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
长期吃肉降低智商?
最近,有个“长期吃肉降低智商”的说法在网上流行。该传言称,英国科学家在8170名实验对象身上发现了一个现象:常吃肉会导致智商下降。这个说法让很多朋友感觉惊奇,一些人提出了疑问:“自己不够聪明是因为爱吃肉的缘故吗?”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笔者觉得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1、吃肉太多有害智力,不等于少量吃肉就会降低智商。从营养平衡角度来说,每一样事物都有它合适的分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过量的红肉会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老年痴呆以及多种癌症的风险。特别是加工肉制品,增加多种癌症风险的作用更为确定。
目前我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天吃50-75克肉类(生重),按红烧牛肉来算也就3-5块。按照这一标准摄取肉类没有发现会有什么害处。适量吃肉的营养学意义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特别对于育龄女性和儿童比较重要。
2、很多人以为素食的好处在于完全不吃鱼、肉、蛋、奶,这个概念是错误的。素食的好处不在于“远离鱼、肉、蛋、奶”,而在于大量蔬菜、水果、杂粮、豆类、坚果等天然植物性食物的合理配合。别忘记油条、薯片、炸麻花都是素食,饼干、甜点和各种甜饮料也可以是素食,而这些东西并不会促进智力提高。
实际上,适当吃鱼,适当吃蛋类,对于脑力是有益的。一些在发展中国家低收入人群中进行的研究发现,孕妇、乳母和儿童吃鸡蛋有利于孩子的认知能力,可能是因为鸡蛋含有12种维生素、大量的磷脂以及优质的蛋白质,对婴幼儿的智力发育有益。
3、少吃肉,甚至吃素食,必须保证营养充足。营养不良的素食未必会提高智力水平。营养不良的素食不仅不会让人聪明,还会因为贫血、蛋白质缺乏、维生素B12缺乏而影响儿童的智力。无论在我国贫困地区还是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研究都发现,贫血儿童的学习能力明显低于不贫血的儿童。
西方的素食者和印度的素食者大部分是“蛋奶素”,有蛋类和奶类的营养支持,而且有多种素食者的营养增补品和素食者专用婴儿食品,因此出现营养缺乏的情况很少。国内相关营养品和强化食品的供应不足,在决定纯素饮食时最好能咨询营养专业人士,获得膳食指导,避免出现营养不良情况。
4、多吃素菜,特别是多吃绿叶蔬菜,可能比完全吃素更重要。我国营养学界推荐国民吃少量的肉和鱼,同时吃大量的蔬菜。蔬菜所供应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叶酸、钾、钙、镁、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对良好的智力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也能帮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每天吃500克蔬菜,包括250克绿叶菜,对健康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深绿色的叶菜和预防老年性的认知退化之间可能是有密切关系的。也有很多研究提示,孕期摄入足够的蔬菜对于新生儿的健康包括智力发育是有益的。
总之,鉴于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足够的铁、锌、钙和蛋白质等营养素,因此不提倡儿童吃“纯素”。不吃肉是可以的,但至少需要蛋、奶,最好还能有鱼类。笔者希望不会有人因为这个报道而误认为“吃素就一定聪明”,然后决定给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吃“纯素”。
怎样才能吃出聪明的头脑?下列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要适量吃红肉 B.适当吃鱼类、蛋类
C.吃素食要保证营养充足 D.多吃绿叶蔬菜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过量进食红肉会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老年痴呆以及多种癌症的风险。
B.素食的好处在于大量蔬菜、水果、杂粮、豆类、坚果等天然植物性食物的合理配合。
C.素食会造成贫血、蛋白质缺乏、维生素B12缺乏,从而影响儿童的智力。
D.蔬菜所供应的多种微量元素和抗氧化物质,能帮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对于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下列选项最准确的一项是
A告诉读者不能只吃素食,还要吃一定量的肉食。
B.说明素食者应该进食不同种类的素食来补充各种营养。
C.告诉读者多吃绿叶蔬菜,可能比完全吃素更重要。
D.告诉读者:无论是否吃素,关键是控制肉食的量,吃足量的蔬菜,保证营养充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第①段是从哪两方面来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的?

第⑥段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水边的文字屋
①小时候在田野上和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就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时间后,又跑回来看看,放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②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③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的盖,不停地推到再盖——盖一座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却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④屋子就是家。
⑤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⑥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和家有关。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在了地上,无数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⑦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⑩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⑾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
⑿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联系全文看,本文标题“水边的文字屋”有什么含义?


选文共写了哪几种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⑴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⑵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第⑾段中,作者说“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又说“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说法?



