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在经历地月转移、月球近旁转向、月地转移、再入返回、着陆回收等五个阶段,飞行8天后顺利重返地球。这一科学实验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②符合规律的活动源于意识的自觉选择性
③“思维的眼睛”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相对独立的意识能够精准应验现实的发展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规律,使规律变害为利 |
B.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
C.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孔子的真实形象却无从准确考证,中国孔子基金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后,引起了各界很大的反响和争议,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这说明()
A.“孔子标准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 |
B.人们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随意性 |
C.“孔子标准像”的像与不像并无客观根据 |
D.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
辛弃疾在《木兰花漫》中言到:“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A.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 |
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映,具有合理性 |
C.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 |
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
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下列观点中与其相近的是: ()
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 B.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
C.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 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近些年,世界华人青少年经常举办中国民间艺术、礼仪、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等活动。他们深情地说:世界华人无论身处何地,身陷何境,心中的“根”始终不变。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静止意味着事物没有任何的变化
③静止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④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