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 我的老师 》完成下面的题目(本题共12分)
我 的 老 师
魏 巍
(1)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
(2)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3)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4)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5)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6)她爱诗,并且爱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教我们读诗的情景,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7)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8)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9)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香祈祷。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了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呵。
(10)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屋里地上,旁边点着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
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
(11)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12)可惜我没有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从此,我就和我们的蔡老师分别了。
仔细读上文,请你说说魏巍笔下的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呢?
答:
请你给(10)---(11)这部分文字加一个小标题。
答:
本文的感情波澜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说说加点词语表达了怎样思想感情。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答:
(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
答:
答:
有人说“教师是园丁”,有人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蜡烛”。请你用一段文字来赞一赞你最敬重的一位老师。要求不少于40字且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7~21题。(20分)
火锅的分子美食学
云无心
①跟许多著名美食一样,火锅起源于民间。经过多年的演变后,今天的火锅走入了大雅之堂,甚至可以代表重庆的饮食文化。作为一种简单偷懒的烹饪方式,火锅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让我们用分子美食学的理论来讨论一下。
②火锅首先需要用高温的油炒制底料。调料中有不同的香味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溶于油。经过高温炒制,那些只能溶于油的香味物质也被萃取出来了。再加上用水煮过之后,水溶性的物质也会溶解到汤里。吃火锅时人体感知的香味是各种不同香味物质所形成的特定组合,就像不同的乐器合奏出的交响乐一样。不同的底料组合、不同的炒制细节,会得到不同的香味物质组成,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风味。
③多油是火锅的特色,也是它被营养学家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油对火锅来说太重要了。一方面,许多香味物质只溶于油,只有油附着在菜上,香味物质才能与人体的香味感知系统亲密接触。另一方面,在水烧开之前,油的存在隔绝了空气,减少了水分的蒸发,也使得汤开得更快,而快速加热恰恰是火锅的优势之一。
④提到火锅里的油,就不能不说到老油火锅。客人吃完火锅之后,锅中还有大量的油,这些油经过澄清、过滤、熬制,会回收再用。在食品安全极为敏感的今天,这样的老油甚至可以归为广义的地沟油范围。不说它是否含有有害物质,许多人心理上就难以接受。在媒体的曝光和网友的口诛笔伐之下,许多火锅店纷纷表态将停用老油。
⑤不过老油火锅可以算是重庆火锅的特色和传统。这不仅仅是减少用油、节约成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味道。许多“地道火锅”的爱好者就认为老油火锅的味道更好,而这并非完全心理作用。在涮菜的过程中,火锅底料中的香味物质会在油里留下一些,食材中也有一些香味物质进入油中,因而老油比新油有更丰富的味道。
⑥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说,经过传统流程规范回收的老油未必有多大问题,但是老油毕竟是别人吃剩下的回收产物,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无法接受的。在“经典美味”和“心理感受”之间,不同层级的吃货们或许会有不同的选择。
⑦火锅这种就餐形式很容易形成热烈的用餐氛围,对于家庭或是朋友聚会相当适宜。就火锅本身而言,它也有别具一格的吸引力。首先,火锅里的食材通常都是切得很薄,这使它们能够快速熟透,避免了长时间加热破坏食材本身的风味。同时,这些切片的食材面积大,便于吸收汤中的调料,从而更加入味。其次,食材除了吸附香味物质,自身也会有一些香味物质溶于汤中。不同的食材溶于出的香味物质不尽相同,这又会使火锅汤中的风味更加丰富。最后,食物的味道很大程度上来自嗅觉感知,火锅产生的香气分子是挥发性的,烹饪结束之后,那些挥发性的分子会不断散失,而火锅边烫边吃,在食材香气散失之前就已经把它吃掉了。
⑧所以,要充分发挥火锅的这些优势,涮火锅的时候应该是“每次少下,烫熟即吃”。有些人喜欢一次放入多种食材,这样便类似于煲汤,火锅的优势就很难发挥了。
⑨不同食材下锅的先后顺序对吃火锅的体验也不无影响。像蘑菇、鱼肉之类的食材,烫熟过程中溶出的主要是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增香的成分;而蔬菜中溶出的是草酸、丹宁、维生素、多酚化合物等等,往往都不是很好闻。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营养学家推荐先吃蔬菜等健康食材,以便控制肉的食用量。不过,这样的顺序会因为蔬菜萃取到汤中的那些成分而破坏汤味儿的醇正,味道就没有那么美妙了。
(选自2014年4月版《读者》有删改)
读完本文,请你简要说说就火锅本身而言,它具有这么大魅力的原因。

