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1-4题。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并不是由“仿佛”来判断)
 
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1)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
 
(2)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七段文字的内容。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能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老王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内容。
选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与后文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段中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为什么害怕?表达出作者什么感情?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
①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会穿周正一点。”
②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嗣:“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③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好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④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⑤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⑥父亲说:“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⑦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明天我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⑧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⑨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门,他的手在门头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霎时百感交集。
⑩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忑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的乞谅和深情致敬!
整体感知文章,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并举例说明。
第④段中的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将“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一句中的“贴身”两个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
第⑦段中写“父亲笑了一笑”,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具体含义。
第⑩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一天下午,我正在厨房做饭,16岁的儿子安东尼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来,我警惕地抬起头。安东尼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们每次见面气氛都很紧张,争吵随时一触即发。这次他又会有什么问题?音乐?朋友?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妈妈,比利·寇根有一条银色的裤子,我也要一条。”
“为什么?”我搞不懂他的这种追星行为。
“妈妈,比利·寇根是‘碎南瓜’乐队的主唱。‘碎南瓜’是我最喜欢的乐队。”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外星人讲话。这些天来,我俩正为了这个“碎南瓜”乐队闹得不开心。
安东尼跟我说好话,央求我,我全都置若罔闻。看到我不为所动,他一屁股坐下来,把脸扭到了一边。
“你到哪儿去买?”我没好气地说,“可能全城都没有卖的。”
“那我就自己做,但你要借钱给我。”
“忘了它吧,儿子。这辈子你大概就只穿一次。”我断然拒绝。
但是,我心底有一个声音在说:“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然而,我最终还是近乎顽固地拒绝了。
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下午安东尼提着一个白色的大包走进家门,看着他把那个大包扔到桌子上,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一米布6美元98美分,”他嘻嘻笑着说,“我向朋友借的钱。”原来,安东尼不但买了布料,连做衣服所需要的别针、纸样、衬布、拉链等也全都买齐了。“妈妈,现在,我该怎么做呢?”他迫不及待地问。
安东尼13岁时,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我教过他缝纫,那时,我还是他心中的偶像。学会缝纫后,他自己亲手缝制过一条当时流行的裤子。
