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
清 明
姚化勤
还是唐人的清明雨,纷纷斜斜,销人魂魄;还是宋代的杨柳风,微微徐徐,迎面不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子孙上坟来。”一个古老的节日,仿佛仍在家乡一古老的豫东平原上氤氲着,一如遍野的麦苗,苍苍郁郁。
然而,这已经不是家乡传统意义上的清明了。相似的惟惟有迷蒙的雨,缠绵的风,以及相沿成俗的祭祖形式.它的灵魂伴着父亲一代人的谢世,恐怕早就丧失殆尽了。
此刻,我站在葬着爷奶的祖坟前,不禁想起儿时跟随父亲前来扫墓的情景,想起当时的请明节。
那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啊!绝非仅仅添坟烧纸、摆设供品的祭祖形式,也绝非单单“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耕耘劳作,它更多地凝聚着先人遗传的美德,该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诗句,是幼苗对阳光,子女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感恩。
进入农历二月中下旬,清明节莅临了。乡亲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就像自然地向着阳光生长的禾苗,也泛青拔节、萌发葳蕤起来。到了清明节的当天,子孙们则早早地赶到祖茔。当虔诚地祈祷已故的亲人们“尚飨”的时候,便油然地想起了他们的恩德,想起了自己的责任,甚至会反躬自问:我们的行为有无玷污祖先的地方?不能建功立业,起码可以做一个真正的人,让列祖列宗们放心地享用自己的祭品吧?
听母亲讲 ,父亲青年时,正赶上家乡闹黄水,爷奶讨饭在外地,曾经念过几年“子曰”“诗云”的父亲,几次放过被人聘为教师的机会,推车贩盐,扛活打工,拼命地多挣钱以养家糊口。累死累活十多年,终于实现了爷奶的遗嘱——拉扯着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业。等黄水过后,又起回爷奶的遗骨,安葬自己归来开垦的田土。为此,他做出了多大的牺牲!以至肚里的墨水全变成了汗珠,滋润出一个大写的长子长兄的形象。
一种古老的文化,仿佛润物无声的雨,悄悄地潜入禾苗的根部,将后辈们滋养成一茬茬泥土般忠厚的庄稼人。父亲时代,村里的民风淳厚,温馨和谐,也可以用两句唐诗来形容: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老人们的生活闲适而安逸,虽然不够富裕,但一户户篱笆小院里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并不乏浸濡着古典意味的殷殷亲情。休说作奸犯科或伤风败俗了,即使轻浮放浪都是一种过错,至于不赡养父母的不肖子孙,更会遭人唾弃。
可如今,尽管风雨依旧,时令依旧,而实质上,昔日的清明节已经徒具其表了,犹如失去灵魂的人,仅剩下了一具行尺走肉。依旧的风里,你再难寻见“杖藜扶我过桥东”的悠然老人,他们被子孙当作包袱抛在了外边。爹住瓦房儿住楼,爷爷奶奶住村头——住进村头的小屋里,打发着凄凉的暮年。依旧的雨中,你也再难觅到“遥指杏花村”的牧童了,他们也逐渐进化为城里的孩子,变成金丝笼里的鸟,囚起天真,囚出对“龙”“风”的期望,又小皇帝般地颐指气使,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做了亦城亦乡的打工族,他们丢掉了泥土的本色,不伦不类地嫁接起城里人的新潮和作派,于是,偏僻的乡村里也出现了烫发描眉的女孩,出现了未婚先孕的村姑,更出现了宝贵儿女、奴仆老人的现象。试想,谁会舍得自己的小宝宝去做什么牧童呢?
