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村边的野地                张蛰
①我喜欢泡在村东的野地里,有时一群人,有时就我一个。野地很大,杂草、灌木丛生,那些粗细高矮歪直不同的杂树聚在一起,气象万千。在它的西南方向,废黄河一股水流蜿蜒而来,又在它东边很远的地方轻轻滑过朝东北方向平缓流去,河面时宽时窄,水量丰沛,水草丰满。那里有视野更为开阔的田地,村庄都被零星在某个角落里,我们叫它漫河滩。
②野地里,小路纵横交错,说明很多人来过且又走路的习惯不同,但真正泡在这里,一天到晚又见不到一个人影。除了人,村里的狗也来,我在野地里碰到狗的时候比人多,狗来这里东嗅西嗅,有时会对一只野鸡狂追,但从来不会成功,对一闪而过的野兔子,狗却只当没看见。狗跑野地里来干什么?
③其实人来似乎也没什么目的性,我们一群孩子泡在野地里,除了玩爬树捉迷藏,有时会了结一些江湖恩怨,有时会商量到哪块大田地偷生产队的东西,有时会满地里寻找兔子窝和老鼠洞。这些事,在其他地方一样可做,但我们却莫名其妙地跑到野地里来了。了结江湖恩怨,被揍得鼻青脸肿的倒霉蛋,出了野地会自觉说成是自己爬树掉下来磕的,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半点同情,还会被他们咬牙切齿地痛骂:咋不摔死你哩,你就野吧!上野地来,就是为了给挨揍找个好借口吗?在野地里商量偷生产队的东西,偷来再跑到野地里分赃,在哪里不能商量不能分呢?我们习惯性地选择了野地。还有秋天,我们在野地里从老鼠洞中挖出的黄豆,每个人脱下裤子装都装不完,但在大田里同样如此,我们为何喜欢来到野地里找?为什么?
④更多时候,我们在野地里无事可干,像狗一样到处闻闻嗅嗅,无目的地到处走动,或是忽然卧倒在杂草丛里看一尘不染的蓝天。不知是谁最先想起来的爬树,先是爬到树上捉迷藏,后来我们爬到树上去发呆,每个人都茫然地抱着树干坐在树杈上,猴子一样东张西望或什么也不望。有一回田鸭子兴奋地发现远处走来的是自己的爹,立时扯起肚皮拚命嚎叫,但很快发现努力没有意义,嚎叫声刚出嘴就被风收拾了。后来我们越爬越高,但能爬到树梢的只有宁五,他能爬到十几米高的地方,把自己挂在树枝上被风摆来荡去地像个驴屎蛋。
⑤感觉自己长大后,我更喜欢一个人呆在野地里,一个人呆着,能听到树上的鸟叫,再多的鸟同时叫也能听得出不同。我能听出哪只鸟的叫充满饥渴,哪只鸟的叫充满快乐。我还能听得出鸟对话与鸟自言自语的不同,清晨鸟叫得清脆,黄昏鸟叫得兴奋。有时候,一朵云都从视野里消失了,一只鸟的叫声却没停息。我一个人爬到树上眺望的时候,总觉得东边的漫河滩虽然看起来阔大,但实际上很小。漫河滩的尽头是什么呢?我会问自己。我爬树,爬得越高,觉得天空越远。一个人既远离了地面又远离着天空时是惶急的,有无法自信的恐惧。
⑥受了委屈,不高兴,觉得无聊,不知道到哪儿去,我溜溜达达就到了野地里。我喜欢一个人跑到野地里听动静,露水的叭嗒声,野鸡踩在草丛和落叶上的脚步声,兔子啃啮青草的窸窸窣窣声,鸟起飞时拍打翅膀的呼喇声,都能让我平复不安。许多少年才有的烦恼,都是野地里的风抹平的。我用一根青草去抽打另一丛青草时,痛苦就消失了。我夸张地躺在草丛里,正莫名苦恼地睁大眼睛,一群人字形的大雁忽然此起彼伏地叫着从野地上方飞过,立马一身轻松。
⑦有段时间,我百思不解一个问题,这片野地都如此草肥树茂,庄稼地里产的粮食怎么就不够人吃呢?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挨饿受冻吗?没有人会告诉我答案,而且也无法向大人讨要答案。有一回,饭桌上啃着既黑又硬的窝窝头,我试探性地问了一句:那片野地从哪儿来?二哥瞪了我一眼:吃饱一边玩去!父亲更是永远沉默。
⑧我们的少年时代就像被大人遗忘了一样,除了一口吃喝和衣不遮体的穿戴,其他的一切交给了我们自己。我们满世界游荡,见风而长。宁五学会了生吞鸟蛋,拴柱学会了剥刺猬,我学会了抓兔子……我们大呼小叫地在野地里跑过,在树上闲荡或是发呆,时光从琐碎的落叶、干草尖慢慢流走后,我们的小胳膊小腿也在鸟鸣与露水里悄然拔节。这个过程里所有来自内心的悸动,最终帮助我们解决的,都是村边的野地。野地收容了我们所有的秘密,安抚了我们最初对世界的恐惧,它用自己的有声世界和无声言语悄悄地照亮了一群少年幽暗的心门。
⑨野地是伟大的。
⑩我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虽然缺吃少穿,却有幸拥有一片荒芜的野地,在无意间接受了它最完美的自然启蒙教育,这是今天生活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孩子再也难以享受到的自然待遇。今天,还有多少少年能在自家门外拥有一片自在的野地呢?
11在这个冬日,在灯下,我似乎又听到冬天的风从野地里呼啸而过的声音。雪厚厚地覆盖了整个漫河滩,河水停止流动,野地一片寂静,那些巨大的无叶树冠在风里晃动,正有雪被风雾一样地扬起,鸟都躲在了村庄里,兔子都躲在了雪下的干草窝里。我驻足而立,小手冻得老高,脸蛋赤红发黑,正看一群同伴在风里向野地里跑过去。野地更野。
(选自2014年12月19日《文汇报》 ,有删改)
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甩”的精妙之处。
有人说第④段末句中的比喻用得不好,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作用。
从全文看,第⑦段有何作用?
对第11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想象冬天沉寂而富有活力的野地,进一步丰富了内容,拓宽了意境。
B.以“鸟”“兔子”都躲起来反衬年少时的“我”与“同伴”的勇敢、野性。
C.“野地更野”既表达对少年生活、同伴的怀念,又包含对村边野地的神往。
D.这一段景物描写丰富多样,画面开阔,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极富感染力。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野地是伟大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用计算机模拟逃生
俗话说,人的行为是最无法预料的。如今这一说法受到了模拟群体恐慌的计算机模型的挑战。群体恐慌现象导致无数人在火灾或人群拥挤中丧生。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家认为,人群在紧急情况下的运动可以用方程式表达。这一计算机模型可以估计出从建筑物里疏散人群要用多长时间,以及有多少人可能被困或丧生在建筑物内。这一复杂数学模型中的各项因子取自工程手册、有关人群灾难的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
