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于我少年时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而来。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读《三名臣书牍)《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这在当时是一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办报.经营蚀本,债台高筑,几乎自缢。父亲梁济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难。儿子梁漱溟年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生活。”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1906年夏天,13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地址在地安门外明清两代兵将局旧址。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实的5年半的读书时光。
韶华壮志,书生意气。梁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梁漱溟先生认为,“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也许人们难以预料,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无论在人生问题上或在中国问题上,我在当时已能取得住在北中国内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的自学资料。我拥有梁任公先生主编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和《民立报》等。这都是当时内地寻常一个中学生所不能有的丰富资料。”
西海西沿2号,梁漱溟先生的老宅。
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
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父亲梁济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遗言:“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他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如果说今日中国不少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那一点儿不奇怪。但是,生逢乱世,饱经扰攘,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却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者,乃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是也!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父亲的信任且放任只是建立在梁漱溟少年时的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受嘉赏的基础上,可见这个“民主家庭”奉行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
B.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亲历清末、民国时期的动荡,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带着对旧世界的眷恋投积水潭自尽。 |
C.旧居遗址的描写,在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中。烘托出梁漱溟先生的成熟智慧和不卑不亢,并引出后文先生对未来人生的思考。 |
D.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认为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深厚”。 |
E.安福胡同、地安门中学、西海西沿2号,这一个个地方勾勒出梁漱溟先生的生命轨迹,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代大师的成长。
(2)梁漱溟先生对自学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概括。
(3)在梁漱溟先生的人生里,父亲对他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4)生逢乱世,父亲梁济带着“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疑问投湖自尽,梁漱溟却坚信世界一天一天往好里去。做法不同,但都称得上“中国的脊梁”。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民工王乐的幸福
徐国平
王乐几乎每天都是这样,起得很早,回去很晚。
连阴了数天,太阳终于露出了那张久违的脸面。阳光一照,王乐就感到自己的腰舒服了许多。他拎起背包,在路边的小吃摊上吃了两个包子,喝了一碗热粥,匆匆填饱肚子,正准备招揽一天的生意,裤兜的手机响了。掏出一看,是媳妇打来的。媳妇叽叽喳喳,就跟老家树头上的喜鹊似的,说娘的病治好了,今天就出院。女儿小丫也考上了名牌大学。
王乐一听,黝黑的脸上顿时绽出道道笑容。他边走边举着那部破手机,咧着大嘴,兴奋地吆喝着,招惹得路人都用一种怪怪的目光盯着他,还以为他中了福利大彩。王乐不管这一切。他觉得城里人整天都紧绷着脸,给个金元宝也不知足。
王乐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干过瓦工木工粉刷工,还送过液化气疏通过下水道,都是些脏活儿累活儿。可以说,攒下的每张票子都能拧出汗珠子来。
王乐当初离家进城打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攒钱给娘看病,给宝贝闺女小丫赚足学费。所以,人一进城,就像头拉上磨的驴,没白没黑,拼上劲儿干。只是天天超负荷地劳累,把腰累垮了,每到阴天下雨就疼痛不止。气得王乐骂自己熊包,钱没挣多少,先把腰给搭上了。他没敢跟媳妇说,疼得忍不住,就贴几贴止痛膏。
后来,太重的活实在干不了,王乐就主要给人家掏下水道。每天背着包,拿着个二手的电喇叭,走街串巷喊“换水管,修马桶,掏下水道哎”。活儿也不多,有时喊了一天,也喊不到一桩生意。王乐最怕闲着,人闲着心里就上火。他想着法子四处蹭活儿干。工钱再低活儿再脏也不嫌。夜晚,疲惫不堪的王乐躺在床上,数着一张张带着汗臭味的钞票,忘掉了浑身的劳累和伤痛,忘记了城里人的白眼和冷漠。
王乐掏了一年多的下水道,遇上客气的,给杯水喝,给根烟抽。多数人都是不冷不热,好像他专门来骗他们钱似的。有一次去一户人家,忘了换鞋,那家的女主人马上变了脸把他喊住,说脏了地板。他只好退回来,光着脚进去了。还有一次,王乐掏下水道,缺了一个管件,坐公交车去买。一上车,乘客就翻着白眼捂着鼻子躲着他,甚至有人牢骚满腹地抱怨司机,啥人也往车上放。他的脸憋得跟猪血似的,一声不吭下了车。此后,宁愿跑断腿,也不再坐公交。王乐渐渐开始厌烦那些城里人。有一回,他被一个手拿苹果手机的胖子雇去,往五楼新居搬沙发。刚弯腰搬起一个,胖子就在一旁牛气十足地嚷嚷,小心,你知道这套沙发是多少钱买的,划破点皮你都赔不起。一股怒气直冲脑门,王乐两手一甩说,不干了!气得胖子骂咧咧说,怕不给钱啊?一个农民工,摆啥臭架子!
