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别在被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
①近有媒体提起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分析的是看起似乎矛盾的“红会现象”:一方面这个组织遭遇信任危机,雅安地震后的募捐遭遇一片骂声,一方面却能收到价值超过5.66亿元的社会捐赠款物,占所有捐款的53%以上。该文的结论是:中国红十字会尽管遭遇信任危机,但在社会上仍有相当高的信任度。网络舆情与现实民意之间,有着巨大差异。
②这个判断触及了人们常有的一个认知误区,即容易放大网络舆情,尤其是整天生存在微博中和习惯从网络中获取信息的人,更容易把网络舆情当成全部民意,从而对中国社会作出有很大误差的判断。对这种断裂,一个网友说得非常好:看微博感觉明天社会就要乱了,去菜场兜一圈又发现,啥事儿也没有,一百年也不会乱。
③确实如此,就拿微博说,身在其中的人每天从中接受到的都是负面信息和负面情绪:拆迁悲剧、红会丑闻、人伦惨剧、官员吃喝、公车私用、群体性冲突、警察打人、企业污染等,仿佛身边到处都是坏消息。其实,现实生活远非都是这些,网络舆情需要重视,但不要误以为网络上的声音就代表了民意,那至多只是民意的一部分。
④中国有10多亿人,上网的人毕竟不是多数,而且,多数上网的人其实也并不发言,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代表性很有限。
⑤生活在网络世界的人,易把网络声音当成“多数民意”,这是环境形成的幻觉。人们的视界大多狭隘和封闭,习惯把自己生活的环境当成整个世界。整个生活在网络中,通过刷微博获取信息,在论坛中与人交流,很容易就把新媒体和社交平台这些虚拟平台想象成中国的舆论场,以为它们代表着中国的“多数民意”了。因为微博上负面情绪比较集中,就误以为中国的基调就是负面的;网络上坏消息处处可见,就以为社会处处都是坏消息;微博上整天群情激愤、充斥着浓烈的仇富仇官情绪,就以为这个社会已经分裂和混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⑥这是典型环境造成的错觉,其实,中国远比网络所呈现出的舆情要复杂得多,民意远比网络更多元。网络舆论场,只是中国民意舆论场的一部分,因为这个舆论场最积极最活跃,最有话语权,也最有影响力,我们常常误以为这里就是民意的全部。
⑦意识到网络舆情的局限性,并不是漠视它,而是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声音并非民意的全部,只是一部分。只因网络的强大,让那部分片面的、情绪化的声音放大了,甚至在传播中扭曲了。
⑧当下,因为网络表达的途径最畅通,人们的表达过于依赖网络,网络声音就被过度放大了。别在被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这对于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非常关键。有必要明白,网络上的中国也不是真实中国的全部。拓展多元的表达途径,让人们有话有处说,有理有处讲,有更多的地方去表达,在人大表达,在媒体表达,在法庭上表达,当一个社会不那么过度地依赖网络,不是什么都逼到“到网上发个帖子”、“到微博上吸引关注”时,也许网络才不会那么亢奋。
选自2013年5月3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远比网络所呈现出的舆情要复杂得多,民意远比网络更加多元。
B.网络舆情与现实民意之间,有着巨大差异,网络舆情常常是片面的、情绪化的,具有局限性。
C.中国人有话无处说,有理无处讲,只能选择依赖网络表达负面信息和负面情绪。
D.拓展多元的表达途径是避免网络舆情被放大的有效途径。

为什么说网络舆情往往是被放大的。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分析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现代社会似乎热衷谈论“大师”,越没有“大师”的时代越热衷于谈论“大师”,这也符合以稀为贵的市场原则。但“大师”,尤其是人文类的“大师”,一定是通人,而不仅仅是“专家”。但人为的学科分割,根本不可能产生“大师”,只能产生各科“专家”。学术文化真正的全面继承与发展,靠的是“大师”而不是“专家”。“专家”只是掌握专门知识之人,而“大师”才是继往开来之人。缺乏“大师”,是学术危机的基本征象。
这段话支持的观点是:

A.没有“大师”,社会就不可能进步
B.社会关注错位,并不存在所谓的“大师”
C.人为的学科分割导致了社会缺乏“专家”和“大师”
D.“专家”不一定是“大师”,而“大师”必须是一个“专家”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这段文字主要在告诉我们( )。

A.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 B.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
C.人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D.明天的生活是变幻无穷的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从古至今都没有长生不老的人,但每个人的寿命都极不相同,从生物学和医学上来看,人类的寿命应该有一个生物学上的最大值,不过目前尚不能确定人类的最高寿命有多高。
这一段话主要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人的寿命( )。

A.是无限的 B.究竟有多高我们是无法知道的
C.应该有极限,但目前还未被发现 D.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高新技术的发展,应包括健全其抗御“灾害”的功能。但迄今为止,高新技术进步并未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因此,频频出现难以预料的尴尬局面。海湾战争中,美国“爱国者”导弹命中率并不是100%,美军启用的高新技术武器竟然演出过误伤多国部队的“悲剧”。至于一位患关节炎的病人在接受微波治疗时,因重编他的心脏起搏器程序出现问题而致死,更迫使人们正视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
下列对“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理解正确的一是( )。

A.高新技术未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
B.高新技术发展中因不可避免而产生的各种风险事故,影响了高新技术的推广
C.高新技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尴尬局面”对其再发展带来的障碍
D.当今高新技术系统的抗御“灾害”功能不够健全使其在实施中出现的危害性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科技保密而显得更加突出。然而,科学技术的所有发明创造本应是全人类的财富,任何国家、集团或个人都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据为己有。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应该加强对科学技术的保密工作
B.应该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C.对科技的保密是有限的,迟早都要泄漏出去
D.科学技术是全人类财富,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保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