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①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叫“破老汉”,几颗零零碎碎的牙,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
②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总不得闲。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我一个人躺在土炕上。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后来才知道,是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的。破老汉说,那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那天,队长把一碗“子推”放在炕沿上,让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吧达吧达”地抽烟。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
③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
④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
⑤有一回,我和破老汉吆起牛回村,离村老远,就听见饲养场上一声声牛叫了,儿一声,娘一声,似乎一天不见,母子间有说不完的贴心话。母牛的目光充满了温柔、慈爱,神态那么满足,平静。我最喜欢的是一头红犍牛,高高的肩峰,腰长腿壮,单套也能拉得动大步犁。红犍牛的犄角长得好,又粗又长,向前弯去;几次碰上邻村的牛群,它都把对方的首领顶得败阵而逃。我总是多给它拌些料,犒劳它……和牛在一起,也可谓其乐无穷了,不然怎么办呢?方圆十几里内看不见一个人,全是山。
⑥看牛顶架,那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那年春天,我的红犍牛处在新秀的位置上,开始对老黑牛有所怠慢了。它们拉开了架势,对峙着,用蹄子刨土,瞪红了眼睛,慢慢地接近,接近……猛地扭打到一起。红犍牛占据了有利地形,逼得老黑牛步步退却,只剩招架之功。红犍牛毫不松懈,瞧准机会把头一低,一晃一冲,顶到了对方的脖子。老黑牛转身败走,红犍牛追上去再给老首领的屁股上加一道失败的标记。为了这事,破老汉阴沉着脸给我看。他抽着烟,望着老黑牛屁股上的伤痕,说:“它老了呀!它救过人的命……”
⑦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
⑧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请简要概括“破老汉”的形象特点。
简述文章第四段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本文借写牛表现了“我”的哪些情感?
为什么作者说“清平湾”是“我的”清平湾?请加以探究。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想像你姐
陈永林
那天,晓晓到婺源县的小雨村参观明朝建筑。进村口里,晓晓见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紧紧跟在她身后,晓晓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晓晓停下来,男孩也停下来,男孩的眼珠一动不动粘在晓晓脸上。
晓晓问男孩,你为啥跟着我?
男孩说,你像我姐姐一样好看。如果我姐姐不死,也同你一样大。
晓晓说,我毕竟不是你姐姐,你别跟着我。
男孩说,我们能一起照张相吗?我姐姐从没照过相。
晓晓说,同你一起照相行,但你得把你脖子上的竹项链给我。晓晓早注意到男孩脖子上的竹项链了,竹项链做工很精美,一粒粒竹珠子磨得圆溜溜光滑滑的,做这条竹项链得花不少时间。
男孩摇摇头说,这竹项链是姐姐特意做给我的,我不会给任何人的。
男孩很失望地走了。
晓晓一连游了几个景点,晓晓走了不少路,感到累。走到小雨村村口时,晓晓就在村口的河边坐下来。晓晓的脚伸进河里,河水柔柔地滑过晓晓的脚板,晓晓酥痒得直想笑。后来晓晓又把手伸进河里,可挎在肩上的手提包掉进河里了。晓晓急忙伸手捞,却够不着,手提包随着河水越流越远。
晓晓见河堤有十几个小孩,晓晓急着求他们,小兄弟,你们谁会游泳,帮我下河捞一下手提包吧。晓晓自然急,那包里有她的身份证、火车票,还有一千多块钱。
一个男孩说,帮你拿到手提包,你拿啥给我?
晓晓说,你想要啥?
那男孩说,想要你脖子上的项链。
晓晓自然舍不得,项链花了她一千多块钱。晓晓说,你的心太狠了,下河捞个包就要项链。
男孩说,你的心不狠?开初,木子想同你照张相,你竟要他姐姐送给他的项链。
晓晓这才知道那个想同她合影的男孩叫木子。晓晓说,要不,我给你100块钱吧。
谁要你的100块钱!
