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
|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
|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
| C.生产关系的变革 |
| D.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
“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孟母的儿子后来成为了大思想家,关于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提出了“仁”的学说 | B.主张以“法”治国 |
| C.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D.被儒家学派尊称为“亚圣” |
有一次孔子家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对于财产损失却只字未提。这件事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张
| A.克己复礼 | B.性善主张 | C.仁者爱人 | D.兼爱主张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 B.社会发展规律 |
|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D.“天人感应”理论 |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含义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 A.文中的“民主”,实际作民之主,与君主同义 |
| 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举动 |
| C.其“民主”内涵与近现代“主权在民”相吻合 |
| D.儒家“民本”思想绝无现代民主思想 |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最早把道家思想发展为道教 |
| B.其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是汉初黄老之学的源泉 |
| C.他提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倡导法治 |
| D.他提出“天人感应”,主张顺其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