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人居然知道他的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又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可否白费,回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他们坐下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的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
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 (选自《小说选刊》)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
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 |
C.“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黄云山先生认为,我们国内有一个像颜回一样闻名的大师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耻。 |
D.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 |
E.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
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你认为我们应从黄云山先生身上学些什么?
祭孔大典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 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孔大典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乐、歌、舞、礼四种艺术形式上。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它所阐释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将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下列选项中关于“祭孔大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主要在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 |
B.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 |
C.祭孔大典历经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是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
D.祭孔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表演紧紧围绕“礼”而进行。 |
下列对历代祭孔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汉高祖用“太牢"祭祀孔子,祭孔活动逐步升级。 |
B.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是自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工”以后开始的。 |
C.清代,祭祀孔子最为隆重盛大,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
D.民国政府对祭孔的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明令全国各地都要祭孔。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达到了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
B.中国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 |
C.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 |
D.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水性江南
王本道
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出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过诸多骁勇的斗士。许多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所在地也是江南。那么,是什么力量使两种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一地,且生生不息、历千年而不朽呢?
一次重读《老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江南是水乡,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
江南的水,如轻纱薄雾.随风起舞,变幻无穷,滋润得江南的景物风姿绰约,江南的人风情万种。宋祖英的一曲《又唱江南》,浓缩了一年四季江南的秀美景色:“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细雨裹着万重山……”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那无边的波光水影之中,充溢着无边的风月。秦淮河上的桃花渡,莫愁湖畔的莫愁女,瓜洲古渡的杜十娘,西泠桥畔的苏小小,还有惠山的明月、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侬软语,情真意切,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我十分喜欢的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述,琵琶弦乐清丽委婉,典型的水乡音乐优美儒雅,婉转沉静,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江南的水也时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与顽强的性情,也涵养了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其中许多气势恢弘。杭州栖霞岭上的剑门,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是雄伟挺拔,气宇轩昂,占尽风云。那山间的瀑布、涧水,山下的清流,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江南的人,也因为有了“水性”,才有了那种独特的剑气。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与扬州共存亡的史可法……众多仁人志士用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还有,活跃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推向了极致。就连文雅隽秀的女子,在江南“水性”的润泽下,也尽显侠骨柔情,高风亮节。清末的秋瑾就是最优秀的代表。
说到江南的“水性”,还应该涵盖她的秀慧与智巧。江南的水是很有灵气的,正是这灵秀之水,涵养了江南人的那种聪颖与睿智。远的不说,就说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籍的人就占了半数,近当代全国琴棋书画的大师,也大多出自江南。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让人细细地品味着她的如诗如画和似水流年……从全文看,江南的“水性”有哪些?水和江南有怎样的关系?
品读语言,完成分析“江南,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让人细细地品味着她的如诗如画和似水流年……”