与正常情况相比,处于恐慌中的人群移动起来要快得多。开始人群挤成一堆,互相推搡,导致出口堵塞。接着,跌倒或受伤的人阻碍了人群的移动,使得人群更为恐慌。在这个时候,人群变得和兽群一样,大家为了求生向前冲,却忽视了其他的出口,因此常常带来悲惨的结果。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大学和厄特沃什大学以及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的科学家,运行了一个模拟足球观众席上逃亡人群的程序。这个包括200人的人群试图通过一个1米宽的出口逃生。他们发现,不安的人群在出口周围集成了弧形。当方程式中的恐慌因子P增大时,弧形会逐渐压紧,导致那些被挤入出口的人纷纷倒地,从而进一步阻碍人群的疏散。这些研究者把这种情况称为“欲速则不达效应”。他们说:“在发生火灾时,这种情况尤其让人觉得可悲,人们慌乱逃生反而会减少自己的生存机会。”他们建议说,除了确保建筑物有足够多宽敞的出口以便快速疏散人员之外,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物时还应该在出口之前设置不对称的圆柱,来防止人群形成危险的弧形。建筑设计师应该保证出口走廊没有相对开阔的地方。这样的开阔处会使人流速度降低大约五分之一。因为人们到达开阔地带时,总会设法挤到他人的前面去,而当走廊重新变窄时,就会导致危险的拥挤。对于处在恐慌人群中的人员,研究人员建议说,把个人主义和群体本能结合起来是逃生的最佳方法——一方面留心最近的出口,同时注意观察其他人是否也找到了出口。
1.对“用计算机模拟逃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计算机技术直接帮助人们从灾难中逃生。
B.用模拟灾难发生时的情景训练人们逃生的本领。
C.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人群逃生时的状况作数学上的测算。
D.运用数学手段帮助足球场上遇到灾难的人们脱离现场。
2.下列理解与原文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文中的“计算机模型”和“数学模型”含义相同,均指计算机模拟逃生的程序。
B.计算机可以通过模拟群体恐慌估算出人群疏散的时间。
C.恐慌程序很高的逃生者,在随人群向前冲的时候,通常连其他出口也注意不到。
D.“欲速则不达效应”指的是逃生时人群的疏散速度越慢,拥挤程序就越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灾难发生场地的出口处,及时将压紧的弧形疏松开,将能避免许多逃生者被挤压致死或被踩死。
B.方程式中的恐慌因子P与人群的拥挤程序成正比,与人群的疏散速度成反比。
C.解决群体恐慌现象的措施之一是保证建筑物的出口走廊没有相对开阔的地方。
D.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家认为,用计算机模拟逃生可以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组学是指在大规模水平上同时研究一系列的蛋白质的性质,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分子量大小、翻译后的修饰、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等特性,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目前,新发现的人类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至少有一半功能是未知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正可以完成这样的目标。
蛋白质组学有两种研究策略。一种可称为“竭泽法”,即采用高通量的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分析生物体内尽可能多乃至接近所有的蛋白质,这种观点从大规模、系统性的角度来看待蛋白质组学,也更符合蛋白质组学的本质。但是,由于蛋白质表达随空间和时间不断变化,要分析生物体内所有的蛋白质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另一种策略可称为“功能法”,指对特定时间、特定环境和试验条件下基因组所表达的蛋白质进行研究。蛋白质组学研究最基本的实验手段就是利用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 ional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2DE)检测机体或者细胞蛋白质表达的情况,其分辨率是非常高的。利用质谱(MS,mass spectrometry)对蛋白质进行鉴定,也被广泛应用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
蛋白质组学在人类疾病的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我们用PCR和杂交法等实验方法研究基因组可以发现:一旦基因组发生碱基的缺失、增加或者突变,使表达的蛋白质结构产生异常,从而使蛋白质的功能发生改变,就会导致疾病产生。如突变的基因使β—血红蛋白和六位上的Clu变为Val,导致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生。大多数疾病发生的机制很复杂,作为细胞中的活性生物大分子,蛋白质表达水平改变、异常蛋白质的出现与疾的发生和发展是直接相关的。对于大多数疾病来说,往往不只一个或几个蛋白质的变化,参与疾病过程的蛋白质的数目是很大的,因此研究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异常蛋白质的情况,对全面阐明疾病的病因是非常重要的。
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扩张性的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的疾病患者和正常人有25种蛋白质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差异。对于与这疾病相关的几十种蛋白质,我们可以进一步用免疫组化、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确认它们与疾病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在疾病中的作用。
蛋白质组学在人类疾病研究方面为 们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尽管它还处于刚刚起步的不成熟期,很多技术还有待完善和发展,但它的潜力是不可低估的。蛋白质组学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也必然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1.下列选项中对“蛋白质组学”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可以通过研究某种蛋白质的性质与功能来实现。
