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认为,在古代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 A.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 B.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 |
| C.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 | D.排斥私有财产制度 |
在抗战大后方四川输往抗战前线的350万壮士中,主动请缨的安县青年王建堂,从父亲王者成处得到的嘱托,竟是一面按常理无法理解的“死字旗”。一个“死”字浓缩了弱族在马革裹尸中涅槃重生的历程。该“死字旗”及其内容不能证明
①父亲王者成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②当时国人对抗战胜利普遍不抱希望
③王氏父子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④川军已成为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五年内在湘、鄂、赣区域由政府投资2.7亿余元,建设包括钢铁、煤矿、电冶等12项、30余个大型厂矿……五年后(民国三十年)钢、铁、铜等类产品应满足全国一半以上的需求,特别加大对该地区煤矿的勘探工作……对我国特产而世界急需的钨、锑、锡等,由中央统制对外贸易。”从材料可见
| A.政府正在为抗日展开经济备战 |
| B.政府工作重心已转向经济建设 |
| C.大危机给中国提供了发展机遇 |
| D.中共已完全丢失了南方根据地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 A.重道轻器、文官治国的传统根深蒂固 |
| B.民族工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 |
| C.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
| D.正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西方 |
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
|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
|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
|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
《贞观政要》载:“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材料表明
| A.唐朝君主权力明显加强 | B.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 |
| C.唐朝政权内部斗争激烈 | D.太宗坚持法家思想治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