听完媳妇的电话,王乐心里就像一块巨石落地,轻松了许多,腿脚也欢快起来。摁开电喇叭,喊了没多会儿,生意就来了。雇主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人。女人的家很宽敞,收拾得也很利落,只是整个卫生间惨不忍睹,透着一股刺鼻的恶臭。王乐踮着脚进去,查看了起来。
女人皱着眉头说,找人修了好几次,还是堵。
王乐只顾低头找毛病没吱声。半天,他才对女人说,是主管道堵了,很费劲。先前几个修的都是糊弄了事,根本就没把里面的堵塞物清理干净。女人很爽快,也没跟王乐计较工钱。王乐便掏出工具忙活起来。
女人很热情,也不怕脏,不时给王乐打着帮手,还跟王乐唠起家常。女人是一家公司的会计。男人在外地部队工作。她开玩笑说,进城都十几年了,浑身的那股土腥味还没洗掉呢。王乐听得耳热,也没了先前的拘束,边干活边跟女人唠起自己的老娘和闺女。
活儿干了一半,女人的手机响了,是她老板打来的,让她马上去一下。女人抱怨地说,不是说好今天歇班吗?见女人要出门,王乐知趣地收拾起工具,说,要不明天我再来吧。女人摇摇头,你不修好,怎么就走呢?王乐说,你家里没人,我呆在这儿咋行呢?女人一笑说,你一个大男人,不会是因为一个人感到害怕吧。王乐知道她是在开玩笑,就解释,我一个陌生人留在你家,万一你家丢了什么东西,怕不好说啊。女人哈哈一笑,不会的,我一看你就是个实在人,你放心,工钱我先付给你,你修好了,带上门就行了。女人走时特意又说,活脏,干完了冲冲澡,太阳能有热水,很方便。
王乐许久才缓过神来,知道女人不是在开玩笑。悄然间,觉得眼睛里有温热的东西涌出来。自从进城,王乐好久没落泪了。
王乐将下水道仔仔细细疏通好,又把卫生间清理得干干净净。女人还没回来,他踮着脚走到客厅,茶几上放着女人留下的工钱。他只看了一眼,轻轻关门离去。
走出楼梯口,王乐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掏出手机,对媳妇扯开嗓门说,我今天太幸福了,遇到了一个好人。随即,就絮絮叨叨起那个女人。
王乐最后说,他没拿女人的钱,只能用这种法子来表示自己的感激。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写民工王乐在城里的打工生活,其中既有辛苦和烦恼,也有快乐和幸福,反映了农民工多彩的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
B.小说第二段开头写到了久违的太阳,这简洁的写景衬托了主人公王乐喜悦兴奋的心情,为下文写王乐媳妇打电话报喜作了很好的铺垫。 |
C.王乐“觉得城里人整天都紧绷着脸,给个金元宝也不知足”,这其实是王乐对城里人的一种偏见,这种偏见是他受到城里人歧视后产生的。 |
D.王乐进城打工的目的很简单,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腰累出了毛病,还到处遭遇城里人的白眼和冷漠,忍辱负重,精神痛苦。 |
E.这篇小说围绕王乐的打工生活,重点叙写他的“幸福”经历,中间插叙了其它事件,人物不多,情节也比较简单,但反映的主题却相当深刻,令人深思。
(2)小说中间插叙了王乐打工期间被城里人歧视的几件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民工王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写民工王乐主动放弃应得的工钱作为对女主人的感激,对王乐的这种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学现代化社会价值的思考
儒学现代化的学术讨论一般认为始于八十年代中期。其实早在1921年,梁漱溟撰写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就提出了力求儒学在当代重建的观点,明确提出了儒学现代化的问题。张君劢的《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一文,更是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没有儒家思想的复兴是不可能的,如儒家的道德价值、性善及修身方法可以看作是永恒的真理。可知,儒学现代化的问题早已引起了许多知名学者的关注。
但是,在中国儒学现代化的问题依然有许多不明之处。对于儒学现代化的问题,笔者研究发现:第一,儒学本身就包含相当多的现代元素,如和谐论述、道德论述,犹如张君劢所言,这些儒学思想是永恒的、普世的真理;第二、儒学所体现出的道德责任的自觉关怀,本身正是现代化需要的,而当代真缺乏的思想自觉;第三,儒学中某些经过重新诠释符合现代化需要的思想内容。由此可知,儒学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儒学早已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最基本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所以,儒学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任何文化都不能替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精髓。也就是说,儒学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不仅过去存在,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