B.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分子量大小、翻译后的修饰、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等特性。
C.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人类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进而了解疾病发生的机理。
D.我们可以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来解释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和扩张性心肌病发生的原因。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竭泽法对生物体内尽可能多乃至所有的蛋白质进行分析研究,这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
B.功能法研究是一种针对性较强的研究,但由于研究的蛋白质数量有限,其研究结果不符合蛋白质组学的本质。
C.疾病发生时,蛋白质的性质与功能会有所改变,其原因是蛋白质发生了缺失、增加或者突变。
D.大多数疾病的发生与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改变、异常蛋白质的出现有直接关系。
3.不属于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实验手段的一项是()
A.用PCR和杂交法研究蛋白质的改变。
B.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检测机体或者细胞蛋白质表达的情况。
C.利用质谱对蛋白质进行鉴定。
D.免疫组化,酶活性测等方法。
4.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它将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B.我们一旦确认了几十种与扩张性心肌病相关的蛋白质以及它们在疾病中的作用,就可以彻底治愈肌病。
C.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实验手段各有用途,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各种手段应当整合互补,多种技术并存。
D.人类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还有很多是我们不了解的,我们研究技术也还不够完善,因此,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道路还很漫长。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具特色的新型种植(节选)
辐射育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奇的种植技术。它利用各种射线(如X射线、中子等)照射农作物的种子、植株或某些器官和组织,促使它们产生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需要的可遗传优良变异,培育而成新的优良品种。经过这样的技术种植,一个青椒重量可以达到500克,玉米能够结出7个棒,黄瓜可以长到半米高,而美丽的花卉也都神话般地发生变异,“串红”本是一串串地开花,在这里可以满株开花,如同一座小塔。“万寿菊”本是单层的四瓣花,这里开出的花却变成了多层的六瓣花。“矮牵牛”也会由原本开红色的小花,变成花朵增大,而且一株可以开出红、白、粉等多种颜色的花朵。
具有很高能量和极强穿透力的射线,在照射种子之后,可以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断裂,使它的位置、结构和基因分子发生变化。而农作物的各种特性都是由染色体的基因分子决定的,所以,射线照射使种子细胞染色体基因发生变化的结果,会导致生物体的特性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射线还可以引起与细胞质有关的遗传性核外变异。两种作用的汇聚使辐射育种产生了奇异的特性。
利用辐射育种,可以使农作物变异率比自然变异高出几百倍以至上千倍,而且产生的变异特性是多种多样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能够通过产生的各种变异而生成许多新的品种。例如,用射线照射过的蓖麻,生长期可以由原来的270天缩短到120天,形成生长期短的新品种。辐射育种能够改变农作物品种单一的不良性,克服原有品种的缺点,还可以使发生的变异特性很快稳定下来,大大缩短育种过程。此外,辐射育种操作简便,只要把种子或植株放在射线源附近照射,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育种技术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近年来,人们除了利用地面上可以产生射线的装置对种子进行辐射之外,还想出了许多办法来,充分利用太空中强烈的超高能宇宙射线和其他太空物理条件进行种子诱变,使辐射育种有了新的发展。航天飞机等飞行器将种子送上太空,植物种子经过宇宙射线的辐射和微重力的影响,就会加速培育过程。同时,还能够培育出在常规育种条件下不易产生的变种。因此,经过太空辐射育种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作物所含的蛋白质、维生素的含量也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11期《别具特色的新型种植》)
1.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辐射育种的优越性的一项是()
A.使农作物变异率快速提高
B.加速农作物的品种改良与稳定
C.操作方法简便灵活
D.使细胞内的染色体发生断裂
2.联系上下文,下列对“两种作用的汇聚使辐射育种产生了奇异的特性”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农作物的各种特性由染色体的基因分子决定,射线照射改变了染色体的基因,从而改变了生物体的特性。
