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论述文阅读,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 “义”、“礼”、 “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节选自2010年1月15日 《人民日报》)
下列选项中对“中庸”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 是儒家伦理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C.“中庸”是人们领悟、顺应自然万物与四时变化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

下列不属于能使人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C.破除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D.根据个人气质禀赋等去理解“仁、义、礼、孝”等伦理问题。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B.“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根本原因。
C.孔子认为“中庸”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他对达到“中庸”境界感到绝望。
D.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的原因是,《论语》缺乏概念、范畴和思辩。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岁月的塑造
刘恩波
不知不觉,我的头发已有些谢顶,额头两边露出了均匀的谷地模样,中间是起伏的山峦,有个女同事初见,一声惊呼,怎么搞的,太难看了。那天回家,我特意照照镜子,可不是太难看了。心里一阵酸涩,就捉摸原来那个毛手毛脚浓发飘然的小伙哪里去了?三十五岁刚过,人生中的某些黯淡不可遏制地裸露出来。
当初骑车兜风,沿着青春的地平线在雪野里纵横驰骋,仿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天地皆醉的快感如今一阵风就没了。也难怪,在体育馆的一次演唱会上,听苍老的崔健无奈地唱:“飞不起来了。”想当年,那个“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黑”,无所顾忌恣肆汪洋的摇滚小子倏然不见了,却多了欲语还休吞吞吐吐的中年症结。
岁月是一本书,我们开始为它光鲜淋漓的封面所陶醉,继而为它缤纷多彩的插图所销魂,直到流年暗转,书中的内容不断向我们呈现出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本真情境,人才有点会心,美丽繁华的外在多么灿烂精彩也是暂时的,如同张爱玲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子蚤子”。
无奈,无奈,人生也许就是无奈的变奏和组合,但只要活着,我们就得竭力抓住一些什么,就得温暖一些什么,于是有了各式各样的“家”。社会是大家,单位和每个家庭是小家。我爱我家,让自己的根须垦植在众生欢笑、互相悦纳承受的集体环境的土壤里,直到开花结果,根深叶茂。但每个个体又是注定孤独的,经历着岁月的雕刻和塑造。
由此,我由衷爱看冬天冰面上抽陀螺的小孩不屈不挠永不厌倦的抽打姿态。天寒地冻里,日子过得寂寞,或者纯是好奇心的驱使,一个人便如木雕泥塑一般站在风中,看起来似乎只有他的手在动,其实,他的眼睛、呼吸、全身的血脉神经无不充荡在造化的氤氲里,鼓动营造着人的神奇,孤独者的天性。
黑格尔这位哲学王国里的智慧老人曾经告诉过我们,一个小孩用石头片打水漂这一异常单调的动作当中,殊不知却蕴含着审美的自由理念。抛开美学上的高深学问不讲,我以为孩子们单纯的举止,活灵活现的天真,是未经岁月洗礼和人情世故粘滞而萌发的最美好的人性流露。
尤其当我们活过了一定的年轮,如同风吹雨淋雷击电闪过的大树,苍茫的筋络里已然容纳了数不清的断片、伤痕和惊魂甫定的成分。那一片刻,蓦然回首,便觉岁月的雕凿,是无声无息的,没有开场词,不用宣告,眨眼之间,公共汽车上的孩子已喊你“叔叔”、“阿姨”了。
我们还能奔跑,但很难用“如飞”来形容,肺活量在递减,血压在增高,肚腩无端凸起,早晨想起来的事晚上就忘了,一塌糊涂。
都说人生不售回程票,我们看自己的孩子长得越来越像小时候的自己,再看自己,也越来越像当年的父亲和母亲。人世的代谢,如同庄稼地里的苗和草,换季便意味着过季。
人到中年,是岁月塑造的过程和结果。这是浓茶酽酒愈喝愈淡的时分,是下午归途不嫌短天凉好个秋的际遇,是董桥言及的“没有期待心情的约会,你来了也好,最好你不来”的阶段,是看不惯颜柳正楷看不够林散之狂草的无尽感慨,是告别邓丽君美丽的缠绵而倾心于蔡琴沧桑软语的过路驿站。
人活着,就是爬坡,就是过河,就是只问耕田不问收获。
到了什么时候,我们再回头,觉得一生不过也如一瞬,一个“归”字在前面等着。子已喊你“叔叔”、“阿姨”了。
我们还能奔跑,但很难用“如飞”来形容,肺活量在递减,血压在增高,肚腩无端凸起,早晨想起来的事晚上就忘了,一塌糊涂。
都说人生不售回程票,我们看自己的孩子长得越来越像小时候的自己,再看自己,也越来越像当年的父亲和母亲。人世的代谢,如同庄稼地里的苗和草,换季便意味着过季。
