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大亮,京兆泾阳人。有文武才略,性忠谨,外若不能言,而内刚烈。隋末,署庞玉行军兵曹。李密寇东都,玉战败,大亮被禽。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大亮,引与语。遂定交。
高祖入关,走亮自归,授土门令。方岁饥,境多盗贼。大亮招亡散,抚贫瘠,卖所乘马,稍稍资业之,劝垦田,岁大熟。间出击盗,所至辄平。贞观初,出凉州都督。时突厥亡,帝进欲怀四夷,诸部降者,人赐袍一领、帛五匹,首领拜将军、中郎将,列五品者赢百员。又置降胡河南。诏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使以绥大度设、拓设、泥熟特勒及七姓种落之未附者,峙粮碛口赈其饥。大亮上言:“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中国,天下本根,四夷犹枝叶也。残本根,厚枝叶,而曰求安,未之有也。臣以为诸藩请附者,宜羁縻受之,使居塞外,畏威怀德,永为籓臣。河西积困夷狄,州县萧条,加因隋乱,残耗已甚。臣愚愿停招慰,省劳役,使边人得就农畮,此中国利也。”帝纳其计。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会讨吐谷浑,为河东道行军总管,与李靖俱出北道,与虏遇蜀浑山,大战,破之,俘其名王,获杂畜数万。拜右卫大将军。
晋王为皇太子,帝诏大亮兼右卫率,又兼工部尚书,身三职,宿卫两宫。每番直,常假寐。帝劳曰:“公在,我得酣卧。”尝以张弼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之。时弼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乃言于帝曰:“臣及事陛下,张弼力也,愿悉臣官爵授之。”帝为迁弼中郎将、代州都督。世皆贤大亮能报,而多弼不自伐也。十八年,卒,年五十九。将敛,家无珠玉为含。惟贮米五斛、布三十端。帝哭为恸,谥曰懿,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四》)
注:古代丧葬之礼俗:以米及具填死者口中,谓之“含饭”。天子、贵族可含珠玉等。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愚愿停招慰,劳役省:xǐng,探视,问候
B.臣闻欲远者必自近绥:安抚
C.垦田,岁大熟劝:鼓励
D.而多弼不自也伐:夸耀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现李大亮“文武才略”的一组是(      )
①为剑南道巡省大使②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③间出击盗,所至辄平
④每番直,常假寐⑤与虏遇蜀浑山,大战,破之⑥家无珠玉为含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亮知恩图报。显贵时,总想着如何报答曾免他一死的张弼,甚至想把自已的官职爵位全让给张弼,受到皇上的称赞。
B.大亮忠心奉主。每次轮到他值班,只是坐着打盹,太宗慰劳他时说:“有你在,我能睡个安稳觉。”
C.大亮有文武才略。他曾上书皇上停下安抚未归附的部族的工作,使边地的百姓能从事农业生产,皇上接受了他的建议。
D.大亮为官清廉。去世后,为他穿衣入棺时,家里拿不出珠玉给他含在嘴里,只能在棺中放普通之物了。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大亮,引与语。
(2)中国,天下本根,四夷犹枝叶也。残本根,厚枝叶,而曰求安,未之有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你是否赞成本段文字中孔子的观点?请联系实际作简要论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答秦太虚书苏轼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吾侪渐袞,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窺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太虚未免求祿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賊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有刪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承见,中间得疾不轻喻:开导
B.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度:估量
C.每月,便取四千五百钱朔:农历每月初一
D.岁晚苦寒,万万自重惟:希望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日夜为,寝食之外,不治他事鄙贱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轼亦丧一老乳母吾尝终日思矣