“你只需要告诉我怎样开始就行了,妈妈。”他的眼睛盯着我。
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然后,我们一起摊开那几张纸样。“我想把拉链露在外面,不要盖边。”他说。
“这个我可不会做。你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安东尼耸耸肩,自己就做起来了,而且速度还不慢。第二天中午,他就开始缝裤兜了。看着他低头忙碌的样子,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我不由自主地给他指导,参与缝制。安东尼抬起头,我们相视一笑。我讲起一些往事:有一天你玩得太累了,在饭桌上睡着了,一头把脸扎进了意大利面条里;3岁时,你卖了收集来的木瓦片赚了你的第一个一美元……安东尼听了大笑起来。
一针一线,把布料缝成了裤子,也把“碎南瓜”乐队的崇拜者和他爱管闲事的老妈的心重新连在了一起,把我们处于边缘的关系再次缝紧。四天时间,我们紧张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修复。
安东尼在周末前就穿上了那条银色的裤子,他没有只穿一次,而是经常穿。他的几个朋友也很喜欢这条裤子,纷纷拿钱给我,要我帮他们做。“那是安东尼自己做的。”我自豪地告诉他们。
以后的日子里,虽然安东尼还会惹我生气,但每当我想起和安东尼在旧餐桌上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心里很快就会原谅他。
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理解————
仔细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的“缝”字的表达效果。
一针一线,把布料缝成了裤子,也把“碎南瓜”乐队的崇拜者和他爱管闲事的老妈的心重新连在了一起,把我们处于边缘的关系再次缝紧。
小说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宅,难有大千世界
①社会变化迅疾,不少人却喜欢呆在屋里,满足于不与外界接触的生活,是谓“宅男”或“宅女”。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宅生活”似乎变得“可持续”。不必出门,就能知晓天下事;不用逛街,就能买到心仪商品;不必舟车劳顿,就能和远方的亲友畅叙如晤。尤其是在出门就意味着忍受拥挤的交通、浑浊的空气,而人际交往又变得程式化和淡漠时,“宅”在网上听上去倒也“时髦”。
②然而,面对网络信息的海洋,人们的视野并没有变得想象中那么宽。很多人只浏览相对固定的几个网站,只关注自己愿意关注的人,只订阅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一些网络运营商也在迎合,有的甚至能够自动收集用户信息,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推荐相关商业信息。人们越来越被自己的习惯所束缚,被固有的知识所限制。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互联网带来的自我“极化”,即把人囚禁在固有的习惯里,剥夺了人本来应该具有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从而形成了思想上的“宅”。
③如果说身体上的“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话,那么思想上的“宅”则会导致对未知事物好奇心的丧失,对公共生活的淡漠,对现实生活感受力、思考力的钝化。一个段子很传神地说明了这一点:两人路遇街头争吵,一人驻足围观,另一人劝阻:有什么好看的,回家上微博看呗。思想上“宅”的后果,是让人们居住在狭隘的私人感受和个体偏好里,远离现实世界,形成心灵封闭。这种心灵的封闭又往往伴随着对所有事物的质疑,对一切不信任、不关心。美国作家布鲁姆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里提到类似的情形,并明智地提醒:笛卡尔在系统地提出激进的怀疑观点之前,心里装着一个大千世界。
④心中的大千世界,更多来自现实的“公共空间”。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进入现实公共空间,享受健康的公共生活,方能发育出有活力的思想、开放的心灵、有创造力的个性。键对键代替不了面对面,只有当面的交谈,才能真切感受到对方一颦一笑背后的喜怒哀乐;宅在家里代替不了“户外活动”,只有“接地气”,才能体会到这个瞬息万变的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每一次呼吸与心跳。这些,是无法通过语音聊天和共享文件做到的。
⑤有外国学者曾经指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在于把不认识的人汇聚起来,诸如人行道上相遇时的一个微笑,对散步者怀中婴儿的赞美等,通过彼此的这些微小行为构筑信任感。有人说,许多城市公共空间已消解,失去了往昔“邻居街坊们的亲密代际交往和历史记忆”,甚至对门而居多不识,现实的公共空间又在哪里呢?然而,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也在形成。人们不会因为妻子的厨艺高超而不去餐馆吃饭,去图书馆也不仅是因为要阅读某本书。社区、街道、图书馆、公园等,正日益具有不同群体公共生活的属性,成为陌生人相互交往、容纳差异性、增进理解与共融的新场域,城市活力也由此重构。
⑥每个人其实都有交往的需要,我们不能让“宅”压抑了这种需要。同时,也只有进入广阔的现实公共空间,热情而真诚地关爱他人,关心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好,每个公民才能更加完善,社会才能产生更多的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社会需要多建设现实的公共空间。
本文围绕“宅族”讲了四方面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宅生活的方便之处 B.呼吁宅族应走进公共空间
C.进入现实空间的意义 D.宅生活影响身体和思想健康