直到15年前,沿海的村庄恐怕全现代化了,这儿仍在使用大概还是秦汉时发明的三吊弯铁犁,继续演绎着文人们称作“田园牧歌”的恬淡和清贫。没想到,自从第一对打工的青年搬回村里第一台电视机,人们思想大变,一心挣钱,日渐富裕,日渐时髦起来。“牛背横笛信口吹”的牧童,包括辘辘摇月亮的风景,尤其四世同堂的家庭全走到了尽头。从这大野的深处。我分明感觉出了古老乡村断裂的欢乐和痛苦,莫非任何变革都必须付出代价?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也要一步步地淡出生活?记得父亲病故时,举村皆哀,家家来人奉礼致祭。可几年后,待到四叔逝世,抬棺的青年们,竟然提出了要收“抬棺钱”!铜臭熏心,以至于此。应该说从那时起,我的纯朴的村庄也死了一死在一个灵魂泯灭、金钱至上的小楼换茅屋的时代里。
雨越发地密了,迷蒙一片;风越发地紧了,咝咝作响。想起父亲,想起四叔,蓦地也想起一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仪。可我的逐步富起来的乡村呢?礼仪哪去了?难道它只是一种上坟的形式?
想着,想着,我忘了坟前的潮湿,不禁双膝下跪,心中默默地呼唤着:爷爷、父亲,我的传统的清明节啊,魂兮归来!
(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2期)作者认为,清明应该是个具有着哪些蕴涵的节日?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肚里的墨水全变成了汗珠,滋润出一个大写的长子长兄的形象。
(2)昔日的清明节已经徒具其表了,犹如失去灵魂的人,仅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这篇文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是如何进行对比的?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学艺低龄化:幼小心灵能否承受艺术之重?
暑假期间,中小学生成“上班”族已司空见惯。而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很多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也正连渐加入到这个队伍中。不同的是,中小学生上的“班”走多是文化课培训班,而这些小家伙们上的多是舞蹈.器乐、美术等艺术类培训班。学艺低龄化渐成趋势,我们不禁要问:儿童幼小的一心是能否承受艺术之重?
8月7日上午,从银川市青少年宫的舞蹈教室里传出熟悉的音乐:“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在这音乐声中,4岁的小女孩李佳琪尘在地上,两腿劈开成一条践,努着小嘴,上身用力往下弯。和她一起练功的还有40多个同她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她们都在音乐声中做着同一个动作。
据了解,这30多个小女孩的年龄大多是4—5岁,其中最小的还不到4岁。她们每天要上一个半小时的课,这样的培训要持续30天,直到幼儿国开学。
葛黎平在银川市青少年宫当了十多年的绘画老师.说起参加培训班学员的构成,她深有感触:“十多年前,来学画画的孩子最小的才6岁,而现在来培训的小孩大部分都是6岁多一点-还有很多家长甚至把3岁的孩子送来学画,学艺低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低龄学艺:素质教育还是“晋升”途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对待低龄学艺的问题上,家长的潜在动机各有不同。尽管很多家长把学艺作为培养孩子素质的一种方式,但是急功近利,互相攀比的心态仍存在于一些家长身上。
“学习舞蹈可以培养孩子高雅的气质,同时也有利于塑造完美身材。而且孩子本身就对跳舞特别感兴趣,回家以后还自己在屋里练功。”4岁小女骇李美涵的妈妈看着女儿一板一眼的动作,高兴地说。
李佳琪的奶奶站在玻璃窗边专心的看着小孙女练功。“放假孩子在家也没事做,就把她送来学学,没想到她还挺喜欢的,每天不到上课时间就催我走。而且这里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孩子也不会孤单。”
在青少年宫舞蹈教室外面,一位家长正准备给4岁的孩子报名学习舞蹈。她说,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如果不从小培养一技之长,日后孩子在同龄人中就会处于劣势。而且这么多小孩都来学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践上。当记者问起孩子对此是否感兴趣时,这位家长表示,兴趣都是慢慢培养起来的。还有些家长受社会上不良导向的影响,一味追求低龄化,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少年”。
葛黎平老师就见过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绘画才能,3岁多一点就将其送到美术培训班学习国画。葛老师说,很多家长片面地认为艺术培训越早越好,“一招先,吃遍天。”除此之外,4岁就会唱京剧、6岁就能登台表演街舞、上幼儿园就会打架子鼓,时下各种各样的少儿选秀节日造就的小童星让人羡慕不已。一些家长一旦发现自家的孩子对声音和颜色显示出浓厚兴趣,就认为孩子天赋异禀,很早就把他们送到艺术培训机构去学习。殊不知:这样的“拔苗助长”反而会扼杀孩子对艺术的兴趣。
记者在银川市青少年宫舞蹈教室看到,40多个孩子排成四行,在老师的示范下同时做后弯腰的动作,有些孩子开始时还能很认真的完成,但是过几分钟后她们就开始不耐烦了。有的悄悄溜过去扯旁边小孩的裙子,有的站在那里东张西望.有的干脆趴在地上不动了。
教舞蹈的杨老师诜,很多孩子刚开始学的时候很感兴趣,但是练习一套就厌倦了。由于孩子的年龄都在3—6岁,理解能力差,往往是一个动作说好几遍才能听懂;而如果每次都说,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挫败感。因此,她尽量调整上课的节奏以免让孩子失去兴趣。
