍视朝,赠太保,后加赠太师,谥忠献。
(节选自《宋史·张浚传》,有删改)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士、贤良两科科:等第 |
B.浚奏夺世忠观察使夺:罢免 |
C.浚遣人赍蜡书赍:携带 |
D.而命浚分兵扼吴江扼:打击 |
对于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 |
B.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 |
C.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 |
D.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浚富有才识。四岁就成为孤儿,行为端正,没有谎言,认识的人认为他将成大器。进入太学,考中进士,靖康初年便任为太常簿。 |
B.张浚认为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因此皇上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兴远府。 |
C.金人侵犯南方,皇帝到钱塘,留下朱胜非在吴门抗御,让张浚一同节制军马。后来朱胜非被召回,张浚单独留下来。 |
D.苗傅等人打算授任张浚为礼部尚书,命他率领所部到行宫,张浚认为大兵未集,不打算宣称讨贼,于是托称张浚骤回,人情震动,不可不滞留以招抚军队。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浚度金人必来攻,而庙堂晏然,殊不为备,力言之宰相。黄潜善、汪伯彦皆笑其过计。
(2)浚知上遇浚厚,而浚纯实可谋大事,急邀浚,握手语故,因告以将起兵问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上集贤文相书(宋)苏舜钦
昨因宴会,遂被废逐,即日榜舟东走,潜伏于江湖之上,日与鱼鸟同群,躬耕著书,不接世故,当日之事,绝不历于齿牙之间,或亲旧见过,往往闵恻而言,以谓某以非辜遭废,天下之所共知,何久穷居默处,无一言以自辩,浩然若无意于世者,岂钝怯不晓者乎?某绝不酬应,且止其说,然内实有所待耳。夫为吏坐贿,国典之所永弃,人情之所不堪,某心膂血气人也,平生厉名节,劝文墨,未尝一施胸中之才,岂其衔冤恨,困处无人之庐,以终此身乎?盖被罪一二年间,谤议汹汹,尚未宁息;相中伤者,皆当路得志,某虽欲力自辩雪,徒重取困辱耳。故若死灰槁木,昏昏自放。去岁闻天子驿召阁下入政事府,某久熟阁下之德望,中怀油然始有萌蘖之望。敢辄以尺纸,少布下恳。
始者,御史府与杜少师、范南阳有语言之隙,其势相轧,内不自平,遂煽造诡说,上惑天听,逆施罗网,预立机械,使狡吏穷鞠,搒掠以求滥,事亦既无状,遂用深文。推按甚明,具狱备在,无一物入己,而以监主自盗,减死一等定刑。法司前后断狱体例,及自有正条,并不引用。阁下察之,盖有由也。某之偏言,似不足信,幸询于众论及晓法而公者。
噫!国家制驭奸欺、示信天下者,今惟法律而已。盖法律著之于篇,众所共晓,苟一倾挠,人皆具知。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况本朝自符祥以,一用宽典,吏有奸赃狼籍,未尝至于深刑。今上仁明爱物,度越前古,官吏一入人罪者,往往十余年未尝升擢,或沉于铨调,不与改官,此见圣心慎刑恶杀之至。而某被此冤滥,又有端由,但未为钜公开陈而建白之。天聪一闻,玉色必悦,阁下以英伟之量,押领魁柄,必以康济民物、湔涤冤滞为己任,故某不避冒渎,以铺此言。况某者,潜心策书,积有岁月,前古治乱之根本,当今文武之方略,粗通一二,亦能施设,废弃疏贱,不信于时。明公敛之弃之,俯伏俟命,谨具手启。
(选自《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1991年版,有删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亲旧见过过:经过 | B.夫为吏坐贿坐:犯……罪 |
C.使狡吏穷鞠鞠:审问 | D.而某被此冤滥被:蒙受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生厉名节通“砺”,砥砺 |
B.相中伤者,皆当路得志相互 |
C.官吏一入人罪者使……入 |
D.必以康济民物、湔涤冤滞为己任洗雪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与“国家制驭奸欺、示信天下者”的“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谐》者,志怪者也 |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D.悟已往之不谏,知者之可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某绝不酬应,且止其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B.敢辄以尺纸,少布下恳徒以吾两人在也 |
C.而以监主自盗,减死一等定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废弃疏贱,不信于时为降虏于蛮夷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被定罪罢官,原因在于朝中的党派之争,并不是自己确有罪责。 |
B.被废逐后,作者避世独处,不愿提及所受的冤屈,精神委靡沉沦,看到文相上任,才萌生重新出仕的希望。 |
C.作者陈述当时自己遭受笞击、定刑严苛、于法无据的情形,是要向文相力证自己的清白。 |
D.作者认为,当时朝廷对官员施用宽典,加上君王仁厚爱人,只要文相肯替自己向皇上陈说,一定能帮自己争取到重新施展才华的机会。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
B.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
C.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
D.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某虽欲力自辩雪,徒重取困辱耳。(4分)
(2)幸询于众论及晓法而公者。(3分)
(3) 此见圣心慎刑恶杀之至。(3分)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 其 路 而 弗 由 放 其 心 而 不 知 求 哀 哉 人 有 鸡 犬 放 则 知 求 之 有 放 心 而 不 知 求 学 问 之 道 无 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微道人①生圹记
[明]陈继儒
修微姓王,广陵人,自幼有洁癖、书癖、山水癖。七岁父见背,致飘落无所依,眉间常有恨色。已奉佛教,刺血写小品经,间读班马、孙吴书,人莫得而狎视也。
尝行灵隐寺门,见白猱坐树端,迫之,展翅疾飞去。包园夜半,有两炬炷射窗缝上,谛视之,虎也,修微挑灯吟自若。
其诗词娟秀幽妍,与李清照、朱淑真相上下。至于排调品题,颇能压倒一座客。慕翰墨者辐辏案前,如农诉水旱,修微攒眉应之,掷笔出避西子湖,避邓尉山,避广陵。寻获兄,指其父埋骨处,仆地哭失声,延僧作水陆道场凡十五日,以荐父灵。笥中绮繻环珍,随手立尽矣。
修微饭蔬衣布,绰约类藐姑仙,笔床茶灶,短棹逍遥,类天随子②。谒玉枢于太和,参憨公于庐阜,登高临深,飘忽数千里,智能卫足③,胆可包身,独往独,布帆无恙。既归,出《楚游稿》示余,冰雪净其矫饰,云霞汰其粉泽,抑名山大川之助乎!
