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①原来黛玉立定主意,自此已后,有意糟蹋身子,茶饭无心,每日渐减下来……一片疑心,竟成蛇影。一日竟是绝粒,粥也不喝,恹恹一息,垂毙殆尽。(第八十九回)
(1)黛玉为什么“有意糟蹋身子”以至于“垂毙殆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但紫鹃和雪雁在私下里讲究,就是众人也都知道黛玉的病也病得奇怪,好也好得奇怪,三三两两,唧唧哝哝议论着。(第九十回)
(2)“黛玉的病”为什么又“奇怪”地“好”起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们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商量了,因为我们老爷要起身,说就赶着往姨太太商量把宝姑娘娶过来罢。头一宗,给宝二爷冲什么喜,第二宗——"说到这里,又瞅着黛玉笑了一笑,才说道:“赶着办了,还要给林姑娘说婆婆家呢。”(第九十六回)
(3)谁说了这些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紫鹃)赶忙进去看时,只见黛玉肝火上炎,两颧红赤。紫鹃觉得不妥,叫了黛玉的奶妈王奶奶来。一看,他便大哭起来。这紫鹃因王奶妈有些年纪,可以仗个胆儿,谁知竟是个没主意的人,反倒把紫鹃弄得心里七上八下。忽然想起一个人来,便命小丫头急忙去请。(第九十七回)
(4)紫鹃“便命小丫头急忙去请”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①。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
②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②也!上好礼,而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③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注】①鄙事:卑贱的事情。②小人:一般老百姓。樊须,即樊迟。
③襁:又称被单,背负小孩的布条。孔子为什么说樊迟是个小人?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
答:孔子说樊迟“ 学稼”、“ 学为圃”是个小人,却又承认自己“多能鄙事”,二者矛盾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
(1)却说司马懿正忧闷间,忽哨马报说:“蜀兵用木牛流马转运粮草。人不大劳,牛马不食。”懿大惊曰:“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今用此法,必为久远之计,不思退矣。如之奈何?”请问司马懿想出了什么计策?结果如何?
(2)关羽在何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请简述相关情节。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离娄篇下》简要说明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
结合以上语段,请回答孟子是怎样对“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进行分析的。
文化经典阅读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 |
B.孔子既不主张“以德报怨”,也不主张“以怨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这体现了孔子思想中“中庸”的原则,即在不偏不倚中坚持正直。 |
C.孔子认为,无论是“贫而无怨”,还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是,人们对前者的要求更高,因而做起来更不容易。 |
D.孔子认为,与人相处时,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
请结合以上选段,谈谈我们如何才能使自己“远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
(2)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2.23)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4)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从材料(1)中看,曾子每日反省自我,希望达到的标准与孔子“”的择友标准相似。(请引用《论语》中的原句回答)
结合后三则材料,简析儒家在与人交往和对人评价中所体现出的中庸思想的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