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简称“单独两孩”)。完成下列各题。下列不属于中国人口问题的是(  )
| A.人口基数大 |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 
| C.人口素质低 | D.老龄化严重 | 
出台“单独两孩”政策的目的是(  )
①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     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③减轻国家负担             ④放弃计划生育政策
⑤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 A.①②④ | B.①②⑤ | 
| C.②③⑤ | D.②④⑤ | 
表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读表回答6~7题。
| 经纬度位置 | 1月平均气温(℃) | 7月平均气温(℃) | 年降水量(mm) | 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天) | 
| 33°N,98°E | -12.8 | 8.7 | 561.4 | <0.2 | 
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 B.海陆位置 | C.地形 | D.植被 | 
该地易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 A.雪灾 | B.台风 | C.泥石流 | D.暴雨洪涝 |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小题。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 
|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 
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 A.太湖平原 | B.洞庭湖平原 | 
| C.江汉平原 | D.成都平原 |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耕地面积广 | B.生产规模大 | 
| C.机械化水平高 | D.人口较少 | 
图1表示2000-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图2表示2000年、2010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完成小题。
  图1
  图22000-201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①耕地面积增加      ②政策支持
  ③农业劳动力增加④科技支撑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与2000年相比,2010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水源 | B.市场 | C.土壤 | D.机械化 | 
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  )
  ①监测耕地变化 ②调查作物分布 ③估测粮食产量
  ④跟踪产品流向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小题。
下列各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
| A.1970—1976年 | B.1977—1984年 | 
| C.1980—1989年 | D.1989—2000年 | 
该支流流入(  )
| A.黄河 | B.长江 | C.辽河 | D.黑龙江 | 
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
| A.建设用沙量增加 | 
| B.兴建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 
|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 
| D.连续干旱 | 
下图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读图回答小题。
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  )
| A.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 | 
| B.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 | 
| C.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 | 
| D.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 | 
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 
| B.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 | 
| C.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 | 
| D.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