(1)分析这句话的修辞手法
(2)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本文把江南的“水性”和江南人的性格联系起来,认为二者存在因果关系,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的构思和你对生活的认识,阐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 倦 的 水
张 炜
①总难忘这样的场景:干旱的地垄不见一丝水汽,庄稼的叶片垂下来,太阳烤了一天。暮色来临,绿色的叶片还没能在夜气里舒展。土地多渴,它们需要水。车水的人到远处去了,到更需要水的地方去了。这里只有等待他们归来之后,才有可能让一点珍贵的水濡湿这焦干的土末。这里需要解救,这是一个角落,它不是大片的土地。可是角落也会干渴。
②等啊等啊,天完全黑下来,第一颗星星出现了。车水的人大概被第一颗星星所牵引,来到水井旁。很深很深的井。上面有一架老式辘轳,发出吱吱纽纽的声音。他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没有来得及浇灌、苦苦等待的干旱庄稼。他是一株烟草、一株玉米。他伏到井上,发现水在很深很远的底层,像一面镜子。它映出了他,不甚清晰。那是一面安在地层深处的镜子。他还扳不动辘轳,水斗也被取走了。在这干旱的季节,只有很深的井才有水。他当时误以为这是一口取之不竭的水井,但后来干旱的季节过去了一半,才知道平原上很多的水井都干涸了,连机井也干涸了。这使他害怕起来。这口砖井打在了特殊的水脉上,它总算还有水,尽管这水离地表越来越远。
③在记忆中,这是一口多么珍贵、多么清澈的水井。它供很多人饮用,供一大片土地浇灌。他不记得后来饮用过比它更甜更清洌的井水了——无论怎样的自来水都远远比不上它的清澈和甘甜。他觉得拥有这口井,应该是聪慧而美丽的。果然如此,他看到了那些以这口井为生的人,都比其他地方的要完美的多。多少人在这里汲取,多少树木、稼禾和土壤被它滋润。它像不知疲倦一样。有时候,他偶而想到了它干涸的那一天,就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恐惧。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不可能的,这像末日。它被不断地汲取,在地下,它正一点一点汇聚和渗流,然后又等待新的汲取。大地奉献了这个甘泉,这个甘泉表现了最大的慈爱和无私。
④到后来,当他去了远方,经历了许多,特别是走进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之后,回忆起这口井的时候,才有了更多的理解,有了新的联想。
⑤一个作家和一口水井、一个泉是那么相似。干涸了的泉很多很多,它成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废墟。泉可以因为各种各样的变故而突然中止;慢慢干涸,被汲取干净,变得空洞、干燥,那是非常悲凉的事情。是的,很多这样的泉,它们由于离地表或太浅、或远离了地下的潜流和水脉……
⑥有像母亲一样的不倦的泉,这泉被无限地汲取,不停地浇灌——靠它的滋润,我们看到了一片蓬勃和葱绿。不停地汲取,在深夜,在凌晨,在烛光下,我们看到了汲取的身影。由于它连接着土地深处,那些看不见的脉系和支流在这儿汇集,每时每刻都在汇集。连接地脉的水和泉就是这样,人们不必感到惊诧。惊诧于一个泉的不倦奔流,等于惊诧大地的力量、生殖的力量、收获的力量。
⑦泉水只是大地呈现给我们的一个隐秘的窗口,我们通过它打捞的,是无限的生命的奥妙。一眼泉水也许代表了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深邃,只要它与大地融为一体,只要它是大地上生长出来、开掘出来的,那么就会有不息的奔流。
⑧一个作家有自己的高产期、也有自己非常艰难的滞留期。他会遇到自己的干旱时期,也会有自己涨水的日子。在自然天籁不停地发出歌唱的时刻,他会以自己骋驰的饱满的水头扑向他眷恋的土壤。当他的肌体被不断地磨损,回到了苍老的晚年,那么由于它的水脉还强烈地涌动和渗出,也仍然还不能干涸。泉的四壁在不断地剥落,时光想摧毁它,拆掉它,让它坍塌。最后的一天真的不远了。可是它那蓄起的激情仍然不能消失,那简直是在不停地涌动和渗流之间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即便在最后一刻,他也仍在奉献自己仅有的一滴水。这滴水汇入了涓涓细流;这水流是戛然而止的——就此,大地接受了他一生的馈赠。(有删节)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关于干旱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章中的含意。(6分)
(1)果然如此,他看到了那些以这口井为生的人,都比其他地方的要完美的多。
答:
(2)在自然天籁不停地发出歌唱的时刻,他会以自己骋驰的饱满的水头扑向他眷恋的土壤。
答:本文写作的重点是水,说说文章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答:结合文章探究本文“不倦的水”的深刻含义,试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一个人如何才能成为“不倦的水”。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何祚庥访谈:中国科技界的一位灵魂人物陨落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 何祚庥)
当代中国有什么发明能够继承古代四大发明的辉煌?一个月前,记者就此事采访何祚庥院士时,他就评价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真正继承者和开拓者只有王选,说他是当代毕昇当之无愧。”昨天,何院士得知王选去世的消息后惋惜地告诉记者,王选是当今中国科技界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之一。“虽说当今科技界少了哪个科学家都会照样向前发展,但是王选的去世完全可以说中国科技界缺少了一个灵魂人物。”
王选的原理促进了中文短信邮件诞生
“很多人提到王选只想到他发明的激光照排,以为这只是一个技术,其实他发明的是一个原理,一个理论分析,而这个原理到处都在,包括今天现代人最熟悉的中文短信和中文电子邮件。”
何祚庥解释说,如果没有王选发明的这个原理,要把汉字或照片等图形变成电子文件,是需要花很多数据的,“就像一个油画家和一个漫画家都给一个人画像,油画家的确画得更逼真,但他需要描画出无数个点才能实现,而漫画家寥寥几笔就可以抓出一个人的主要特征,让别人认出这是谁。”
而王选正是这样的“漫画家”,他的贡献在于用少数、有限的编码信息来记录一个复杂的汉字或图片。“今天,我们用小小的手机发送中文短信,用计算机发送电子邮件,能把中文传播出去,也都得益于王选的原理,是他让记录中文变得这么‘节省’成本、变得这么便捷。”
王选是打假院士
一直以“打假院士”著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把媒体送给他的“打假院士”称号送给了王选院士。他说,作为两院院士,王选同样热衷于揭露学术界的骗局和陷阱。
2005年6月14日,《科学时报》报道了河南大学某教授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的消息后,引起了王选院士的重视。曾经是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王选院士敏感地注意到,报道中提到的“第六届国家科技成果进步奖一等奖”及“第六届国家专利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并不存在,于是,王选院士通过秘书给该报编辑部打来电话,请编辑部进一步查实。
“我作为负责该报道的记者跟踪采访了这个事件,经过一系列的调查核实,最后证实这果然是场骗局。”《科学时报》记者任黎明告诉记者,王选院士得知这确实是一起诈骗案件后,亲笔给该报编辑部写了一封信,建议展开调查并向有关部门举报。
王选是京剧票友
“我跟王选结识起码有二十多年了,他跟我都是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校友。”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昨天告诉记者,在南洋模范中学举行校友会时,王选说自己是该学校读书年限最长的学生,过去南洋模范中学包括幼儿园、小学等等,“而他从幼儿园起就在这个学校,一直读了十多年,谁的年头也比不上他。”
“他也是京剧戏迷,跟我是同好,我们曾经一起去长安大戏院看戏,他特别着迷‘冬皇’孟小冬的唱段,他曾经送给我一盘‘冬皇’的磁带。”为什么何祚庥称王选为“中国科技界的一位灵魂人物”?