文章结尾说“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作者把文字屋建在了水边上。即将毕业的你,读过许多作品,也了解了许多作家,请就你熟悉的一位作家具体说说他(她)建造了一间怎样的文字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目。
从许衡“我心有主”说开去
①近读《史记·许衡传》一书,有一些关于人生理想的感悟。该书载,许衡与众人外出,天热口渴,见道旁有梨树,大家竞相摘吃,只有许衡强忍口渴,不为所动。有人说,兵荒马乱之时,这梨树是没有主人的,摘吃无妨。许衡却不为所动,正色答道:梨无主,我心有主。于是,他始终没有吃梨。
②好一个“我心有主”!许衡秉持洁身自爱、决不盲从妄动之操守,实在可敬。
③从个人修身养性的角度而言,“我心有主”之“主”,不仅是一种应当固守的理念、一种情操、一种精神境界,而且更是一种自觉遵循的原则、法度、戒律,是一种赋予独特秉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品许衡之言,思许衡之行,仰其高尚,汗颜不已。在当今社会思潮复杂多样的背景下,我辈亦应犹如先贤许衡那样确保“我心有主”,从而因有气节、坚贞、坦荡、无邪这样方正的人格而引为自豪,且安身立命。
④色彩斑斓的动感世界对人们有着极大的诱惑,使得有些人过分地投入,以至于经常忘掉了自己。纷繁多变的尘世,常有恶俗的侵蚀、浊流的冲击,惟“我心有主”方能拒绝一切野心邪念,使心境空明澄澈,保持一种难得的心态平衡,以纯真的品性走入尘世的生活,不茫然、不困惑、不彷徨,好自为之,既能够抗得住假恶丑,且懂得弘扬真善美。
⑤于是,我进而从另一面又想到,倘若我心无“主”,在现实生活中恐难远离迷途陷阱,往往会昏昏然不能自拔;为赶那形形色色的时髦而疲于奔命,甚至放浪形骸,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乱了乾坤,或为纸醉金迷而心志颓废,或为物欲横流而魂不守舍。每每因心中无“主”而贪欲无度,因贪欲无度而常虑贪之不足,因纵欲而常疯癫痴狂,因贪欲得逞又常恐东窗事发而忧虑惧怕……正义的斩腐之剑凌厉出鞘,谁个腐败分子不惊慌失措,落个可悲下场?然而,悔已晚矣。眼前见过,耳际闻过,已有许多前车,难道这不能为之鉴吗?
⑥惟“我心有主”才能拥住人生的自在,常能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不必去谋求虚名或去追逐蝇头微利,即便是富贵亨达之前景可观,也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牢牢稳住方寸,始终把握好自己。置身于喧嚣尘世,即使无力横扫之,也能惜持身心、保全气节,不肯同流合污、蝇营狗苟,不被丝竹乱耳、浮躁搅心,而是知耻知足,视无义之财为赘疣,看无德“乌纱”如敝屣,甘于平淡中孤芳自赏、怡然自得,诚为其乐融融也。如是,“我心有主”即是幸福。
(有删改)
结合全文,理解文章最后一句中“我心有主”的深刻含义。

第①段引述《史记·许衡》的故事有何作用?


纵观⑤⑥两节,作者为使论证更有力,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具体作用?


“义利之辨”一直是中国人考量个人道德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不同的人取舍不同,结局迥异,请举例阐述。