文章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结合文章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一方面,许多香味物质只溶于油,只有油附着在菜上,香味物质才能与人体的香味感知系统亲密接触

文章第⑥自然段加点词“之一”有什么作用?

以下说法与文章相符的一项是()。

A.火锅起源于民间,吃法奔放,不拘一格,难登大雅之堂。
B.营养学家和美食家所站的角度不同,因此对吃火锅的看法也大相径庭。
C.经过传统流程规范回收的老油属于广义的地沟油,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很多火锅店已取缔老油的使用。
D.一些人觉得老油比新油更能够使火锅的味道鲜美正宗,是缺少科学依据的,完全是心理作用。

结合文章所学的知识,请身为地道吃货的你给外地来的朋友小东子推荐重庆的火锅,并介绍火锅最地道的吃法。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面的题。(20分)
皮肤上的乡愁
林东林
①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到宁波去参观天一阁。我站在巷子里自顾自地拍了许多张相片。朋友却很少摄影,她会摸一摸那些斑斓掉落的墙面,会摘一些荒草的穗子和果实。后来她问我,你为啥不摸一摸它们呢?。我突然一怔,是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用双眼观察多过真实的触摸呢?
②小时候到树林里去,我会用手摸那些干燥生涩的树皮,摸那些疙疙瘩瘩的树钉,那种树皮、树钉的坑坑洼洼和粗糙的纹路,会把手掌划得涩涩的、辣辣的,可是却很有质感;我还会在碧绿的苔藓上,摸那种绿色和阳光照在其上散发出的绒绒的温暖,会摘一片树叶把它揉碎,看着它的绿色汁液染满手掌,感触那种汁液的清新、淡淡的冷以及它散发出的气味。黄昏的时分,树林旁的沙土里还有太阳的余温,我常常穿一条短裤、赤裸着上身卧在沙土里,细细的沙土掩盖在肌肤上,一点一点地传递着热量,直到沙土逐渐冷去,我才依依不舍地把身子拉出来,在夜色中穿戴沙土的温度回家去。
③从少年时候的田园世界,到了一个工业的世界之后,咱们的肌肤感触能力,其实下降得十分厉害。由于生活条件好了,咱们不会再赤脚在路上走,不会被葛针扎到或被玻璃划到,所以痛苦的经历就少了;咱们不会去玩泥巴,不会去爬树,不会去河里、池塘里游水,咱们的肌肤不再感触到天然的粗糙、细致和冷暖。一个工业化的国际、人工的舒服国际,不知不觉地把咱们跟天然切割开来,咱们不再感触冷暖,不再感触细致和粗糙,不再感触痛苦。
④在咱们小的时候,其实人和人的身体触摸,是频繁的。老一辈们会抚摸你的头;教师会握着你的手写字,那写下的每个字,带着体温经过手掌传递过来的;爸爸妈妈会把熟睡的你从沙发上抱到床上;你会亲密地揽着同伴们的肩;会和街坊牵着手一同上学、春游。可是在长大之后,每个人觉悟的独立认识,会逐渐把这些排挤在外。
⑤曾经看过日本的一部电影《入殓师》,年轻的入殓师小林大悟,对每一个死者都仔细擦拭过抚摸过一遍,那些死去的年轻的、年迈的、如花的、苍老的身体,都是冰冷的,但是小林大悟却用自己的肌肤、温度和用心,把干净、尊严和体面给予他们,那是活着的人通过皮肤的力量所能给予死后的人最后的东西,小林大悟也从中感受到了肌肤死亡的温度和纹理的变化。
⑥这样的经验,并不是谁都有的。一直到父亲去世,哥哥和父亲生前交好的两个邻居,趁父亲身体还有温度、还柔软,给他穿好寿衣。想起来,我有时候会嫉妒他们,因为他们在父亲从生到死的时候,感受到了他皮肤的从温暖到冰冷、从柔软到僵硬的过程,而这一切,在父亲把它们都带走的时候,我却没能去亲自地、细细地感受。
⑦在这世间,一个人的皮肤,究竟能感受到多少东西,又究竟能留下多少东西?也许没有人会知道,也许我们在感受的时候,忽略掉了这种感觉,或者从没有意识到这种感觉。
选自2014年4月刊《青年文摘》有删改
结合全文概括文章题目“皮肤上的乡愁”有哪些含义。

