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吃芒果
那还是去年夏天,大姨去海南岛旅游,回来时给我们带来几个芒果。这芒果黄中透绿,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
我拿起一个,在水龙头下冲了冲就要吃。妈妈赶忙拦着我,“芒果的皮可不能吃。来,妈妈把果皮剥了你再吃!”皮剥掉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啊,真好吃!香甜的果汁顺着我的嘴角往下流。妈妈笑眯眯地看着我贪婪的吃相,像是欣赏一幅动人的图画。“慢点吃,别噎着,吃完还有哪!”“妈妈,您怎么不吃呀!”她拿出毛巾一边替我擦着果汁,一边说:“我吃不惯芒果的味你爱吃就多吃点。”
吃完芒果,我走进里屋去做作业。刚拿起笔,我发现手上还有粘粘的果汁没洗干净,便向厨房走去。当我走到厨房门口,眼前的景象使我吃了一惊,只见妈妈正拿着我刚才没吃干净的芒果核,津津有味地啃着核上剩下的一丝丝芒果肉,她吃得是那么香甜。
啊!原来妈妈每次说“不爱吃”“吃不惯”的时候,我却从来没有多想一想……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眼前浮现出妈妈那整天忙碌的身影:早晨,为了能让我吃得好些、多些,妈妈总是很早起床,挑我爱吃的做;家里买菜、洗衣、做饭都离不了她。无论什么事情总是先想着我,从来不为自己想。可我呢?我真恨自己……
妈妈转身看见了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大步走进厨房,拿起一个最大的芒果,郑重地送到妈妈手上,硬咽着说:“妈妈,这个芒果您吃吧!”
写“我”吃芒果的心情急切的成语是(       );形容妈妈觉得芒果非常好吃的成语是(           )。
“眼前的景象”指                                                          
我认为妈妈每次说“吃不惯”“不爱吃”的目的是

从什么地方看出“妈妈无论什么事情总是先想着我,从来不为自己想”呢?
 
                                                          
“我真恨自己”是因为                                                     
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
感受
我想对妈妈说: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昙花
立在枝上的昙花,顾盼生姿,得意非凡。
只看过一次昙花的开放:那种感觉,凄美而壮烈。
一共五盆,排在大厅的一旁。圆筒形的主枝,傲然直立。分枝多,呈叶状形,枝上巍巍然地挂着即将灿烂地开放的花蕾。
我和朋友,坐在大厅里,喝茶、谈心。
茶原本是甘醇的,话原本是投缘的,但是,今晚,整颗心,都去了昙花那儿,心情有点儿焦躁,有点儿兴奋,又有点儿不安。所以,入口的茶,变得无味;入耳的话,变得单调。有一句、没一句聊着、聊着。最后,索性闭口不语了。
等。
在全然的寂静中等。
子夜过后,还是完全没有动静。
意识渐渐地陷入半朦胧的状态中,忽然,响起了一种很轻微、很轻微的声音:“啪啪啪、啪啪啪。”好像蝴蝶振翼欲飞时所发出的声响。迅速睁开眼睛,盆里的昙花,灿烂地、绚丽地、快活地、无羁地开放了。
花,很大很大;色,非常非常白;味儿呢,浓郁强烈。
我看、我闻、我惊叹。
它尽情地享受人间蜂拥而来的爱。
然而,就在“旖旎风光无限好”的时刻,鸡啼声起,它大量到来。不作无谓的留恋与挣扎,它迅速萎谢。
众人齐声叹可惜。
独我,羡慕它。
它辉煌而来,辉煌而去。
生命最短,不曾浪费一点一滴。
本文有两条线索贯穿全文,它们分别是什么?
请从文中摘录抒写作者感情的词语.
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管到哪一句话为止?
第六自然段用一个“等”字独立成句,有何作用?
说说文中写“众人齐声叹惜”这句话的作用.
品析下列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迅速睁开眼睛,盆里的昙花,灿烂地、绚丽地、快活地、无羁地开放了。
(2) 它尽情地享受人间蜂拥而来的爱。
写出结尾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说说本文给你的人生启迪.

读文答题。
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呀?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呀!
(1)“雷霆”“闪电”“风暴”象征
(2)“拖泥带水的雨”比喻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这三个句子顺序不能互换的原因是