人到中年,是岁月塑造的过程和结果。这是浓茶酽酒愈喝愈淡的时分,是下午归途不嫌短天凉好个秋的际遇,是董桥言及的“没有期待心情的约会,你来了也好,最好你不来”的阶段,是看不惯颜柳正楷看不够林散之狂草的无尽感慨,是告别邓丽君美丽的缠绵而倾心于蔡琴沧桑软语的过路驿站。
人活着,就是爬坡,就是过河,就是只问耕田不问收获。
到了什么时候,我们再回头,觉得一生不过也如一瞬,一个“归”字在前面等着。
.第二自然段中“青春的地平线”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通过“岁月是一本书”的比喻,主要说明岁月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人被岁月雕刻和塑的原因是什么?而岁月又是怎样对人进行雕刻和塑造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文中写到由青年进入中年的感慨,并且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对人生表达了怎样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纤夫 沈天鸿
⑴雨声急促的夜晚,我常常产生听到江水上涨时那种低沉雄浑的咆哮声的幻觉,那声音,似乎就在我身后,追随着我的脚步,溢满天地……
⑵长江的确就在我的窗外,仅仅隔着千余米的直线距离。它的水是浑黄的。一年四季,它都挟泥沙而俱下,不过大约二十年前每到冬天的相对澄澈,对于它与对于我一样,都已成过去的“永远”了。
⑶今夜又有雨,这是连续的第三个有雨的春天的夜晚。一律火柴盒式的楼房,不会再有老式瓦房从瓦檐边倾泻下雨水的檐声,但落在楼顶的雨水集中从楼角那儿冲击地面的声音,虽不动听,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力感与我听到江水上涨的幻觉,此刻忽然叠加起来,使我想起了久已被我遗忘的一幅油画: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已无法在记忆中细致地复原那幅油画的所有色彩,我看见的全是苍老的黄色,不仅浑黄,而且黄得近乎于褐,近乎于黑。这色彩,不仅是伏尔加河的颜色,也是那河岸和河岸上前行的纤夫的皮肤和灵魂的颜色。我知道我此刻看见的这色彩与那油画不符,但这仅仅是从眼睛的视觉角度来看才是这样,如果从心灵的视觉角度来看,我无疑是极其准确地看见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油画的真正色彩。
⑷我不仅不是画家,甚至也不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美术爱好者,证明就是我知道《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是因为一张日报的介绍。就我所见到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前期介绍或赏析过这幅名画的非美术类报纸杂志,就有五六家之多。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因震动而再也忘不了它。我也曾经在不同的河流上背过纤,学会在没有路的路上行走,学会在河水流速不是太急,因而纤绳还不是过于沉重的时候,将纤板稍稍上移略略高出肩头,并将右胸尽量前挺以紧贴纤板,使纤绳不至于扣进肩头的肉里,但当流速很急船又满载时,就只有听任纤绳深深勒进皮肉,磨出血来也顾不上地身体前倾,几乎触及地面地靠肩胛骨拽着纤绳前进了。肩膀的骨头是否够硬,是一位纤夫合格与否的首要标准。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但我并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纤夫,因为我并不专以背纤为生,我只是偶尔背背纤而已。也正是偶尔背过纤,让我深知真正的纤夫有着怎样的体魄,承受的是怎样的艰辛,从而对真正的纤夫怀有一种可以说是含有敬意的复杂感情。
⑸这也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下子就打动了我的一个重要原因。
⑹但曾经以为再也忘不了这幅画的我,在不知不觉中却已经将它遗忘多年!直到今夜的雨声和我幻觉中江水上涨的轰鸣声将它送回,而这,也几乎完全是一个偶然。自责之余,又联想起当初喜爱这幅画和被那纤夫形象打动的,并不仅仅是我或少数人,今天忘却这幅画乃至忘却纤夫的,哪里又仅仅只有我?忘却一幅画当然算不了什么,然而忘却纤夫呢?似乎并不仅仅是因为时代的进步,已使纤夫退出了现实生活。事实上,退不退出现实生活是无关紧要的,一曲《纤夫的爱》不是就唱红了两位歌手,并风行了全国么?今天的人们欣赏不已的,已是《纤夫的爱》中在卡拉OK画面中,“在纤绳上荡悠悠”的“纤夫”了。问题并不在于这支歌中的纤夫形象的虚假,以及“荡悠悠”的纤绳只会把背纤人拖下水去的这一常识的缺乏(需要背纤之时总是逆水,而且有足够流速),而在于欣赏虚假,欣赏缺钙的“美”。因此,忘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实质是忘却那种有着阳刚之气的,能够承担一切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
⑺这个时代真的已没有纤夫了么?