B.种子细胞染色体基因发生变化以及遗传性核外变异的共同作用,能够使农作物通过产生的各种变异而生成许多不同质的新品种。
C.射线照射引起的与细胞质有关的遗传性核外变异,同样能改变生物体的特性。
D.蔬菜的产量大大提高,花卉的花瓣增多,花朵增大,花枝更加繁茂,花色更加多彩,这些都是辐射育种产生奇异特性的表现。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辐射育种是人类种植史上的一次革命,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种植技术将向着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
B.辐射育种与其他育种技术相结合,其产生的效果比单独进行辐射育种更为理想。
C.植物种子只有经过宇宙射线的辐射和微重力的影响,才能够培育出变种。
D.太空辐射育种不但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寂寞的浯溪
①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
②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漫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永州刺吏,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他本来想放下行李,掬一口水喝喝,或者洗洗双脚,但是他忽然惊呆了,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阴,灰暗的心境一下为之明亮,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而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子又觉得自己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之间变得那么渺小。
③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浯”字而情形毕现,他尽管远离了高官厚禄,车水马龙,皇城大气,但天地之大,总有一块小小的地方是可以安放和融会我的心灵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王气触摸不到的地方,我拥有一块小小的无名之处。
④于是浯溪成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关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⑤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之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言而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
⑥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留连忘返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了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在虚无中搀杂着沉重,在缥缈中偶尔跳出一声叹息,在归途时而张望,在空灵中排挤着一丝无奈。我站在那个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                 (原载《散文》2003年第5期,有删改。)
19.“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答:                          
20.本文题为“寂寞的浯溪”,从全文看,浯溪的寂寞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21.阅读全文,概括元结政治和文化反叛的内容。
①政治反叛:                             
②文化反叛: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文以叙述和描写元结在浯溪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在皇权统治下悲惨的命运。
B.本文语言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多用排比,既使句式整齐,语势增强,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C.“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突出了元结由“大我”到眼前的“小我”之间变化的过程,是自我认识的深化。
D.“我站在那个地方,……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生动地描写出作者对元结的同情和理解,也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之情。

E.全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动地展示出古代文人隐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半归隐”文化产生的背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呢?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200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031亿美元,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同时也成为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商品供应商。于是,美国政府和美国的制造业今年频繁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有意压低人民币汇价来促进出口,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且抢走了大量美国工人的饭碗。
