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排满思潮,是1900到1911年这个时期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的社会政治思潮。“排满革命”是当时社会最具号召力的革命口号。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章太炎,于1901年在《国民报》第四期发表《正仇满论》,具体阐述了他的排满思想。他认为,关外为满洲之地而关内为汉人分地,“今日逐满,亦犹田园居宅为他人所割据,而据旧时之契约碑界以收复吾所以固有而已,而彼东三省犹为满洲之地。故曰逐满,而不曰歼灭满人。”1908年,章太炎在《排满平议》中更加鲜明指出:“排满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排其士卒也。”“非排一切政府,非排一切满人,所欲排者为满人在汉之政府。”
武昌起义爆发后,西方列强妄图出兵镇压辛亥革命。当时满洲留日学生,惊恐万状。有人主张向日本借兵扑灭革命。在新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提出了五族共和的主张,即:中国境内汉、满、蒙、回、藏等各民族应联合起来建立大中华的民主共和国。章太炎在《致留日满洲学生书》中说,若革命军“北定宛平,贵政府一时倾覆,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优游共和政体之中,其乐何似?我汉人天性和平,主持人道,既无屠杀人种族之心,又无横分阶级之制,域中尚有蒙古、回部、西藏诸人,既皆等视,何独薄待满人哉?”
——摘编自肖中云《章太炎排满思想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章太炎排满革命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章太炎的排满革命思想的变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两伊战争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取”。“有君子之道,其使民也义”。
材料二:《管子》指出:“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材料三:商鞅说:“上一(统一)而民平,上一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
材料四:《申鉴》(东汉荀悦)云“人主有公赋无私求,有公用无私费,有公役无私使,有公赐而无私惠,有公怒而无私怨。私求则下烦而无度,是谓伤情。私费则官耗而无限,是谓伤制。私使则民挠而元节,是谓伤义。私惠则下虚望而无准,是谓伤正。正谓赐予之正私怨则下疑惧而不安,是谓伤德。”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提出哪些征税原则思想?
(2)如何评价这些思想主张?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必然,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简述经济全球化形成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3)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分别有哪些表现?
(4)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如何应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并作简要的评述。
(3)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多次。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了天竺。
——摘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波斯商人……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洋一带的土特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651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的尊重。
——摘自《中学历史教材全解》
材料三:l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特固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乃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使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l3
材料四: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十大夫沉浸于章白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材料三反映的清政府外交政策是什么?结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分析这种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3)材料四反映的李鸿章对外主张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主张的实践结果?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和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佛、道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请回答
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