修微曰:“自今伊始,请忏从前绮语障,买山湖上,穿容棺之墟,峁屋藤床,长伴老母,岂复问王孙草,刘郎桃,苏小小同心松柏哉?”子曰:“今君才貌两艳,人间所慕,出世之盟,将无太早?”修微曰:“嘻!是何言?孔雀金翠,始春而生,四月而凋,与花萼相衰荣。每欲山栖,必先择葬身之地然后止焉。然禁中缀之以为帚,蛮中采之以为扇,甚有烹而为脯为腊者,色可常保乎?鹦鹉驯扰慧利,洞晓言辞,官家奇爱之。或教诗文,或授佛号,而未免闭于金笼,则韵语又可常恃乎?”子叹曰:“常情仕讳归,年讳老,而修微少不讳死,死不讳墓。昔者渊明自祭,乐天自铭,司空图引平时故交,痛饮生圹中。三君子以后,鲜有嗣续高风者,修微达视死生,如昼夜寒暑之序,女史乎?女侠乎?一变至道矣。”
生圹成,诸名士为弹《孔雀经》一卷,供鹦鹉舍利十馀粒,并穴置其诗稿百馀言,眉道人为之记。
注:①微道人:王修微,扬州妓,后为道士,自号草衣。 ②天随子:唐代诗人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③卫足:自卫。语出《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读班马、孙吴书间:有时 |
B.见白猱坐树端,迫之迫:靠近 |
C.抑名山大川之助乎抑:或许 |
D.司空图引平时故交引:率领 |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明王修微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①刺血写小品经,间读班马、孙吴书②其诗词娟秀幽妍,与李清照、朱淑真相上下
③慕翰墨者辐辏案前④才貌两艳,人间所慕
⑤修微达视死生,如昼夜寒暑之序⑥或教诗文,或授佛号
A.①②⑥ | B.②③④ | C.②④⑥ | D.①②③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王修微虽然曾经为妓,但是胆识才华胜于众人,又笃信佛教、读史书知兵法,众人都不敢轻慢地看
待她。
B.王修微登高临深、飘忽千里后,看淡了生死,决定隐居于山水之间。作者认为她是受了名山大川的启发。
C、对于王修微给自己营建生圹这一行为,作者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王修微与陶渊明、白居易、司空图一样都是达视死生的君子。
D.在刻画人物时,作者笔墨繁简有别:详写王修微过人的胆识才华、对待生死的超脱,略写其尽孝之心、蔑视钱财之意。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岁父见背,致飘落无所依,眉间常有恨色。
(2)仆地哭失声,延僧作水陆道场凡十五日,以荐父灵。
(3)而未免闭于金笼,则韵语又可常恃乎?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 勿 师 心 自 任/ 取 笑 旁人 也 /自 古 执 笔 为 文 者/ 何 可 胜 言 /然 至 於 宏 丽 精 华/ 不 过 数 十 篇 耳/ 但 使 不 失 体 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乎。
(选自《颜氏家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高适传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少落魄,不治生事。客梁、宋间,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不得志,去。客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中之宝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监军诸将不恤军务,以倡优蒲簺相娱乐,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又鱼炅、何履光、赵国珍屯南阳,而一二中人监军更用事,是能取胜哉?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
俄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俄而永王叛,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帝奇之,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诏与江东韦陟、淮西来瑱率师会安陆。方济师而王败。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
梓屯将段子璋反,适从崔光远讨斩之。而光远兵不戢,遂大略,天子怒,罢光远,以适代为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吐蕃取陇右,适率兵出南鄙,欲牵制其力,既无功,遂亡松、维二州及云山城。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搢绅所推。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其诒书贺兰进明,使救梁、宋以亲诸军,与许叔冀书,令释憾;未度淮,移檄将校,绝永王,俾各自白。君子以为义而知变。 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奇:以……为奇 |
B.天子西幸 幸:帝王到某地 |
C.监军诸将不恤军务恤:忧虑 |
D.肃宗雅闻之雅:向来 |
下列语句能够表现高适傲视权贵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适从崔光远讨斩之②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
③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④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
⑤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⑥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
A.②③⑤ | B.①②⑤ | C.②④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适年轻时候不得志,又不治产业。他在诗歌创作上起步较晚,但得到人们的青睐,每写完一篇,当时的人就将其传播开来。 |
B.安禄山反叛时,高适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玄宗逃难时,高适为玄宗全面分析了兵败的原因,并献上了如何对付叛贼的计策,玄宗赞同他的看法并采纳了他的计策。 |
C.玄宗想让诸位皇子分别镇守不同地方,高适极力劝说不可以。后来永王李璘起兵谋反,肃宗召高适商量对策,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
D.高适生于多难的时代,他认为自己能建立功业。永王谋反,他曾移檄将校,让他们与永王断绝联系,以澄清自己。所以当时有些人认为他明白道义,了解时局。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中之宝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
(2)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
(3)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