何祚庥把王选比作是“漫画家”,你认为这样比恰当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篇访谈中“王选是京剧票友”这一部分可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泰山赋
李木生
阅历过人类全部世纪的泰山,又在反复地翻检二十世纪,并将其永远保鲜地存入记忆之中。任谁也无法动摇它,更不能贿赂它,泰山就这样不动声色却又铁面无私地记下了一百年间人类真实的生活,包括全部细节。
诺言的雾霾,专制的恐怖,加上人类易于遗忘的天性,有时会使历史面目全非,甚至会让现实也黑白颠倒。但是泰山在这里矗着,背依次第升高的万里大陆,面临翻卷自如的万里海洋。它无言地裸露着真实,千年万年,永不改变。
英雄云涌的世纪,它兴奋的情怀里会悬下百架千架的瀑琴,让风弹奏。
更多的是萎琐的时代。萎琐的时代里,它更加不屈不挠地矗立着,让似乎决定一切的统治者看着,到底还有一个站着的;也让跪着的灵魂领略站着的美丽。
泰山在萎琐的时代里呼唤英雄,并信心十足地等待英雄时代的到来。
新的世纪已风驰电掣般地赶来,我们是让风弹奏泰山挂满瀑琴的情怀,还是听泰山那凝重的呼唤?
泰山上的第一块刻石,是立于公元前二一九年的秦泰山刻石。碑文为李斯所书。泰山曾经眼睁睁地看着“利欲”二字,怎样地把李斯从一个站立的巨人,变成一团跪着的侏儒。
当秦王下令逐斥各国人才的时候,是李斯挺身而出,直面威烈的秦王,上了千言的《谏逐客书》。也许上书的时候是跪着的,但是他的灵魂却是昂着的。秦王听取了他的意见,团结天下人才,统一了天下。这时的李斯,是巨人的李斯。但是一己的利欲把他的心灵薰瘫了。在秦始皇一命归西,一国命运生死存亡的关头,李斯屈服于赵高的利诱和威逼,弃国家利益于不顾,矫诏政变,让凶残的胡亥登基,最终堕落成一个与赵高为伍的小人。
李斯之后才一百多年,在比秦始皇还厉害的汉武帝的强权政治下,司马迁,将一个知识分子的傲岸身躯,站进了《史记》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完成了一部比整个王朝值钱百倍的史诗,为中华民族树起了一个泰山般站立者的形象。
在过去的岁月里,站立的泰山曾蒙受了无数的羞辱。它曾被历代封禅的帝王涂抹得神鬼莫辨,面目全非。但是泰山以沉默相抗,并且不屈地屹立着。站着的泰山,数着一个又一个王朝的覆灭。
从喜马拉雅山到泰山,中国有一道道屹立的山脉,从屈原到鲁迅,中国有一尊尊站立的知识分子,从陈胜吴广到抗日军人,中国有一群群站立的民众。泰山在,站立的种子就会春风吹又生。新的世纪,跪着的人与跪着的民族是无法生存的。
时移世易,静观一切又洞悉一切的泰山,从没有四大皆空的幻灭,更没有颓丧。它存在着,与无垠的宇宙一样存在着,与纤如尘
埃的百姓一样存在着,热烈的,向上的,像天空一样晴朗,像大地一样深厚。
如果中华民族是一艘劈浪冲涛的伟船,泰山就是这伟船的巨桅了。中国文化各种流派在这里分界,中国文化的精髓在这里汇集重铸。泰山之西,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鲁文化。泰山之南,是以屈原诗骚和黄老之学为基调的楚文化。泰山之东,是经学、兵家杂以黄老之说的齐文化。非岱岳之雄峙,无以成其中国文化的分界;非岱岳之恢弘,不能融铸中国文化的魂脉。
泰山,曾和人类共同经历着一世世生活的沉重和磨难,但它仍然天天以自己屹立的身躯,豁然撑起无垠的天幕,接生旭日,报告光明与希望,也向世界袒开天幕样无垠辽阔的胸襟和胸襟中无比自由的心。
黎明,站在地球之巅的泰山,为宇宙司晨!文章第一段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为什么说“如果中华民族是一艘劈浪冲涛的伟船,泰山就是这伟船的巨桅了”?
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在语言和选材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