相关研究显示,4岁是一个孩子发育的关键时期,音乐、舞蹈、美术等都是开发几重智力潜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途径和工具。而用好这些工具的前提就是孩子本身要对此感兴趣,愿意学。如果一味地把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逼迫他们学习,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对于低龄儿童学艺,正确引导才是关键。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记者通过现场采访,用事实说话。用理论说话,用理论研究为指导,认为对于低龄儿童学艺,正确引导才是关键。
B记者通过现场采访,用列数字、对比等方法,说明学艺低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C文中说时下各种各样的少儿节目也误导了一些家长,对少儿学艺低龄化的现象起了推
波助澜的作用。
D.很多孩子很快厌倦学艺,舞蹈老师认为根本原因是一个动作每次都说好几遍,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挫败感。
E.记者认为家长都应该在孩子4岁时让其学习音乐、舞蹈、美术等,以开发儿童智力潜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第二部分画横线的句子“殊不知,这样的”拔苗助长“反而会扼杀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在本部分中起什么作用?(6分)
统观全文,概括少儿学艺低龄化的原因。(6分)
就本文的少儿学艺低龄化现象,请联系全文,结合实际,提几点合理化建议。(8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前方【1】
曹史轩
①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②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③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徒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徒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徒。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徒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
家,甚至是远行。
④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⑤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从有了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圈,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⑥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⑦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一一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终身束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⑧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盘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体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⑨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迭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颛,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速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⑩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文中“一辆破旧的汽车”、“坐在车上的人们”、“手托下巴”的男子都是摄影图片中的形象。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面对照片上的旅人,作者不写他们归家或远行的故事,却宕开一笔,写他们“离家的欲望”,探讨人类心灵生活,视角独特,立意新颖。 |
B.作者让离家的漂泊欲念和归家的故乡意识深刻交糅成一个永远的人生悖论,这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深广的悲悯情怀。 |
C.“他们正在路上”是作者对人生认识的形象化表述,因为他认为人生就是一次从生到死的旅行,谁都摆脱不了死亡的宿命。 |
D.介绍丰子恺先生写旅途的散文,引用古代诗歌中思乡名句,都表现了“人在路上”的艰辛、感动和感伤,说明人生从某种抽象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苦旅。 |
E.开篇和结尾都用问句,或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但都表现了作者对旅人劳苦的关怀和同情,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叹。第③段描写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其主要作用是什么?第⑥段画线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根据文意,请你概括出人类离家远行的三个原因。(6分)
综观全文,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8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
余冠英
我曾问人:清华大学和清华园这两个名字将来谁更出风头?有人说:照眼前的事实看来,风头是属于后者的较多。这话大概没有什么错罢?你说:可不是嘛!大门口的“清华园”三个字是皇皇石刻而且巍巍居中,“国立清华大学”六个字便是写在木头牌上而且只好一旁侍立呢。我说:绝不止此!
