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曹操利用徐庶至孝的特点,于是派人将徐庶老母接来,迫使徐庶离开刘备而投奔自己帐下,等徐庶归曹营后,曹操就将其老母杀害。 |
B.夏侯惇率十万曹军杀向新野,诸葛亮经过周密安排,定下火攻之计,令赵云诈败诱敌至博望坡,刘备引军接应,火烧曹军,大获全胜,这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 |
C.张飞在长坂桥设下疑兵之计,吓死夏侯杰,吓退曹军几十万人马,刘备得知后,对他大加赞赏,夸他有勇有谋。 |
D.周瑜因没有火攻的好风向,焦急而病。孔明在“七星坛”上为其祭得东风,为了躲避周瑜的加害,东风一起,孔明便在赵云的接应下回到夏口,然后布置人马待时截击曹操。 |
E.周瑜用“假途灭虢”之计,骗刘备说愿代取西川以换荆州。孔明将计就计设下埋伏,大败周瑜。周瑜气得箭疮复裂,坠于马下。这是孔明三气周瑜。
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妥的一项是【】
A.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在……方面,从……中) |
B.业精于勤、荒于嬉。(在) |
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对,对于) |
D.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向,对,对于) |
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乃设九宾礼于庭 |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 |
C.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
D.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下列各句中“因”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其常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②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③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因④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A.①副或连,可译为于是 |
B.②介词,可译为凭借 |
C.③介词,可译为经由 |
D.④介词,可译为因为 |
下列各句中“因”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当一项是【】
因①能授官,不以②门第取人,且不因③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④。其常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A.①连词,可译为因为 |
B.②动词,可译为沿袭 |
C.③名词,可译为原因 |
D.④介词,可译为趁着 |
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
B.不如因而厚遇之 |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