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甲种伞形帽伞藻的A部分与乙种菊花形帽伞藻的B部分(如图)嫁接在一起,第一次长出的帽状体呈中间类型,若切除这一帽状体,第二次长出的帽状体为与甲相同的伞形帽。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伞藻细胞均含有多种具膜的细胞器 |
B.中间类型可能同时含甲. 乙两种伞藻的蛋白质 |
C.若再次切除帽状体,长出的帽状体仍为伞形帽 |
D.该实验证明了帽状体的形态建成只受细胞核控制 |
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
B.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有赖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
C.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
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
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断它的作用机制是
A.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
C.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
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同一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乙的分泌物可能是某种激素 |
B.静息电位是指①②之间的膜内电位差 |
C.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
D.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
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
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盐度,测得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
②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③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④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稳定能力的强弱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