(4)文段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

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周国平
⑴在中国历史上,世界级的精神伟人屈指可数,玄奘是其中之一。玄奘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在他身上,有着在一般中国学者身上少见的执著求真的精神。去印度之前,他已遍访国内高僧,详细研究了汉传佛教各派学说,发现它们各执一词。用已有的汉译佛经来检验,又发现译文很多模糊之处,不同译本意思大相径庭。因此,他才“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到佛教的发源地寻求原典。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其中,取经用了17年,译经用了19年。他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的人,有极其明确的目标,因而能够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取经途中,常有国君挽留他定居,担任宗教领袖,均被他坚辞。回国以后,唐太宗欣赏其才学,力劝他归俗,“共谋朝政”,也遭他婉谢。
⑵超常的悟性加极端的认真,使玄奘在佛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所翻译的佛经,在量和质上皆空前绝后,直到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无人能够超越。他的佛学造诣由一件事可以看出:在印度时,戒日王举行著名的曲女城大会,请他讲大乘有宗学说,到会的数千人包括印度的高僧大德全都叹服,无一人敢提出异议。以访问学者身份成为外国本土文化首屈一指的大师,这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例子。作为对比,近百年来,中国学者纷纷谈论和研究西学,但是,不必说在西学造诣上名冠欧美,即使能与那里众多大学者平起平坐的,可有一人?
⑶世界知道玄奘,则多半是因为《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其实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副产品,仅用一年时间写成,记述了所到各地的概况和见闻。西方考古学者根据此书在新疆、印度等地发掘遗址,皆得到证实,可见玄奘治学的严谨。这本书为印度保存了古代和七世纪前的历史,如果没有它,印度的历史会是一片漆黑,人们甚至不知道佛陀是印度人。正因为如此,玄奘之名在印度家喻户晓,而《大唐西域记》则成了学者们研究印度历史必读的经典。其实,不但在印度,而且在日本和一些亚洲国家,玄奘都是人们最熟悉和崇敬的极少数中国人之一。
⑷我由此想到,这样一位受到许多国家人民崇敬的中国人,今天在自己的国家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他?今天许多中国人只知道电视剧上那个娱乐化的唐僧,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懂得他的伟大的人就更少了。一个民族倘若不懂得尊敬自己历史上的精神伟人,就不可能对世界文化作出新的贡献。应该说,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认为玄奘“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的人,有极其明确的目标,因而能够不为任何诱惑所动”,请细读第一段,说说哪三处地方能具体表现这一点。
第二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诚如文章末段所言,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精神伟人被电视剧等形式“娱乐化”了,对此等现象,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对伟人的亵渎与不敬,不该提倡;但也有人认为,以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介绍伟人未尝不可。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看病
一碟
⑴以前在农村里,林森身体好,从来没上过大医院。没想到一进城里,身体里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膨胀,还不到半年,他就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县中心医院检查身体。挂了号,到候诊室刚找了个空位置坐下,他就被值班医生请到了诊疗室。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聊天。谈话中林森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
⑵“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忙着跟自己说话,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
⑶“脂肪积聚症。没啥大问题,运动量少的人一般都容易得这病。”白大褂谦恭地微笑着,说,“您叫我小魏吧。在您跟前我是小字辈。”
⑷魏大夫手脚麻利地开了张药方递给林森,说:“每天散步一小时,一个月后我再给您复诊。没问题的,这是运动疗法。方子上的药只起个辅助治疗的作用。”
⑸林森很高兴,为了自己的病,也为了医生优质的服务。他告别了送他出门的魏大夫,步履轻快地走出医院,对在外面等候他的司机小景说,明天开始不用来接他上下班了,他要步行上下班。从他家到县府大院,步行差不多需要半小时。
⑹林森的路走得很顺畅,每天早上从家里走到办公室,每天下午又从县府走回家中。除非是下乡或到外地开会,他一般很少坐车。
