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将锌片插入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 |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
C.电解水 |
D.向盛有一定量稀盐酸的烧杯中不断滴入NaOH溶液至过量 |
右图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
B.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蒸发溶剂 |
C.t2℃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
D.t1℃时,将3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为80g |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少数不法厂家向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了二甲醚(C2H6O),二甲醚会对液化气罐的配件造成腐蚀,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关于二甲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有机物 | B.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
C.每个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 | D.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52.2% |
树状分类法是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图所示的是一种树状分类的运用实例。下表所列的分类与右图分类不相符的是
小明同学在家泡了一杯白糖水。他将白糖放到热水里,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白糖完全溶解后,他发现杯子里的糖水液面比原来低,糖水“少掉了”。他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发现最后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的蒸发)。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泡糖水时进行搅拌是为了增大白糖的溶解度 |
B.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并形成了饱和溶液 |
C.凉的糖水比热的糖水浓度大 |
D.糖水“少掉了”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
有一种叫“干水”的物质,每个“干水”粒子是外层包上沙质硅的小水滴,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水高3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硅是氧化物 | B.“干水”是纯净物 |
C.“干水”就是“干冰” | D.“干水”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