早有学者指出:中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社会弊端与中国当代社会冷落儒家思想有相当的关系。当然,文化大革命对儒家文化更是毁灭性的打击,致使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黯然失色,导致了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断层。因此,今天重提儒学现代化的问题更是当代社会民族振兴、民族精神传承的迫切需要,否则,也就没有真正的中国现代化。这就是儒学现代化的真正的社会价值之所在。
那么,儒学现代化的路径到底该如何去探求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找出儒学中的现代元素以及普世思想加以系统梳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如和谐社会理论,笔者认为儒学和合文化是其理论的主要养分。其次,对于儒学中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内容,可择其精华,重加诠释,亦完全可以运用于现代社会。
毫无疑问,儒学中所蕴含的民族凝聚力内容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它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离开了儒学谈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就等于营造空中楼阁,绝无可能。我们相信:儒学现代化将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内容;儒学现代化也同样是中国人在现代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摘编自《论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内核之儒学特征》) 下列关于儒学现代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张君劢在其文化著作《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儒学现代化的问题,认为儒家思想的复兴是有助于中国现代化的。 |
B.尽管儒学现代化的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已引起许多知名学者的关注,但大家都认为儒学现代化的学术讨论从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 |
C.基于儒学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儒学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要找出儒学中的现代元素以及普世思想加以系统梳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
D.儒学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任何文化都不能替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精髓,是中国人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当代社会曾冷落了儒家思想,我们的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令真正的中国现代化也就很难实现的社会弊端。 |
B.尽管儒学早已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最基本的精神支柱,但我们在儒学现代化的问题上仍然存在不理解的东西。 |
C.重提儒学现代化的问题,不仅是为了实现儒学现代化的真正的社会价值,更是当代社会民族振兴、民族精神传承的迫求需要。 |
D.离开了儒学就无法探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因为儒学中所蕴含的民族凝聚力内容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最基本的要素。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思想中蕴含的真理,本身就包含相当多的现代元素,其所体现出的道德责任的自觉关怀,经过重新诠释符合现代化需要。 |
B.因为儒学现代化的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所以儒学现代化也已经理所当然地得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内容。 |
C.对于儒学中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内容,我们要择其精华,重加诠释,使其完全地运用于现代社会。 |
D.造成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黯然失色的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大革命对儒家文化的毁灭打击。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我看文化热
王小波
