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三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一)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於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於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三)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既并(吞并,兼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②窃(私下)怪天下之诸侯
③盖未尝不咎(过失)其当时之士 ④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摈弃)秦
⑤天下诸侯已自困(困窘,疲惫不堪)矣 ⑥未可专以罪(有罪的)秦也
⑦视(看待)秦无异也 ⑧兵连祸结,曾(竟然)无虚岁
A.①④⑤⑦ | B.①②⑤⑧ | C.②③⑥⑦ | D.③④⑥⑧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②斯用兵之效也 |
B.①于是任法而不任人②项王瞋目而叱之 |
C.①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D.①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②所以游目骋怀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轼对比分析六国“不即亡”而秦速亡的原因,突出强调士的作用,认为要善于安置人才,这样,能者不为乱,庸者无力为乱,社会才能安稳。 |
B.苏辙认为“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
D.李桢认为六国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句3分)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於内,以阴助其急。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 |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 艰难②即非值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晶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梳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梳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爱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方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风事心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面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敬恒对曰:"游魂⑤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本书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时: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
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敬恒躬行,与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不劣,愠甚。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金履祥字吉父,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佑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1. |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3. |
把第一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
4. |
第一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 |
5. |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 |
阅读下文,完成1~5小题。
许氏吴兴溪亭记
权德舆
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棁,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巘,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湲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①于胸中。
③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②,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③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
【注】①滑:乱。②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③大来:指吉祥亨通。
1. |
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用自己的话回答) |
2. |
分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 |
3. |
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 |
4. |
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
|
5. |
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 |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史弼传
①史弼,字公谦,陈留考城人也。为平原相,时诏书下,令举钩党,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唯弼独无所上,从事责曰:"诏书疾恶党人,青州六郡,其五有党,平原何理而得独无?" 弼曰:"先王疆理天下,画界分境,水土异齐,风俗不同。它郡自有,平原自无,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诬陷良善,淫刑滥罚,以逞非理,则平原之人,户可为党。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济活者千余人。
②迁河东太守,受诏当举孝廉,弼知多权贵请托,乃豫敕断绝书属。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积日不得通。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命左右引出,楚捶数百,府丞、掾史十余人皆谏于廷,弼不对。遂付安邑狱,即日考杀之。侯览大怨,遂诬弼诽谤,槛车征。吏人莫敢近者,唯前孝廉裴瑜送到崤渑之间,大言于道旁曰:"明府摧折虐臣,选德报国,如其获罪,足以垂名竹帛,愿不忧不惧。"弼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昔人刎颈,九死不恨。"下廷尉诏狱,减死罪一等。
③刑竟归田里,称病闭门不出。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从事:官名。
1. |
写出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诏书疾恶党人(2)乃豫敕断绝书属 (3)明府摧折虐臣(4)九死不恨 |
2. |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 (2)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 |
3. |
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
4. |
第①段中史弼反驳从事的理由可概括为:(1);(2)。 |
5. |
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史弼的主要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