晓晓看着越漂越远的手提包,急得直跺脚。晓晓这时看见木子了,晓晓惊喜地喊,木子兄弟,你会游泳吗?你快帮帮我,我的手提包掉进河里了。
那些男孩都喊,木子,别给她捞手提包。
晓晓的眼泪都流出来了,木子,帮帮我,你拿到了手提包,你想同我照多少张相都行。
木子很快拿到了手提包。
晓晓接过手提包,激动地说,木子,谢谢你!晓晓又从包里掏出200块钱递给木子,木子不接。
晓晓说,你不要钱?哦,我知道你是想同我合影,来,我们合影。晓晓说着拉木子。木子挣脱了晓晓的手,摇摇头,我现在不想同你合影。
晓晓问,为什么?
木子看了眼晓晓的脸说,你只是相貌长得像我姐,其他地方一点也不像我姐。
晓晓又问,你既不要钱,又不想同我合影,那你为什么下河帮我捞包?
木子说,我想像我姐,我姐总是乐意帮人,她帮人从不要回报。我姐就是为救掉下河的小孩淹死的。
晓晓羞得脖子都红了。木子看都不看晓晓,就往村里走。
晓晓喊,木子,木子。
木子站在那儿。
晓晓说,木子,你信不信,我今后会越来越像你姐。
木子说,我信。小说中对晓晓请求男孩们捞手提包的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木子一开始为了与晓晓合影,跟了她很久,为什么后来却说“我现在不想同你合影”了?
对于“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这一问题,有人说是木子,有人说是晓晓,也有人说是未出场的“姐姐”,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许倬云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学分类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能力需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可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一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从全身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再中途修改。这些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的考察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花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却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已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劫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自《观世变》,有改动)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
B.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
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
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
E.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下列各项,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
是
A.中国人盼“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
B.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
C.天不变,道亦不变。 |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
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解释“有机的宇宙观”的含义。
请归纳概括本文所述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哪几个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想像你姐
陈永林
那天,晓晓到婺源县的小雨村参观明朝建筑。进村口里,晓晓见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紧紧跟在她身后,晓晓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晓晓停下来,男孩也停下来,男孩的眼珠一动不动粘在晓晓脸上。
晓晓问男孩,你为啥跟着我?
男孩说,你像我姐姐一样好看。如果我姐姐不死,也同你一样大。
晓晓说,我毕竟不是你姐姐,你别跟着我。
男孩说,我们能一起照张相吗?我姐姐从没照过相。
晓晓说,同你一起照相行,但你得把你脖子上的竹项链给我。晓晓早注意到男孩脖子上的竹项链了,竹项链做工很精美,一粒粒竹珠子磨得圆溜溜光滑滑的,做这条竹项链得花不少时间。
男孩摇摇头说,这竹项链是姐姐特意做给我的,我不会给任何人的。
男孩很失望地走了。
晓晓一连游了几个景点,晓晓走了不少路,感到累。走到小雨村村口时,晓晓就在村口的河边坐下来。晓晓的脚伸进河里,河水柔柔地滑过晓晓的脚板,晓晓酥痒得直想笑。后来晓晓又把手伸进河里,可挎在肩上的手提包掉进河里了。晓晓急忙伸手捞,却够不着,手提包随着河水越流越远。
晓晓见河堤有十几个小孩,晓晓急着求他们,小兄弟,你们谁会游泳,帮我下河捞一下手提包吧。晓晓自然急,那包里有她的身份证、火车票,还有一千多块钱。
一个男孩说,帮你拿到手提包,你拿啥给我?
晓晓说,你想要啥?
那男孩说,想要你脖子上的项链。
晓晓自然舍不得,项链花了她一千多块钱。晓晓说,你的心太狠了,下河捞个包就要项链。
男孩说,你的心不狠?开初,木子想同你照张相,你竟要他姐姐送给他的项链。
晓晓这才知道那个想同她合影的男孩叫木子。晓晓说,要不,我给你100块钱吧。
谁要你的100块钱!
晓晓看着越漂越远的手提包,急得直跺脚。晓晓这时看见木子了,晓晓惊喜地喊,木子兄弟,你会游泳吗?你快帮帮我,我的手提包掉进河里了。
那些男孩都喊,木子,别给她捞手提包。
晓晓的眼泪都流出来了,木子,帮帮我,你拿到了手提包,你想同我照多少张相都行。
木子很快拿到了手提包。
晓晓接过手提包,激动地说,木子,谢谢你!晓晓又从包里掏出200块钱递给木子,木子不接。
晓晓说,你不要钱?哦,我知道你是想同我合影,来,我们合影。晓晓说着拉木子。木子挣脱了晓晓的手,摇摇头,我现在不想同你合影。
晓晓问,为什么?