整合全文信息,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走出宅生活的根本意义在于能让人体会到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的发展进程。
B.宅生活的危害在于导致人们对未知事物好奇心的丧失,对现实生活感受力、思考力的钝化等等。
C.思想上“宅”的后果,是让人们居住在私人感受和个体偏好里,远离现实世界,形成心灵封闭。
D.面对网络信息的海洋,实际上很多人只浏览相对固定的几个网站,人们的视野没有变得想象中那么宽。

下列材料不能证明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一项调查显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准大学毕业热衷当“宅男宅女”。不少毕业生在年前的求职中受了打击,于是就选择“宅在家”的这种逃避的方式,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里,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
B.老林退休后,生活失去了寄托,他“宅”在家里,闭门上网研究他所钟爱的象棋,一段时间后棋艺大进,可医生告知他长期久坐家里使血液粘度升高、血流缓慢、很容易形成血栓,建议一定要多多户外运动。
C.《韩国日报》报道称,该国约10万“宅族”青年,他们在长期的宅生活后根本无法适应社会交往,并影响工作,存在自闭倾向。
D.学生小明特别喜欢“宅”,在家就整天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一段时间以后无法从虚拟中抽身,厌恶上学,出现交往障碍。

阅读刘墉的《传家宝》,回答问题。
家道中落的父亲,临终,把独子叫到床前,指指床下,颤抖着说:“这儿有一幅画,是唐代王维的真迹,你爷爷留下来的。”苦笑了一下,“这么多年来,家里的钱被人坑的坑,倒的倒,可是我始终守着这幅画。我心里很踏实。我告诉自己,我还有路,真绝了,还能把这幅画卖了。就这样,我居然撑了下来,能把这幅画好好地交到你手里。”话说完,老人就咽了气。
丧事办完,儿子在母亲的陪同下,拉出床下的铁箱子,打开来,果然有幅精裱的古画,象牙的轴头,织锦的卷首。展开来,虽然绢色早已变暗,但是笔力苍劲,一看就知道是一幅传世的无价之宝。
“把画卖了吧,”母亲说,“好供你去留学。”
“不,”儿子说,“不能卖,以前家里那么苦,爸爸都撑下来——没卖,我也能撑下来,除非路走绝了……”
天无绝人之路。儿子居然靠为人补习,出国打工和得到的奖学金,顺利地修到了学位,还交到了一个可爱的女朋友。
“你有多少钱?能娶我的女儿?”女朋友的父亲不太看得上这个穷小子。年轻人一笑,说:“伯父,我家穷,但也不穷。说实话我们还挺有钱,因为我家传下来一张唐代王维的真迹,只是我妈不愿卖,卖了最少能买一幢房子。下次我拿来,你看看就知道了。”
女朋友的父亲笑笑:“不用看了,瞧你说话的样子,就不假。我佩服你,那么苦,还能守住那幅画,我也相信,你能守住我女儿。”
他们结婚了,胼手胝足,打下一片江山;二十年后,成为大企业家。
他们有两个儿子,也都各有所成。每年春节,做父亲的都会拈香拜祖先之后,再去把手洗干净,在老妻的协助下,打开那张传家之宝:“瞧瞧,你们爷爷留下来的宝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画,爷爷早年经商失败,又被人骗,一穷二白的时候,明明把画卖了,就能过好日子,但是他咬着牙,硬是不卖。”老人笑笑,“爸爸也一样,明明卖了画,就有了留学的钱,可也舍不得,靠自己撑下来了。也幸亏如此,拿这幅画,赢得你外公的青睐,娶到你们的妈妈。将来这幅画就传给你们.希望你们也能好好守着。”
多年后,两夫妇都死了。画从保险箱里拿了出来。兄弟两人抢着要,甚至翻了脸。“得了”,做哥哥的一拍桌子,“把它卖掉算了,画不好分,钱好分,一人一半。”
这幅唐代王维的神品山水画,终于被两兄弟送到拍卖公司。收藏界早听说有这么一幅画,也早派人出来打听底价。只是,拍卖目录印出来,居然没有那幅画。据说两兄弟又后悔了,抽回那幅王维真迹。而且两人显然取得了谅解,古画归给老大。为这事,老二的太太还很是不高兴,觉得丈夫无能。
直到老二在太太耳边轻轻说了几句话,又拿出拍卖公司的鉴定书,老二的太太才笑了。
又过了几十年,老大也将逝。
临终,他把孩子叫到床前,如同他爷爷当年把他爸爸喊到床前一般,颤抖着说:“咱们银行保险箱里,藏着一幅传家之宝。你的太祖父靠它支撑着精神,熬过难关;你的祖父又靠它撑着克服万难;我又和你叔叔,从画里得到很多教训,彼此关照着过一生。而今,这画传给你了。困苦的时候常想想你有这个宝,你就不会自叹不如人。但是,记住,你绝对不能卖了这幅画……”
文章中王维的古画题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两句王维的诗在下边。

小说三次写到临终嘱咐,内容基本相同,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兄弟俩最终没有拍卖古画并能取得谅解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小说题目“传家宝”在作品中有什么含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