⑻雨仍在黑暗中下着,雨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急促,夜色中的长江,在没有纤夫艰难行走的它自己的河床里,不为谁汹涌地汹涌,不为谁咆哮地泡哮,不为谁流淌地流淌——但是,它真的是不为谁么?
.作者为什么看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苍老的、黄得近乎于褐、近乎于黑的颜色?


.作者说“我第一次读它,就因震动而再也忘不了它。”为什么会这样?


.作者在文中提到《纤夫的爱》,作用是什么?


.第六段中“因为时代的进步,已使纤夫退出了现实生活”与第七段中“这个时代真的已没有纤夫了么”,两个“纤夫”的含意分别是什么?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长江,特别是最后一句作者说“它真的是不为谁么?”,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水墨文字冯骥才
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ǎi,艰难却直线地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于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我心里忽然涌出一些片段的感觉,一种类似的感觉;那种身体劳顿不堪而内心的火犹然熊熊不息的感觉。后来我把这只鸟,画在我的一幅画中。所以我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首要的本性,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惟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
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心静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可是你有情勃发,似风骤至,不用你去想怎样运腕操笔,一时间,线条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发生了变化。为此,我最爱画树画枝。在画家眼里树枝全是线条:在文人眼里,树枝无不带着情感。树枝千姿万态,皆能依情而变。树枝可仰,可俯,可疏,可繁,可争,可倚;惟此,它或轩昂,或忧郁,或激奋,或适然,或坚韧,或依恋……我画一大片木叶凋零而倾倒于泥泞中的树木时,竟然落下泪来。而每一笔斜拖而下的长长的线,都是这种伤感的一次宣泄与加深,以致我竞不知最初缘何动笔?至于画中的树,我常常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人物。它们或是一大片肃然站在那里,庄重而阴沉,气势逼人;或是七零八落,有姿有态,各不相同,带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有一次,我从画面的森林中发现一棵婆娑而轻盈的小白桦树。它娇小,宁静,含蓄;那叶子稀少的树冠是薄薄的衣衫。作画时我并没有着意地刻画它,但此时,它仿佛从森林中走出来了。我忽然很想把一直藏在心里的一个少女写出来。
绘画如同文学一样,作品完成后往往与最初的想像全然不同。作品只是创作过程的结果。而这个过程却充满快感,其乐无穷。这快感包括抒发、宣泄、发现、深化与升华。
绘画比起文学更多变数。因为,吸水性极强的宣纸与含着或浓或淡水墨的毛笔接触时,充满了意外与偶然。它在控制之中显露光彩,在控制之外却会现出神奇。在笔锋扫过的地方,本应该浮现出一片沉睡在晨雾中的远滩,可是感觉上却像阳光下摇曳的亮闪闪的荻花,或是一抹在空中散步的闲云。有时笔中的水墨过多过浓,天下的云向下流散,压向大地山川,慢慢地将山顶峰尖黑压压地吞没。它叫我感受到,这是天空对大地惊人的爱!但在动笔之前,并无如此的想像。到底是什么,把我们曾经有过的感受唤起与激发?
是绘画的偶然性。然而,绘画的偶然必须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才会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画面。绘画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不断的偶然,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就像写作中那些想像的明灭,都是一种偶然。感受这种偶然是人们的心灵。将这种偶然变为必然。的,是大家敏感又敏锐的心灵。
因为我们是写作人.我们有着过于敏感的内心。人们的心还积攒着庞杂无穷的人生感受。无意中的记忆远远多于有意的记忆,深藏心中人生的积累永远大于写在稿纸上的有限的素材。但这些记忆无形地拥满心中,日积月累,重重叠叠,谁知道哪一片意外形态的水墨,会勾出一串曾经牵肠挂肚的昨天?