木子看了眼晓晓的脸说,你只是相貌长得像我姐,其他地方一点也不像我姐。
晓晓又问,你既不要钱,又不想同我合影,那你为什么下河帮我捞包?
木子说,我想像我姐,我姐总是乐意帮人,她帮人从不要回报。我姐就是为救掉下河的小孩淹死的。
晓晓羞得脖子都红了。木子看都不看晓晓,就往村里走。
晓晓喊,木子,木子。
木子站在那儿。
晓晓说,木子,你信不信,我今后会越来越像你姐。
木子说,我信。小说中对晓晓请求男孩们捞手提包的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木子一开始为了与晓晓合影,跟了她很久,为什么后来却说“我现在不想同你合影”了?
对于“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这一问题,有人说是木子,有人说是晓晓,也有人说是未出场的“姐姐”,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访2008奥运会奖牌主创设计师肖勇
昨天,是2008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日子。下午2:30,记者有幸在烟台见到了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主创设计师——山东汉子肖勇。
记者:2008奥运会举世瞩目,能够设计奥运奖牌是一份非常光荣而有意义的工作。是怎样的机缘,让你有机会参与到这一工作中?
肖勇:作为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我一直想着用设计来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前几年,我曾有机会到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参观,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尤其是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后,我非常渴望有一天能够参与到相关工作中来。虽然我个人不是体育迷,但我对与运动相关的设计很感兴趣。可以说,我一直有这个准备。
记者:听说整个设计工作是由你和你的团队共同完成的,能否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肖勇:是这样的,我是设计小组的组长、主创设计师,另有杭海、王沂蓬两位教授全程参与,先后有十几位学生参加。当时的工作很苦!2006年1月11日,我们的方案中标,整个团队立刻着手修改。因时间紧迫,限时3个月完成,24小时加班很正常。可以说很单调、枯燥。
记者:可不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设计之初,你们拟订了怎样的一系列思路?
肖勇:我们尽可能屏除任何限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门类进行了地毯式挖掘,然后提出了100多套方案,分10多个方向进行梳理。第一次复选,我们的方案有多个入围前10名;第二次复选,我们有两个方案获得前3名,其中有一个最终胜出。总的来说,最终作品与我们的创意理念是吻合的。
我认为,设计奥运奖牌应该具有前瞻性和突破性,以此来体现中国精神、北京特色。因此,在最终的设计中,我们也没有过多采用繁复的造型和图案,而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借此实现文化与奥运的沟通。
记者:对于这件作品,有官方评价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选用玉作为奖牌,这个创意是如何产生的?
肖勇:玉的方案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出来的。在设计之初,所有设计者心目当中对奖牌的属性和最后的结果是摸不透的。设计团队成员在中央美院图书馆找了馆藏的所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元素和有传统文化代表性的线索。前期共产生了以脸谱、丝绸、敦煌壁画、铜镜、长城等许多代表中国元素的100多套构思方案,然后进行提炼、筛选。在这个由繁入简、从广至精的过程中,玉的理念逐步清晰。
记者:本届奥运会奖牌与往届有什么不同?体现在哪里?
肖勇:我们希望能够赋予奖牌一种新的文化符号,能够展示中国的文化、思想,从创意上真正地创造出与往届很不相同的奖牌设计。最终的设计,我想大家也看到了,它是中西合璧的。在整体形态上,融合了圆形和北京奥运的标志,还有包装的方形也体现出天圆地方的形态认识,还有中国传统对于天、地、人,对于自然、对于人文、对于奥运精神的一种追求,同时也真正能够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完美理念。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往往有多方面因素,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出肖勇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你是怎么理解官方评价肖勇的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
肖勇设计的奖牌是怎么体现“个性”和“民族”的?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许倬云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学分类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能力需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可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一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从全身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再中途修改。这些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的考察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花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却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已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劫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自《观世变》,有改动)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
B.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
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
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
E.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下列各项,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
是
A.中国人盼“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
B.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
C.天不变,道亦不变。 |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
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解释“有机的宇宙观”的含义。
请归纳概括本文所述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哪几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