C.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出今其智反不能及
D.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立石于其墓之门,旌其所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写给秦太虚的一封回信,信中真切记述了自己这段时期内的生活情形与精神状态,给人以亲切之感。
B.苏轼向道观借了三间房,准备到那里闭门静修四十九天,用道书方士所说的方法静心养生,并让秦太虚也注意修炼身性,关心备至。
C.苏拭十分赏识秦太虚的才华,劝导他努力去写见识高超、有实用价值的文章,不必舍本逐末追求仕途的发展,感情极为深厚。
D.在黄州时,苏轼虽然经济拮据,生活俭朴,但他并不显得消沉,而是随遇而安,他时常寄情山水,交友游乐,充满生活情趣。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
②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偻,隆然伏行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
B.旦硕茂,早以蕃实: 果实
C.根拳而土易:更换
D.而木之性日以矣离: 背离,远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不如而厚遇之
B.爪其肤验其生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曰忧之,其实仇之相如弩,独畏廉将军哉
D.他植者不然请立太子为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
鲁 桓 忘 其 忧 而 祸 逮 其 身 齐 桓 忧 其 忧 而 立 功 名 推 而 散 之 凡 人 有 忧 而 不知 忧 者 凶 有 忧 而 深 忧 之 者 吉(选自《春秋繁露·玉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僧辩,字君才,右卫将军神念之子也。起家为湘东王左常侍。为新蔡太守,犹带司马,将军如故。属侯景反,王命僧辩总督舟师一万,兼粮馈赴援。才至京都,宫城陷没,天子蒙尘。僧辩与柳仲礼兄弟及赵伯超等,先屈膝于景,然后入朝。景悉收其军实,而厚加绥抚。未几,遣僧辩归于竟陵,于是倍道兼行,西就世祖。世祖承制,以僧辩为领军将军。
及荆、湘疑,军师失律,世祖又命僧辩及鲍泉统军讨之,分给兵粮,日就道。时僧辨竟陵部下犹未尽来,意欲待集,然后上顿。谓鲍泉曰:“我与君俱受命南讨,而军容若此,计将安之?”泉曰:“既禀庙算,驱率骁勇,事等沃雪,何所多虑。”僧辩曰:“不然。君之所言故是,文士之常谈耳。河东少有武干,兵刃又强,新破军师,养锐待敌,自非精兵一万,不足以制之。我竟陵甲士,数经行阵,已遣召之,不久当及。虽期日有限,犹可重申,欲与卿共入言之,望相佐也。”泉曰:“成败之举,系此一行,迟速之宜,终当仰听。”世祖性严忌,微闻言,以为迁延不肯去,稍已含怒。及僧辩将入,谓泉曰:“我先发言,君可见系。”泉又许之。及见世祖,世祖迎问曰:“卿已办乎?何日当发?”僧辩具对,如向所言。世祖大怒,按剑厉声曰:“卿惮行邪!”因起入内。泉震怖失色,竟不敢言。须臾,遣左右数十人收僧辩。既至,谓曰:“卿拒命不行,是欲同贼,今唯有死耳。”僧辩对曰:“僧辩食禄既深,忧责实重,今日就戮,岂敢怀恨。但恨不见老母。”世祖因斫之,中其左髀,流血至地。僧辩闷绝,久方苏。即送付廷尉,并收其子侄,并皆系之。
会岳阳王军袭江陵,人情搔扰,未知其备。世祖遣左右往狱,问计于僧辩,僧辩具陈方略,登即赦为城内都督。俄而岳阳奔退,而鲍泉力不能克长沙,世祖乃命僧辩代之。数泉以十罪,遣舍人罗重欢领斋仗三百人,与僧辩俱发。既至,遣通泉云:“罗舍人令,送王竟陵来。”泉甚愕然,顾左右曰:“得王竟陵助我经略,贼不足平。”俄而重欢赍令书先入,僧辩从斋仗继进,泉方拂席,坐而待之。僧辩既入,背泉坐,曰:“鲍郎,卿有罪,令旨使我鏁卿,勿以故意见待。”因语重欢出令,泉即下地,鏁于床侧。僧辩仍部分将帅,并力攻围,遂平湘土。
(选自《梁书·列传三十九》,有删改)
【注】①斋仗:帝王斋宫禁卫。②鏁(suǒ):即锁,拘系、囚禁。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新蔡太守寻:不久
B.日就道克:限定
C.及荆、湘疑贰:有二心
D.罗舍人令被:带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时僧辨竟陵部下犹未尽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B.微闻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久方苏尽是他乡
D.背泉坐门虽设常关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与君俱受命南讨,而军容若此,计将安之?
译文:

(2)世祖遣左右往狱,问计于僧辩,僧辩具陈方略,登即赦为城内都督。
译文:


在第Ⅰ卷文言文中,王僧辩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