然而,一旦我们捕捉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偶然,绘画的工作就是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
纯画家的作画对象是他人;文人——也就是写作人,作画对象主要是自己,面对自己和满足自己。写作人作画首先是一种自言自语、自我陶醉和自我感动。
因此,写作人的绘画追求精神与情感的感染力;纯画家的绘画崇尚视觉与审美的冲击力。纯画家追求技术效果和形式感,写作人则把绘画作为一种心灵工具。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3分)
运腕操笔( )婆娑( )烟ǎi( )
、“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这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心电图”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3分)

、作者为何“最爱画树画枝”?(3分)

、作者如何看待画画中出现的“偶然”?(4分)

、题目“水墨文字”与文章内容有冲突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秋兴赵丽宏
秋风一天凉似一天。风中桂花的幽香消散了,菊花的清香又飘起。窗外那棵老槐树,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黄叶,民一紧,黄叶就飘到了窗台上。在热闹的都市里,要想品味大自然的秋色,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都市人的观念中,季节的转换,除了气温的变化,除了服装的更替,似乎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了。
而我这个爱遥想的人,偏偏不愿意被四处逼来的钢筋水泥囚禁了自己的思绪。听着窗外的风声,我想着故乡的辽阔透明的天空,想着长江边上那一望无际的银色芦花,想着从芦苇丛中扑楞着翅膀飞上天空的野鸭和大雁,想着由翠绿逐渐变成金黄色的田野……唉,可怜的都市人,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只能用可怜的回忆来想象奇妙的自然秋色了。
小时候,背过古人吟咏秋天的诗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明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诗句使我对自然的秋色心驰神往。想起来,古人虽然住不进现代都市的深院高楼,享受不到很多时髦便捷的现代化,但他们常常被奇妙的大自然陶醉,他们的心境常常和自然融为一体,世俗的喧嚣和烦恼在青山绿水中烟消云散。这样的境界,对久居都市的现代人来说,大概只能是梦境了。
年轻时代,我的生命也曾和大自然连成一体。在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多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晒黑了皮肤,磨硬了筋骨,闻惯了泥土的气味,从外表上看,我曾经和土生土长的乡亲们没有了区别。然而骨子里的习性难改。当我一个人坐在江边的长堤上,面对着浩瀚的长江,面对着银波荡漾的芦苇的海洋,倾听着在天空中发出凄厉呼叫的雁群,我总是灵魂出窍,神思飞扬。我曾经想,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应该是有知觉的,其中包括一滴水,一株芦苇,一只大雁。我躺在涛声不绝的江边,闭上眼睛,幻想自己变成一滴水,在江海中自由自在地奔腾,变成一株芦苇,摇动着银色的头颅,在秋风中无拘无束地舞蹈,也变成一只大雁,拍动翅膀高飞在云天,去寻找遥远的目标……我曾经把自己的这些幻想写在我的诗文里,这是对青春的诓歌,是对人生的憧憬,是对生命和自然天真直率的jié问。如今再回头聆听年轻时的心声,我依旧怦然心动。当年的涛声、雁鸣、飞扬的芦花、掺杂着青草和野艾菊清香的潮湿的海风、荡漾着蟋蟀和纺织娘鸣唱的清凉的月光,仿佛仍在我的周围飘动鸣响。故乡啊,在你的身边,这一切都还美妙一如当年么?
然而一切都很遥远了。此刻,窗外流动的是都市的秋风,没有大自然清新辽远的气息。今年夏天回故乡时,我从长江边采了几枝未开放的芦花,回来插在无水的盆中,它们居然都—一开出了银色的花朵,使我欣喜不已。这些芦花,也使我联想到自己鬓边频生的白发,这是人生进入秋季的象征,谁也无法阻挡这种进程,就像无法阻挡秋天替代夏天、春天替代冬天一样。不过我想,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四季,大概是可以由自己来调节的。当生存的空间和生理的年龄像无情的网向你军过来时,你的心灵却可以脱 yǐng而出,飞向你想抵达的任何境界,只要你有这样的兴致,有这样的愿望,有这样的勇气。
是的,此刻,聆听着秋声,凝视着芦花,我在问自己:你,还会不会变成一只大雁,到自由的天空中飞翔呢?
