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两组镜头,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电视剧甲: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坐着在议事,各自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最后由皇帝决定。电视剧乙:河南府爆发洪灾,内阁的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户部、工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 | B.汉、宋 | C.秦、明 | D.明、清 |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是对谁的最高褒奖
A.钱学森 | B.杨利伟 | C.郭沫若 | D.袁隆平 |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中共一大 | B.中共三大 | C.八七会议 | D.遵义会议 |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地回答他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支持 |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者,建立和巩固政权 |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人民群众之中,联合中共,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推翻帝国主义出中国 |
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幅:“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此联针对的最可能是
A.孙中山 | B.袁世凯 | C.段祺瑞 | D.黎元洪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进入了哪个阶段?
A.物质技术 | B.政治制度 | C.思想文化 | D.实业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