清华的来宾往往是踵趾相接的。假如我说这些人之中被清华园的草、木、泉、石所吸引的一定比为了看清华大学的图书、仪器、标本、机械而来的多五十倍,该没有人反对罢?那末,无怪其然你一写信约朋友来玩,多半说“请来园子里逛逛罢”,而很少用“请到敝校参观参观”。清华原是“园”的空气多于“大学”的空气啊。
这样便可以转到正题了,“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理由不和“春天不是读书天”一般简单吗?春天有比读书更有趣的事让你做,清华有比读书更有趣的事叫你不得不做。
最可怪的,没有一个外人不对清华人赞叹:“贵校的读书环境真好!”而每一个清华人,纵然是最谦虚的你,也决不曾摇头否认。这是什么意思?你当真相信清华最适于读书么?我不信你比我缺少那些经验,随便举一件便可以做这句话的反证。
远的不用说,就以最近这两个礼拜说罢,你如曾有一次整个钟头耐心耐意地坐在教室里笔记,那才是奇迹呢!你有眼看得见黑板上的白字,当然也有眼看得见窗外那些轻摇慢舞的鹅黄细柳,那些笑靥迎人的碧桃,那些像有胭脂要滴下枝来的朱梅,那些火似的、像有一种要扑到你身上来的热情的不知名的花,那些,那些……迷人的东西,真的没有把你的心从a、b、c、d中勾走么?就算你是道学家,有“目不窥园”的修养,还有玫瑰呢,丁香呢,它们会放香!熏风从那里钻进窗户,又在你鼻端打了一个回旋,你心不动么?就算你受了春寒,鼻子不通,还有云雀呢,杜鹃呢,远远地唱起来了,蜜蜂又团在窗外哼,甚至一双燕子索性坐在窗槛上说起情话来了,你又待怎样防御呢?总之,一切都引得你的心往外飞,这时的心,固然教授们的什么论,什么史,什么法,什么问题,什么公式抓它不住,便是你书中的颜如玉也照样不行。
平时犹可,倘在宿雨初晴,或是夕阳将下,你的心会因而怦怦地跳个不住。因为那平时只是轻描淡写的青山,这时会紫得叫你感到重量,浓得像要溢出它的轮廓;平时是远远的,缥缈的,平面的,这时却堆起来了,逼近了。于是你忘了本来要去的地方,于是你拔步向西飞跑,越过草地,爬上土山,于是山呀,树呀,云呀,浮图呀,都一涌来到你的眼里。这时燕京大学的塔,万寿山的琳宫蝀宇,甚至圆明园的断垣残柱,一切都富于色彩,一切都放射光辉,一切都给你幻想,这幻想竟和这镶金镀紫的云块一般变幻奇丽。于是你呆了,直到树迷山暝,归巢的乱鸦将你唤醒,你才跄踉下山,恍恍惚惚地向灯火辉煌的食堂走去,也许直等一碗烩三鲜下肚之后你才想起今天缺了一堂什么课或是缺席一次什么练习了。
你点头笑了,这就够了,我想我不用再举你为了西园捉蛙,荷塘摘莲蓬,西园塑雪狮或是大礼堂晒太阳一类傻事而费去你用功的大好光阴的例了。
但是你不要脸红,这并不怪你的心野,只怪自然中间有些东西太迷人了,而清华偏又具备了这样多。就如极平常的马路罢,在清华偏偏高高地罩着翠柳的凉阴,并且还满布槐花的香气,散步一类的事,你自然会觉得是难以遏制的欲望了。说到马路,不过是举其最平常、最微末的,你要我谈谈清华的景物吗?清华有的是回环层叠的土山,山里有的是苍松、老桧、藤、萝、竹、石,以及人工设置的小亭和长椅,爱远眺的可以高处攀登,爱幽僻的可以深处追寻,各适其适。清华也有四通八达的水。说到水,最富丽的是三面河环一面巨厦的河池,富于野趣的就该数西园长着芦苇的水田了。
燕大的湖虽然有人艳羡不止,我终以为那样大泥塘似的,正落了北平的许多“海”的陈套,我宁可取清华园里横贯东西的校河。好处在河身修长而且微有曲折,两岸的树丰茂可喜,河上几座桥都很好。在桥上,近可以看鱼,远可以看迷离的树影。可惜就是来源不大,所以下游不得不用一个闸,因而水流很缓,虽然有平静之美,终嫌缺少活泼的气象。因此那被挤到墙外,环园而流的小溪就更可爱了。
说到那小溪,又是你最熟悉的去处了,那里的淙淙水声往往费你整个下午去坐听。你有时嫌乡村姑嫂捣衣的聒扰,便不在西园的门外石上坐,而走到极东的一端来,或者顺着溪流拐一个弯,找到只剩你一个人的幽静地方,随处有光洁可坐的石头,有满身凉翠的树荫,有和流泉相应的蝉吟,于是你用柳条戏弄戏弄聚水水曲的小鱼,或投一个石子在那一个个碗大的小漩涡里,或伸一只脚在石块激成半尺高的小瀑布之下,你那时或许有出世之想了。
打住罢,假如再谈到清华的“花事”,一定更引起你的烦恼,我知道你现在正为了园里的丁香花盛开而满处乱钻,总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躲这香气,急得想找医生给你的鼻子动手术呢。
言归正传,清华虽是一个大学,而同时又是一个园,所以环境并不利于读书,这是我的观察。不过现在我又疑惑了,据我所知,清华的毕业生读书的成绩正被人家评为“不错”呢,这又当作何解释?呵,我懂了!这叫做“地灵人杰”,据说山水明秀的地方,灵气所钟,人物自然也会明秀,所以“水木清华”的清华园,人物也一样非常之“清华”了。然则我这个题目根本就是一句废话,该由我自动收回,那么“谢罪”!
1931年6月1日
〔摘自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十集》有删节〕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意。