.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四分)
(1)jié()问(2)脱yǐng()而出
.请概括:秋的到来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和人生感悟?文章又是如何引出感慨和感悟的?
.第4段划线部分.作者通过幻想表达了什么?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四季,大概是可以由自己来调节的”这
句话的理解。
.写那几技“插在无水的盆中”的芦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红尘之上
潘向黎
岁末,照例有许多贺年卡飞来飞去,像候鸟一样。
飞向我的乌儿,身上披着五彩缤纷的羽毛,还有无数的祝愿;从我手上飞走的鸟儿,却是小小一袭素羽,里面的话也简单,千第一律的,写的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的鸟儿太朴素,既不富贵气也不现代派。我让它就这样飞向你,愿你明白、这一种真挚。
我想了很久,该在那洁白的羽毛上抹上什么颜色?那么多的友朋,不同的亲疏、不同的期待与理解,我写什么呢?我厌恶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热情的句子,透着虚假飞肉麻。我更不想用东洋、西洋的文字把我的鸟儿涂得七彩斑驳、光怪陆离。
面对等侯起飞的白色鸟群,我竟微微凝眉沉思了。
仿佛—股清凉的气息拂来,一句遥远的诗句采到我心间。我微笑了,就是它吧。于是向每一袭羽毛抹上这淡远而润泽的墨痕。
我不禁想起你们那一张张熟悉的脸,想起我们在漠漠红尘真中平淡或奇特的相遇,怎么变换第一朵微笑、第一瞬凝望,然后在彼此生命的画纸上留下深深浅浅、枯枯润润的痕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我向往的画面,我迷恋的音乐,把它送给你,你会明白吗?
给你,聪明而不安定的女孩。人生不可能有太多的狂喜大悲,在这里找不到的浪漫奇情,在别处、在远方也依然是海市蜃楼。流浪的日子是累人的,而你为此,已投掷了不少黄金韶华。真要把所有的青春千金一掷,作一次豪赌吗?为什么不回到起始的单纯?一切的一切,听其自然,如松间明月朗朗地照,如石上清泉涓涓地流,不好吗?
对你,这句诗是一种宁静飞淡泊的人生态度,你喜欢吗?
给你,我朝夕共事的朋友。我们原该相知很深的,但也许太熟悉了,反而无法真正沟通。一株柳树与一株水杉,栽得再近也无法彼此了解。但我们不是草木,我们为什么这样?真想让你明白:我无意于与人竞争什么,也不想在某个光圈中成为聚光点。我只想在自己的围墙之内,让我的心灵自由生长,迎风开出素淡的花。可我不能解释,因为那也许低看了你。
对你,这句诗是一种无须防范、了无芥蒂的默契。你会珍惜吗?
给你,一个特别的男孩。在所有的感情中,你都无法安于一个角色,可大幕落下你又觉得孤寂难耐。你频繁地接近那些赏心悦目的女性,又时时告诫自己:你是不可能真正付出什么的。这种诱惑与抗拒的游戏,你把它当成一杯咖啡,先煮沸,再等它凉,苦的液体,加上糖,然后不冷不热,亦苦亦甜地啜饮。
对你,这句诗是一种单一净洁、不染尘埃的人间情怀。你能领悟吗?
最后,给你,我亲爱的人。
我把这句诗直接寄上,连依托的翅膀都不用了。我想你知道,我多想走出这个千年好梦,找一段树根为枕,静静藉草而眠,让泉水在我身畔流淌,松针在我身上堆积。这时,我的心中只有一片安谧,温柔,不知道什么叫忧虑,什么叫复杂。连你我的名字也模糊了,如云如雾如烟如岚,在山间若隐若现地浮动。
对你,这句诗是什么?物我两忘,浑然天成的禅吗?仅仅是这样吗?
我只知道,在十丈红尘之上,有这样一个去处,安宁、纯净,隽永,亘古不变。
于是向片片白羽抹上这淡远而润泽的墨痕: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说“这是我向往的画面,我迷恋的音乐,把它送给你,你会明白吗?”阅读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请分点概括。(6分)
答:


标题“红尘之上’是否意味着作者对尘世的厌恶,想脱离尘世?请根据原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请选取文中的一处佳句加以赏析。(5分)
佳句:
赏析:
参照文中“给你……”段落的写法,以“老师”或“父亲”或“母亲”为对象,写一段不超过l00字的文字,句式不作要求。(5分)
给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