⑺林森的女儿今年已经职高毕业。上个月,县环保局的张局长专程来到林森家,说环保局里缺一个专门负责收发电子文件的人,林森的女儿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去环保局上班,工资跟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每个月1500元。林森听了很高兴。女儿当然更高兴,张局长来过的第三天,就去环保局上班了。可最近不知咋的,女儿回家时常常没有好脸色。林森也没太在意,心想女儿刚参加工作,业务还不熟悉,人情世故也不懂,难免有些磕磕碰碰。
⑻这天,女儿一回家就趴在床上哭了。林森这才有些不放心,就问了她。女儿说:张局长今天告诉她,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本来就多,她进去后就超额了,她的工资来源就成了问题,所以她的工资只能跟清洁工一样,每个月800元,如果她不满意,下个月就不用去环保局上班了。
林森傻了:这个张局长怎么说话不算数了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安慰了女儿几句后,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个晚上睡不好觉。
⑽第二天一早,林森还没出门,他那还在农村工作的妻子就赶上来了。她一进门就问:“林森,你到底怎么了?”林森莫名其妙:“什么怎么了?”妻子说:“我这几天在老家可听到不少议论。有人说,你犯了严重的错误,被县委书记拍着桌子骂了一顿,要撤职呢。有人说,你贪污了什么钱,正在停职审查呢。你说说,到底出了什么事?”
⑾“我什么事都没有啊!”林森觉得奇怪,他想,可能是有人嫉妒自己升了副县长,背后传他的谣言。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谣言,让它们怎么生就怎么灭去吧!
⑿林森还是每天走路上班,步行回家。但想到环保局张局长对女儿说的话,联系到妻子听到的谣言,他的步履不再轻快。
⒀为期一个月的“运动疗法”总算结束了,林森眼前浮现出魏大夫谦恭的微笑来。这个魏大夫不错,他想,有机会跟卫生局长说说,表扬表扬。现在,群众对医德医风问题意见比较多,应该树几个好典型。
⒁到了医院,林森直接进了诊疗室把挂号单递给了魏大夫。
⒂魏大夫的脸色依然白皙,但是脸上却没有了这一个月来林森脑海里常常浮现的笑容。他甚至没有伸手接过林森的挂号单,只是打量了一眼挂号单,说:“到候诊室排队去。”然后,头也不抬地喊:“下一个!”
⒃林森尴尬地退出诊疗室,就听到候诊室里有人用压低的声音说:“一个月前就被查出来了,连县级领导应该享受的专车接送上下班的待遇都取消了……”
⒄林森顿时明白了。他大踏步走到候诊室中央,掏出手机,啪啪啪按了几下,对着手机大声叫到:“小景,你马上把车给我开到县中心医院来!”
⒅林森还没来得及找到空位置坐下,身后一个陌生而有些熟悉的声音传来:“林县长,您请……”他转过头,看到了魏大夫那谦恭的笑脸。
(选自《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文章第⑼段中说:“林森傻了:这个张局长怎么说话不算数了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你明白张局长为什么说话不算数了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小说常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请细读第⒄段画线句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加以品析。
这篇小说以“看病”为题,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回答。
这篇小说中,魏大夫这一角色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全文回答:
⑴魏大夫是个怎样的人?
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童年》选段,回答下面题目。
外婆来了,她捂住自己的嘴巴哈哈大笑说:“啊,我的老天爷啊!哈,你真调皮,耶稣保佑你……”我不喜欢她把嘴捂住,便避开她跑了。我爬到屋顶上,在烟囱旁坐了很久。真的,我非常想捣蛋,对所有人我都恶言恶语,要想克制住这种愿望很难。有一次,我在我未来的继父和新奶奶坐的椅子上涂满了樱桃树的胶,两个人都被粘住了,好笑极了。外祖父狠棒了我一顿以后,母亲来到我住的阁楼上。她把我拉到面前,用两个膝盖紧紧夹住我,说道:“你听我说,为什么你总要任着性子干?你可知道,这么干我的心里有多难过,我会倒霉的!”
她热泪盈眶,把我的头紧紧贴在她的脸颊上,这使我心里特别沉重,不如她狠狠地打我一顿反好受些!我说我以后再也不得罪马克西莫夫家的人了,永远不了,只要她不哭。
“对,对了,”她轻声说:“别胡闹了!我们很快就要举行婚礼了,然后就去莫斯科,然后再回来,你就和我住在一起。叶夫根尼瓦西里耶维奇是个很善良又聪明的人,你会和他相处得好的。你将到学校去学习,然后当一名大学生,就像他现在这样,然后做医生。你想干什么?有学问的人能干想干的事。好了,去吧,去玩吧……”
……
“请你别嫁人吧,我能养活你!”
然而这句话我没有说出口。从前,母亲总是激起我对她很多很多亲切的思念,但是这些思念从来没有决心说出来。
我在花园里的那项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我用手拔,用柴刀砍,清除了坑里的野蒿,在坑的四周泥土塌落的地方,用碎砖破瓦填平围实,还用那些砖头瓦砾砌了一个宽大的坐位,大得甚至可以躺在上面睡觉。此外,我又收集了许多彩色玻璃和破碗碎瓷,用黏土把它们砌进碎砖破瓦的缝隙里,太阳一照进土坑,这些碎片就立刻闪耀出光彩夺目像彩虹般的光环,像在教堂里一样。
“想的主意真不赖!”有一天外公仔细轩打量着我的工程说道,“只是你没把野蒿根刨掉,以后还会戳你的!去拿把铁锹儿,他向手掌上吐了口唾沫,喉咙里咯咯响了几声,用脚把铁锹深深地蹬进肥沃的土里。
“把蒿子根拣出来扔掉!以后我替你在这儿种一些向日葵和锦葵,长起来才好哩!真好……”突然,他抓着铁锹弯下身去,一声不响地发愣。我走到他面前仔细一看,只见从队那小小的像狗一样的眼睛里,不断流下的一小滴一小滴的眼泪落到了土里。
“我出汗了!你瞧,多少蚯蚓!”接着他又挖起土来了,他突然说:“你这小窝白造了!白费力,小兄弟。这房子我很快就要卖掉了。大概要交秋的时候我就卖掉它。要钱用,给你母亲办嫁妆。就这样,让她能过日子,上帝保佑她……”
文中的“我”为什么对母亲的行为不理解?
文中的外祖父为什么要把大房子卖掉?结合文段其它情节分析外祖父的性格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