请你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自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选文第⑤自然段从记叙顺序看属于;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

根据上下文内容,请你在第①自然段补充完整朋友所说的话,并从中可以看出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在文章最后写到父亲离世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你的亲身体会,用细腻的文笔给我们描述你的肌肤曾真切感受到过最难忘的瞬间。

阅读《不必恐惧失败》完成问题
不必恐惧失败
①成功的人士总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②雷·梅伊尔,一个创造了辉煌战绩的篮球教练,领着他的队伍连续赢过37场比赛。有一年,他的队伍在主场连续赢了29场后第一次落败时,我们采访他,问他当时的感受。他的回答是:“太棒了!现在我们可以集中注意力去赢,而不是想方设法保持不败。”
③对大多数人来说,“失败”往往带有终极性,就好像已成定局。但对于那些成功人士来说,失败却是一个开始,是通向新一轮成功的跳板。简言之,成功人士根本就不去考虑失败。这充分体现在我们所采访和研究的90多位成功男士和女士身上。这些成功人士包括高级管理人员、议员、教练和许多其他行业的人士。事实上,他们甚至根本不用“失败”一词。他们倾向于用“错误”、“冒失的开端”或者“挫折”等。
④他们中的一个告诉我们:“如果说我的成功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我希望我能尽快并尽可能多地犯错误,以便从中吸取教训。”另一个人引用了哈里·杜鲁门的名言:“无论什么时候,如果我做了一个糟糕的决定,我就立刻出去再做一个另外的决定。”
⑤弗莱彻·布罗姆是科佩尔公司的总经理。那是一家经营建筑材料并提供相关服务的公司。当我们问他,他这一生中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是什么时,他回答说:“我不知道什么困难的决定。我总是尽我的最大努力去做事。担心、焦虑只会阻碍你正确地思考问题。”
⑥在商场拼战了数十年的威廉.史密斯伯格,始终牢记着他年轻时犯过的“错误”,并时常语重心长地对他的员工说:“我希望你们大胆地去冒险。在这个公司里,没有哪一位高级管理人员没有犯过错误。他们或多或少地对某种产品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也包括我。它就像学习滑雪,如果你没有摔过跤,你肯定也学不会。”
⑦尽管我们不能说我们所采访的这些成功人士高度赞美他们的失败,但是他们确信他们能够从失败中学到知识。几年前IBM公司的一位极有前途的高级管理人士因为一次冒险的投资,使得公司损失了数百万美金。托马斯.沃森,IBM的创立者把他叫进办公室,那个年轻人脱口问道:“我猜想你一定想让我辞职吧?我们才刚刚交了数百万美元的学费呢!”
⑧这些成功人士还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酷爱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且愿意为之承担风险。他们把工作和娱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是如此热爱他们正在做的事,根本无暇考虑是否会失败。他们无畏地行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说说你对第①段的理解
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大多数人来说,‘失败’往往带有终极性,就好像已成定局”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阅读《梅蒂太太的上帝》完成问题
梅蒂太太的上帝
张军霞
(1)黄昏,夕阳西下,梅蒂太太坐在门前的木椅上闭目养神,这时,快递员迈克来了。小伙子吹着口哨说:“梅蒂太太,有您的包裹!”
(2)“我的眼睛越来越花了,乔娜,来帮我签一下!”梅蒂太太冲着篱笆那边喊道,一个七八岁模样,金发碧眼的小女孩跑了过来。帮她签完字,乔娜正要回家,却听到梅蒂太太大声说:“上帝啊,有没有搞错啊?我订购的巧克力和咖啡,送来的却是奶油蛋糕!”
(3)没等乔娜走开,梅蒂太太又说:“如果换货,要浪费不少时间,奶油蛋糕也很美味,那就不换了吧!亲爱的乔娜,咱们做个交换吧!把你采的鲜花送给我,你把蛋糕拿回去。”
(4)乔娜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四处打零工赚钱,日子过得很拮据,明天就是小乔娜的生日,一份精美的蛋糕从天而降,简直太令人惊喜了!乔娜帮梅蒂太太把鲜花插到花瓶里,捧着蛋糕,笑逐颜开地回家过生日了。
(5)周末的早餐,下了一场大雪,天地一片洁白,帮梅蒂太太做家务的小时工邦妮,踩着厚厚的积雪来了。冰天雪地,冷风刺骨,她却戴着一双破烂不堪的手套,手指都冻僵了。梅蒂太太在试戴一双新买的手套,忽然眉头紧锁,对邦妮说:“上帝,有没有搞错啊?新的羊皮手套居然有点小,戴着真不舒服!邦妮,麻烦你帮我多做一件事,喂一下阳台上的小鸟。然后,你把这双手套拿走吧,我不需要它!”