①清华原是“园”的空气多于“大学”的空气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以“水木清华”的清华园,人物也一样非常之“清华”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的缘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题目为“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结尾又说“这个题目根本就是一句废话”,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凡是到清华参观的人都会赞叹一句:“贵校的读书环境真好!”这赞叹中既表达了对清华园优美景致的称颂,也包含了清华大学浓厚的学习氛围的肯定。 |
B.第五段中,作者采用比喻、拟人、对照等修辞手法,分别从视觉、嗅觉、听觉等角度描述了清华园的春天对学子读书的极大诱惑。 |
C.全文贯串运用了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仿佛与读者二人同游清华园时,相互交流感情与认识,给人以身临其境,亲切真实之感。 |
D.在文中,作者耗用了大量笔墨,极力描绘了清华园的优美景色,这与朱自清先生笔下描写清华“荷塘月色”景致的用意及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
E.文章写到“西园捉蛙,荷塘摘莲蓬,西园塑雪狮或是大礼堂晒太阳”等一类事情,是为了说明清华园不论是夏天、秋天还是冬天,景色都一样给人以巨大的吸引力。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新网1月14日电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今日在京举办“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论坛”,最近引发国内外热议的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成为论坛的主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目前确认曹操墓的西门豹祠和鲁潜墓志等仍然存疑,对曹操墓虽然可以“根据考古研究的方法,初步断定”,但这“不是最终的结论,目前还不能盖棺认定”。
安阳县西高穴“曹魏高陵”发掘主持人潘伟斌在论坛上列出了包括年代、规模、尸骨、文物、文献等九大确认证据后,有人对确认曹操墓位置的西门豹祠的断代和战国时候的西门豹祠到底是不是一个提出了疑问。专家指出,有的学者可以以西门豹祠作为一个坐标,但是我想把它作为一个科学的、非常精准的坐标,需要在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之后判断它的时代,这样比较稳妥。
对此,王巍表示,西门豹祠、鲁潜墓都是曹操墓被发现的线索,“但是我们实际上挖掘这个东西,或者认定,或者对这个墓主人推断的时候,这些不是主要的证据,是一些参考。”
他认为,首先这个墓葬的规模、年代、形制的特点以及等级,尤其是魏武王名字、铭刻的出土,这是关键性的证据。有的时候学者为了证明我这个学说是科学的,就把主要的证据、一些参考的线索都罗列起来了,并列起来了,让人感觉到好象这当中就有一个问题,比如鲁潜墓,我们知道墓志在那出土,但是墓没有发现,这样的话这个论据就不可靠了,我觉得主要的证据不是这些,这些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实际上距离邺城的方位,西30里,这是一个文献很关键的证据。当然西或者西南,已经经过讨论。所以鲁潜的墓志也好,西门豹祠不是直接的证据,而且对这些的工作,比如确定它的年代,还有待今后来做。
另外,有学者提问,从考古的角度确定西高穴是曹操墓确实提出了一些有力的证据。但是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说,好象有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魏书,曹操的夫人死的时候,应当是70岁,明确记载了和曹操合葬高陵,据专家介绍,现在发现两具女性的遗骸,年龄最大的是50多岁,和70岁差距还是比较大。另外,现在还不能有力地说明到底是同穴还是并穴。如果是并穴的话应该是在旁边,紧跟着就有他夫人的墓,如果发掘出来以后,能够确认是有70岁女性的遗骸,我觉得确认曹操墓的根据就更充分了。我不知道专家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对此,王巍说,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我们认为这个墓葬很可能是曹操的高陵。“很多记者都问我,这是不是最后结论?我觉得最后结论的提出不是现在。比如今后,第一,旁边的1号墓要充分的发掘,1号墓、2号墓出土的遗物,包括形制、人骨等等进行详细的比较,包括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全面应用,来测试、分析,包括对那些陶器的整理,因为陶器是我们断定年代非常重要的标志,甚至二三十年在陶器上都会有变化,这次发掘之后,还没有时间研究。包括研究文献。那个时候应该由汉魏的考古专家,包括在座的几位,包括其他没有来的,包括历史文献学的,那个时候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的研究,最后得出一个专家认定的意见。”
