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甲、乙两个装置均可通过胶头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加某种液体,达到使气球鼓起的目的,锥形瓶和胶头滴管放入物质正确的一组是
序号 |
A |
B |
C |
D |
||||
装置名称 |
甲 |
乙 |
甲 |
乙 |
甲 |
乙 |
甲 |
乙 |
锥形瓶内物质 |
HCl气体 |
固体 |
NaCl |
固体NaOH |
NH3 |
Cu |
CO2 |
锌粒 |
胶头滴管中物质 |
NaOH溶液 |
H2O |
盐酸 |
H2O |
H2O |
稀盐酸 |
NaOH溶液 |
稀硫酸 |
根据下列实验事实推出结论正确的是
编号 |
实验事实 |
实验结论 |
A |
某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 |
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
B |
常温下,测定某溶液的pH=3 |
该溶液一定呈酸性 |
C |
某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该气体一定不含氧气 |
D |
某物质中含有一种元素 |
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
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乙物质大 |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C.可用降温的方法使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
D.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3.1% |
同学们在做实验时发现,将镁条放入某CuCl2溶液中,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对于这一“异常现象”产生原因,同学们设计了以下探究方案进行讨论。其中没有意义的是
A.甲同学推测该气体可能是H2,于是收集气体并检测该气体 |
B.乙同学猜想该CuCl2溶液呈酸性,并用pH试纸检测 |
C.丙同学用锌粒与该CuCl2溶液反应,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
D.丁同学用镁粉与该CuCl2溶液反应,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 |
小军用下图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其中甲包含乙.丙.丁……。下列关系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甲 |
乙 |
丙 |
丁 |
|
A |
合金 |
不锈钢 |
焊锡 |
氧化铁 |
B |
盐 |
食盐 |
小苏打 |
高锰酸钾 |
C |
溶液 |
碘酒 |
糖水 |
生理盐水 |
D |
干燥剂 |
烧碱固体 |
浓硫酸 |
生石灰 |
下列整理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常见物质的鉴别 |
食盐水和水——蒸发观察有无固体析出 |
纯碱和小苏打——滴加白醋观察有无气泡放出 |
B 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 |
点燃可燃性气体——先验纯后点燃 |
稀释浓硫酸——先放浓硫酸后放水 |
C 化学反应和能量 |
光合作用——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
干电池——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
D 化学中常见的“三” |
构成物质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
陶瓷.玻璃.橡胶三类物质——都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