(6)邦妮欣然答应。喂完小鸟,她拿起手套试了试,发现大小正合适,又舒服又暖和,简直像专门为她定做的。既然梅蒂太太不需要,邦妮便心安理得地拿走了。
(7)“真可怜!”“她该怎么办呢?”那天中午,梅蒂太太正在窗前打盹,忽然听到邻居们在议论什么,他们说的是一个叫玛丽的女人,丈夫因车祸落下残疾,无法继续工作。幸好家里有一头奶牛,全家人依靠卖牛奶的钱维持生活。然而,昨天,那头奶牛突然得病死了,玛丽绝望到要跳河自杀,幸好被人及时发现救了回来
(8)“玛丽太太,我从小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亲手给一头奶牛喂青草。可是,上帝真的搞错了,我一直体弱多病,母亲不允许我喂养任何动物。现在,我可以拜托你,来帮我完成这个心愿吗?用这些钱买一头奶牛回来,替我照顾它的一切,只要偶然牵过来,让我喂它一把青草,那就相当美妙了!”当梅蒂太太找到玛丽,轻声说出自己的请求时,这个苦命的女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含着眼泪答应了。
(9)梅蒂太太老了,渐渐很少出门。 一天早晨,她听到外面热闹的喧哗声。原来,一辆汽车停在了外面,车旁站着很多人:乔娜母女,邦妮太太,玛丽和孩子……
(10)“早上好,梅蒂太太!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在阳光晴好的日子,去海边晒一次太阳。您能陪我们一起去吗?”看到梅蒂太太出来,乔娜立刻走上前去,做出一个请的姿势。梅蒂太太感到非常意外。童年的她在海边长大,嫁人后离开海边。丈夫去世后,独自靠退休金生活的她,总是千方百计帮助别人,可她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那就是再去看一次大海。没想到,在70岁生日这天,邻居们居然要帮她实现这个愿望。
(11)因为激动,梅蒂太太忍不住念叨:“天啊,上帝有没有搞错?”玛丽微笑着说:“曾经,上帝借您的手,搞‘错’过很多次。但是,这一次,他真的没有搞错......”
(12)邻居们一拥而上,把梅蒂太太舒舒服服地安置在车上。车轮滚滚驶向海边。
(《博爱》2012年第11期)
请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梅蒂太太巧献爱心的另外两个事例。
事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二:让邦妮太太喂一下阳台的小鸟,带走新买的“有点小”的羊皮手套。
事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划线句插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说刻画主人公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11)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依据小说的主题和意境,在结尾的画线处写两句描写景物的话。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①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新华书店,就是母亲的中药铺。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爱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②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③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④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名字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⑤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就是“甘甜之草”。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⑥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⑦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⑧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锁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像,“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药更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至少,让我心暖。
⑨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节)
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