他强调说,这个意见不是国家文物局颁布,应该是这些专家提出一个最后的结论性的意见。现在距离那个结论的意见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是已经引起社会这么大的关注了,我们根据目前的资料,根据考古研究的方法,初步断定,或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意见,我们觉得是值得重视的。“现有资料是很有利于他们提出这个观点的,但不是最终的结论。目前还不能盖棺认定。”他说。本文第三段开头的“对此”中“此”指的是()
A.目前确认曹操墓的西门豹祠和鲁潜墓志等仍然存疑。 |
B.潘伟斌在论坛上列出的包括年代、规模、尸骨、文物、文献等九大确认证据。 |
C.有人对确认曹操墓位置的西门豹祠的断代和战国时候的西门豹祠到底是不是一个提出了疑问。 |
D.为推断墓主是不是曹操而把西门豹祠作为一个科学的、非常精准的坐标。 |
不能作为王巍推断墓主人是不是曹操的证据的一项是()
A.墓葬的中尸骨、文物、文献等九大确认证据。 |
B.墓葬的规模、年代、形制的特点以及等级,尤其是魏武王名字、铭刻。 |
C.墓葬距离邺城西面30里。 |
D.现在发现的两具女性的遗骸,如果是在曹操墓旁边并能够确认是有70岁女性的遗骸。 |
以下对文章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论坛”的主题是在安阳被发现曹操墓。 |
B.王巍表示,目前曹操墓和西门豹祠以及鲁潜墓志等仍然存疑。 |
C.王巍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认为这个墓葬很可能是曹操的高陵。但他又说还不是最后结论。 |
D.王巍强调有关安阳县西高穴“曹魏高陵”是不是曹操墓的最后定论应该由多方面的专家共同来做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
刘仰东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讲“儒家哲学”。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在许多文字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现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现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
此时,梁漱溟不足40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曾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
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请。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
他在1924年(31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自19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1938年1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1939年2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1940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以“第三方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
30岁到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梁漱溟23岁时,在蔡元培校长的![]() |
B.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
C.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 |
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 |
E.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
(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3)本文题目是《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那么,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与众不同”之处。
答:[
(4)文章作者认为,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