①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前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社会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郓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如此看来,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但我不愿把别人想得太坏,所以就说,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的玷污。我们文化人就如唐僧,俗世的物欲就如一个母蝎子精,我们可不要受她的勾引——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②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哪种观点更对。但就现在人们呼吁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个历史时期,但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佛罗伦萨,那里满街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是种人文的成果。佛罗伦萨还有无数的画廊、博物馆,走进去就可以看见当时的作品——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由于这些人文的成果,才可以说有人文精神。倘若没有这些成果,佛罗伦萨的人空口说白话道;“我们这里有过一种人文精神”,别人不但不信,还要说他们是骗子。总而言之,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对某个时期全部人文成果的概括。
③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
(选自《沉默的大多数》,有删节)作者批判的观点是什么?他针锋相对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七里茶坊(节选)
汪曾祺
天已经很黑了,房顶上的雪一定已经堆了四五寸厚了,我们该睡了。
正在这时,屋门开处,掌柜的领进三个人来。这三个人都反穿着白茬老羊皮袄,齐膝的毡疙瘩。为头是一个大高个儿,五十来岁,长方脸,戴一顶火红的狐皮帽。一个四十来岁,是个矮胖子,脸上有几颗很大的痘疤。戴一顶狗皮帽子。另一个是和小王岁数仿佛的后生,雪白的山羊头的帽子遮齐了眼睛,使他看起来像一个女孩子。——他脸色红润,眼睛太好看了!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根六道木二尺多长的短棍。虽然刚才在门外已经拍打了半天,帽子上、身上,还粘着不少雪花。
老刘小声跟我说:“是坝上来的……是赶牲口的,——赶牛的。你看他们拿的六道木的棍子。”随即,他和这三个坝上人搭起话来:“今天一早从张北动的身?”
“是。——这天气!”
“就你们仨?”
“还有仨……在十多里外,两头牛掉进雪窟窿里了。他们仨在往上弄。俺们把其余的牛先送到食品公司屠宰场,到店里等他们。”
“这样天气,你们还往下送牛?”
“没法子。快过年了。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他们把粑粑头放在火里烧了一会,水开了,把烧焦的粑粑头拍打拍打,就吃喝起来。
我们的酱碗里还有一点酱,老乔就给他们送过去。“你们那里今年年景咋样?”
“好!”高个儿回答得斩钉截铁。显然这是反话,因为痘疤脸和后生都噗嗤一声笑了。
“不是说去年你们已经过了黄河’了?”
“过了!那还不过!”
老乔知道他话里有话,就问:“也是假的?”
“不假。搞了“标准田’。”
‘啥叫‘标准田’?”
“把几块地里打的粮算在一起。”
“其余的地?”
“不算产量。”
“坝上过‘黄河’?不用什么‘科学家’,我就知道,不行!”老乔向我解释:“老刘说的是对的。坝上的土层只有五寸,下面全是石头。坝上一向是广种薄收,要求单位面积产量,是主观主义。”
老乔把烟口袋递给他们:“牲畜不错?”
“不错!也经不起胡糟践。头二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夜战,把牛牵到地里,杀了,在地头 架起了大锅,大块大块煮烂,大伙儿,吃!那会吃了个痛快:这会,想去吧!——他们仨咋还不来?去看看。”
高个儿说着把解开的老羊皮袄又系紧了。
疸疤脸说:“我们俩去。你就甭去了。”
“去!”
他们和掌柜的借了两根木杠,把我们车上的缆绳也借去了,拉开门,就走了。
听见后生在门外大声说:“雪更大了!”
老刘起来解手,把地下三根六道木的棍子归在一起,上了炕,说:“他们真辛苦!”
过了一会,又自言自语地说;“咱们也很辛苦。”
老乔一面钻被窝,一面说:“中国人都很辛苦啊!”
“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我老是想着大个儿的这句话,_心里很感动,很久未能入睡。这是一句朴素、美丽的话。
半夜,朦朦胧胧地听到几个人轻手轻脚走进来,找睁开眼,问:
“牛弄上来了?”
高个儿轻轻地说:
“弄上来了。把你吵醒了!睡吧!”
他们睡在对面的炕上。
第二天,我们起得很晚。醒来时,这六个赶牛的坝上人已经走了。小说第一节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说“中国人都很辛苦”;结合全文看,为什么这么说?
有人认为小说《七里茶坊》中写的那些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支柱。结合选文,试作探究。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叫作‘发扬国光’”“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运用了何种修辞?
。选文第三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写这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