阅读杨泽文的《桃红柳绿是故乡》,完成题目。
①故乡是什么?面对我生命的降生与出发之地,我常常无言以对。因为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一个富有诗意的答案。
②从生命的终极意义上说,人是经受不住一生漂泊之苦的。所谓四海为家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其隐藏的本质是“没有家”。没有家,没有故乡情结,生命就显出平面和单薄。
③应该感谢承纳我们生命原初的栖居之地。即便那里唯有的风景或许是一座山岗、一道峡谷、一条小河、一片池塘抑或一棵大树什么的,但它们毕竟刺激和调动了我们最初的生命意识。它们使我们后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成为一种可能;它们使我们后来滋生故乡意识和萌发离开故乡的勇气;它们使我们的生命永远处在一种回归与放逐的自我完善之中……
④不论丰沃还是贫瘠,不论鲜亮还是灰暗,故乡就是故乡,它只能永远让人们交付情感而编织深刻的眷恋。在永恒的眷恋中我们才有勇气抚慰心灵的种种创伤和人生的种种痛苦。
从感觉上说,故乡永远处于大地的中央,而自己仿佛是一株远离太阳的向日葵,但总要把花盘转向故乡升起的那轮太阳。蜗居于现代都市的我,免不了要为生计奔波不止,时常像鱼一样游移在色彩缤纷的大街小巷,远离着日月星辰,远离着花草树木,在喧嚣与躁动中消蚀着岁月,耗费着精力。而故乡则在远方的日渐朦胧中反而变得更加深沉。那源自于遥远的穿透力让人不容置疑和无法拒绝。于是乎开始着手构思如何请好假期,如何打点行装,如何启程,如何撰写好一篇回乡赋。
⑥我和妻子、女儿是在一个春日融融的三月里踏进故乡热土的。一路上夫妻俩被女儿的种种问话折磨得口干舌燥。那接连不断的“这是什么花呀草呀、那是什么树呀鸟呀”等等诸多问题源自于女儿幼小的求知领域。而在现代都市里,她注定没有机会提出这么多问题。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感到一种难言的隐痛和悲哀。因为我原以为吃穿不愁的女儿是幸福的,可走在乡间的路上时我才感到女儿其实是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一棵弱草,她无法面对真正的大自然,她无法感知山川河流和草木虫鱼。那种从电视荧屏上得来的一切“富有”是抽象而脆弱得不堪一击的。你看,当我们踏进父母笑脸相迎的老家门坎时,一只小狗猛然窜出,就吓得女儿躲到我身后尖叫直哭——
⑦在故乡,我感到一种实在的澄明与开敞,劳累已久的身心得到滋润和休憩。阳春三月,故乡桃花盛开,枯柳吐绿,女儿和村童们一道嬉戏在桃红柳绿的乡村景致中,我和妻子则感到了生命中少有的惬意与充实……
⑧到了归期,我和妻子及女儿告别依依不舍的故乡亲人,酸楚地踏上归程。途中,女儿问:“爸,你为什么淌泪?”“因为爸爸离开家了。”“我们的家不是在城里么?”“噢,对。我们的家是在城里。爸说的是离开故乡。”“故乡是什么?”突然间我心底颤动了一下,女儿终于问到了我思考已久的问题。
⑨“桃红柳绿是故乡。”面对女儿停步仰望的疑问,我终于随口说出一句平淡无奇的话。想不到女儿眨眨眼笑着往前跳开了,嘴里喃喃地念道:桃红——柳绿——是——故乡。不知为什么,我竟顿然间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
文章一开头就设问:“故乡是什么?”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故乡究竟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内容探究作答。


文中⑥⑨两小节划线句都提到“不知为什么”,请分别对其原因简要解释。



说说第⑤节第一个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第⑥节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第⑥节中划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对故乡都有独特的感受。在你心中,故乡是什么?请用排比句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你对故乡的感受。


阅读《新年话惜时》一文,回答题目。(共10分)
①对个人来说,岁末大盘点,其实是在时间支出和工作收获之间衡量损益。支出都一样,收获大不同。撕去最后一张日历,往日已不可再追,更感到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最昂贵的消费。所以,珍惜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②人们很容易忽视一天的价值。以人均预期寿命70余岁计,除去天真年少的岁月,刨去年老体衰的时光,能用来工作的光阴已减去少半。苏东坡说的“睡眠去其半”,虽有些夸张,但三分之一总是有的。七扣八扣,时间已屈指可数。即使如此,抖擞精神做事,时间的效益当可倍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被处宫刑又坐过大牢,但他却以不舍昼夜的精神完成了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自然界的时间不过是周而复始的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但因人们的态度不同,时间显示出一种奇异的相对性。这里好有一比:当你觉得时光像闪电一样消失的时候,那么多半你是在勤奋工作着;当你觉得时光像蜗牛一样爬行,那么多半你是无所事事。所以有人说,体验时光迟缓漫长,最好的办法是游手好闲;感受时光转瞬即逝,最好的办法是忙忙碌碌。
③有些人虚掷光阴浑然不觉,有时还很惬意,总想着明天再说吧,明年再说吧。他们以为,94岁的罗素还可以著书,92岁的萧伯纳还在编戏,83岁的歌德才写完《浮士德》,80多岁的冯友兰还编纂《中国哲学史》,一切都不晚,一切都来得及。这种想法似乎有道理。然而,且不说多数人是否能够寿至耄耋之年,即使能,是否有上述诸翁超常的脑力和精力,仍大有疑问。不少朋友对未来怀抱若干大计划,只是现在还不忙着做,这些未来的计划十之八九要落空。
④成功的因素非止一端,天资、机遇、健康等等都重要,但有效地利用时间是把所有有利条件发挥出来的决定性因素。分分秒秒都舍不得放弃的人,即使天资不那么好,机遇不那么巧,健康不那么妙,未必不能成功。两耳失聪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两臂皆无的人,可以用脚写出漂亮的书法——显而易见,在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中,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冠军。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反之,时间会毫不客气地使天资、机遇、健康等变得毫无意义。
⑤岁月流淌,年齿又长。想想去岁还有那么多事想做还没有做完,想想来年还有那么多事应做需要挤出更多时间,不禁想到毛泽东同志那句意味深长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注】①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下文中的萧伯纳是爱尔兰著名作家;歌德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冯友兰是中国著名哲学家。②耄耋(mào dié):泛指老年。③年齿:年纪。
本文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阅读第②③段,分别说说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是从哪两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读第④节的划线句,再补充一个论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