此外,由于中国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吸引了许多美国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美国也以此指责中国在“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另一方面,提高美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投资成本和使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以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目前国内流行的这种理解方式只是看到了美国的表面意图,还没有真正洞察到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战略考虑。
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制造业工人高失业率的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传统制造业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的问题。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宗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也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
由此可见,美国人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聪明的美国人怎会不明白这些简单道理呢?
如果美国政府真想缩小美中贸易逆差,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放松对中国进口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管制就能做到。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是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中国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时期,需要进口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但美国至今以种种理由限制中国的进口,不准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这些产品。
因此,要真正理解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意图,就必须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上来分析。众所周知,目前美国已把中国看作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就必须遏制任何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并且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把人民币升值问题放在这一战略背景上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其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策略,美国当初就是通过逼迫日元升值最后实现其阻击日本经济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挑战,美国想在中国故伎重演。                   
       (选自《国际金融报》)
7.对第3段中“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一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中国的生产优势对美国工业的影响之大
B.说明现在美国工业基础的薄弱是中国造成的
C.说明美国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D.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的发展构成威胁。
8.对“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B.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C.减少中国产品出口对美国制造业造成的损害
D.阻止中国经济的发展,永远保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人民币汇率低,所以中国出口的产品成本低,在美国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B.要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一方面人民币要适当升值,另一方面美国政府要放松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
C.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传统制造业产品,这表明将传统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是美国的一个策略。
D.即使人民币升值,美中贸易逆差缩小,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仍然存在。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外资的引进及中国产品的出口都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B.平衡贸易往来,根本之策不在于人民币的升值,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
C.希望进一步发展本国的传统制造业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的 重要原因之一。
D.美国曾逼迫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阻,历史的相似提醒中国要谨慎对待和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